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发挥学习主动性时显现出得消极与被动现象,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来分析大学生未发挥出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并试图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内涵来探寻如何使大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为了敦促家庭以及高校矫正和变换现有教育中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自觉养成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性别;大学生;主动性
一、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要求速度的发条式时代[ 发条式时代:形容当前的时代发展节奏过快、充满压力,像是被拧紧的发条一样。无论是从主观上说,还是从客观上说,使大学生成长成才,让其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既是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院校一直普遍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更是社会建设和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在大学阶段主动地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是个关键。唯有此,才能够使大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能够自愿且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学生也只有长期地养成主动渴求知识的习惯与保持学习的激情,在毕业之后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投身和服务于社会事业,体现出个人价值。
二、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
主观能动性也叫做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1]主动地学习意指大学生能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主动投入,每个人都能如此,并无男女性别之分。而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之所以会逐渐隐匿起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家庭环境的牵制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人群,他们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无形之中父母会给予孩子太多的腻爱。他们只是把关爱的重点放在了衣食无忧的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是导致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缺少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最大的弊端。我国的教育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把男孩与女孩的教育区别开来对待,因为男孩与女孩存在生理性别方面的差异,按道理而言,这种教育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有太多的家庭会把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扩大化,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往往是依据生理性别来进行,孩子们也会暗示自己,“我是女孩,学习理科是男孩子的专长,我把文科学好就行了”、“我是男孩,我绝对不能学文科”等以性别定学习方向的谬论。因此,想要他们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了。
(二)教学模式的不当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极大的忽视了大学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没有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育的魂,偏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上自然就很被动。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有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但是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原因在于教师往往是因性别来施教。教师对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这让大学生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性别,就应该有和自己性别相匹配的学习行为。同时,还受到教师性别的影响,男教师对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和女教师对男女大学生的态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样在男女大学生各自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三)大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习关键的因素之一。积极性是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热情,由认知态度和意志等心理要素组成[2]。大学生缺乏做事积极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够科学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对自己不是估量过高就是估量过低,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正常发挥。同时,也缺乏在学习上的意志力,这也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缘于缺少正确的性别知识,他们自身已有的性别意识是根据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对两性角色的诠释,而他们并不了解这种性别角色模式往往是由生理性别规制的,因此,会出现性别局限化,使大学生的思维也产生片面化。时间久了,大学生会缺乏对异性的了解和尊重,不知道除了生理性别之外,还存在一个新型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因此,不能很好地权衡男女两性各自的角色而缺乏向上的积极性。
三、在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理论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
社会性别是与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gender”被译为社会性别,“sex”表示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从生理性别角度来讲,许多人会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3]。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也是富于变化的,它是社会更新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毋庸置疑的是,在所有的定义当中,男女两性角色的扮演都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他们的新期望,以挣脱社会传统文化长期套给人们的枷锁,让两性不再被生理性别所牵制。例如,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所推崇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将女兵”等观念。改变这些陈旧思想,将对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社会性别是一个衍生概念,它的出现让每个人在新奇之时夹杂着更多地激动,因为与性别的议题紧密相关,自然也就与我们每个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切联系。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颠覆充斥在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并影响着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工、教育、婚恋、处事行为以及各自的社会地位与其对性情的培养。总之,它能够深深地左右着人们的认知、判断与言行,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别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亦像是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大学生的风采。 四、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探索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普遍现象,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社会性别来切入,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找出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突破口。
(一)父母转变教育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已往的教育观念,打破以往不科学的性别刻板印象,给孩子提供一个使其全面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向孩子传达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智力方面并不存在谁优谁劣、孰高孰低的分别,只有自己付出努力,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都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绩。鼓励他们应该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兴趣,大胆而主动地选择自己最善长、最喜欢的专业,不应在意旁人一些落后的性别观念而委屈自己的真实渴求,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从教育微环境开始转变。
(二)高校教育者转变教育方式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除了要求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要特别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向学生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灵活且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主动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热爱学习,主动而勇敢地表达他们的见解。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其次,教师的考核制度和方式要及时地更新、创新,用新颖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避免使用老套而陈规的笔试考试或者死记硬背法进行考核。再者,男女两性教师也要经常进行教育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发掘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的教育方式,真正取得实效。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虽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但同时更是大学生需要自行修练的基本素质。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自我教育,摆脱印刻在大脑中刻板守旧的性别观念,以新型的性别观指导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要培养自己在学习上的意志力,重新认真地思考自己目前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根本意义,放弃学习是有捷径可寻的、是为了家人等等的可悲思想。再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找到蕴藏于内心的源动力,发挥正面能量,以此达到发挥出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毛泽东选集: 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7.
[2]相燕.浅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中国水运,2007,11(5):222~223.
[3]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作者简介:闫晓华(1982.4-),女,河南开封人,现为遵义医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性别;大学生;主动性
一、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意义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要求速度的发条式时代[ 发条式时代:形容当前的时代发展节奏过快、充满压力,像是被拧紧的发条一样。无论是从主观上说,还是从客观上说,使大学生成长成才,让其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既是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也是高等院校一直普遍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更是社会建设和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在大学阶段主动地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是个关键。唯有此,才能够使大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能够自愿且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学生也只有长期地养成主动渴求知识的习惯与保持学习的激情,在毕业之后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投身和服务于社会事业,体现出个人价值。
二、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
主观能动性也叫做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1]主动地学习意指大学生能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主动投入,每个人都能如此,并无男女性别之分。而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之所以会逐渐隐匿起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家庭环境的牵制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人群,他们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无形之中父母会给予孩子太多的腻爱。他们只是把关爱的重点放在了衣食无忧的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不够,是导致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缺少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最大的弊端。我国的教育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把男孩与女孩的教育区别开来对待,因为男孩与女孩存在生理性别方面的差异,按道理而言,这种教育的初衷是正确的。但是有太多的家庭会把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扩大化,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往往是依据生理性别来进行,孩子们也会暗示自己,“我是女孩,学习理科是男孩子的专长,我把文科学好就行了”、“我是男孩,我绝对不能学文科”等以性别定学习方向的谬论。因此,想要他们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是件困难的事情了。
(二)教学模式的不当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极大的忽视了大学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没有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育的魂,偏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上自然就很被动。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有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但是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原因在于教师往往是因性别来施教。教师对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这让大学生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性别,就应该有和自己性别相匹配的学习行为。同时,还受到教师性别的影响,男教师对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和女教师对男女大学生的态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样在男女大学生各自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三)大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习关键的因素之一。积极性是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热情,由认知态度和意志等心理要素组成[2]。大学生缺乏做事积极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够科学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对自己不是估量过高就是估量过低,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正常发挥。同时,也缺乏在学习上的意志力,这也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缘于缺少正确的性别知识,他们自身已有的性别意识是根据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对两性角色的诠释,而他们并不了解这种性别角色模式往往是由生理性别规制的,因此,会出现性别局限化,使大学生的思维也产生片面化。时间久了,大学生会缺乏对异性的了解和尊重,不知道除了生理性别之外,还存在一个新型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因此,不能很好地权衡男女两性各自的角色而缺乏向上的积极性。
三、在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引入社会性别理论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
社会性别是与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gender”被译为社会性别,“sex”表示自然性别或生理性别。从生理性别角度来讲,许多人会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3]。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也是富于变化的,它是社会更新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毋庸置疑的是,在所有的定义当中,男女两性角色的扮演都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他们的新期望,以挣脱社会传统文化长期套给人们的枷锁,让两性不再被生理性别所牵制。例如,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所推崇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将女兵”等观念。改变这些陈旧思想,将对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社会性别是一个衍生概念,它的出现让每个人在新奇之时夹杂着更多地激动,因为与性别的议题紧密相关,自然也就与我们每个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切联系。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颠覆充斥在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并影响着男女两性的劳动分工、教育、婚恋、处事行为以及各自的社会地位与其对性情的培养。总之,它能够深深地左右着人们的认知、判断与言行,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已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别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亦像是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更客观地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大学生的风采。 四、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探索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普遍现象,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社会性别来切入,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找出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突破口。
(一)父母转变教育模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已往的教育观念,打破以往不科学的性别刻板印象,给孩子提供一个使其全面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向孩子传达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智力方面并不存在谁优谁劣、孰高孰低的分别,只有自己付出努力,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都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绩。鼓励他们应该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兴趣,大胆而主动地选择自己最善长、最喜欢的专业,不应在意旁人一些落后的性别观念而委屈自己的真实渴求,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从教育微环境开始转变。
(二)高校教育者转变教育方式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除了要求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要特别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向学生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灵活且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主动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热爱学习,主动而勇敢地表达他们的见解。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大学生的目的。其次,教师的考核制度和方式要及时地更新、创新,用新颖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避免使用老套而陈规的笔试考试或者死记硬背法进行考核。再者,男女两性教师也要经常进行教育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发掘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的教育方式,真正取得实效。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虽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但同时更是大学生需要自行修练的基本素质。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自我教育,摆脱印刻在大脑中刻板守旧的性别观念,以新型的性别观指导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要培养自己在学习上的意志力,重新认真地思考自己目前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根本意义,放弃学习是有捷径可寻的、是为了家人等等的可悲思想。再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找到蕴藏于内心的源动力,发挥正面能量,以此达到发挥出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毛泽东选集: 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77.
[2]相燕.浅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中国水运,2007,11(5):222~223.
[3]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作者简介:闫晓华(1982.4-),女,河南开封人,现为遵义医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