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学习和创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呢?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深受启发。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例:一块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铁片,要将其裁剪成半径是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板书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如下解答:(20×12)÷(3.14×22)=240 12.56≈19(块)。此时,教师没有急着评价和讲解,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学具动手操作。亲自摆一摆。
  师:从同学们摆出的图形可以看出,在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里只能摆上15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也就是说。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铁片,最多只能剪出15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形铁片。而不能剪出19个。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上面的解法是错误的。
  师:怎么证明他是错误的呢?为什么用“铁皮的总面积÷每块圆片的面积=圆片的块数”这个数量关系去解题,结果会是错误呢?原因在哪里?该如何纠正它,找出正确答案呢?下面请各小组结合刚才所摆出的图形,展开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从摆出的图形可以看出,长方形铁片的长是圆片直径的(20÷4)倍,宽是圆片直径的(12÷4)倍。也就是说,这块长方形铁片含有(20÷4)×(12÷4)个圆片位置。因此,正确的解法是:[20÷(2×2)]×[12÷(2×2)]=(20÷4)×(12÷4)=15(决)。
  师:你们觉得这方法行吗?(行)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从摆出的图形可以观察到,要剪出一个图片所消耗的铁片面积不仅是一块圆片的面积,而是以这块圆片的直径长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即(4×4)平方厘米,而且这块长方形铁片的长和宽都分别是圆片直径的整数倍。因此,正确的解法又可以是:(20×12)÷(2X2)2=15(块)。
  师:算式(20×12)÷(3.14×22)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生2:脱离了实际。没有考虑消耗掉的材料,所以是错误的解法。(全班响起了掌声)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掌声,说明你们都赞同他们的意见了,是吗?
  生3:他们两个代表的分析纠正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但生,的方法更为简捷,我认为这种方法更好。(全班同学表示认可)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是通过学生“尝试解題——操作验证——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活动,不仅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而且找到了造成错解的原因。学生每个人经历了解题的过程,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笔者认为。这节课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几方面的启示:
  
  一、教师角色转变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才能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角色的核心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组织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获得了数学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其能力和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充裕的实践操作与合作讨论的时间和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同伴讨论、辨析、相互启发等活动,探求符合实际的解答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发展了能力,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体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接纳、评析和赞赏,这对完善学生的个性,意义是深远的。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学到真知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这是数学教育权威依赖灯塔尔的基本主张。在上述例题中,学生的错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只考虑常规的解题思路与规律。教师高明之处在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圆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的思维结果与客观事物的实际差距,进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激发了求知欲,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数学知识,增长了智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尤其要重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仅仅是注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创新的教学观是强调对知识产生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创新过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必须依靠创造性教学。本课的教学,教师充分把握这一指导思想。让所有学生经历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结果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思维,用个性化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他们对问题所作的创造性的尝试。
  总之,数学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创造性,以及完善个性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针对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其他文献
反思当前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似乎又走进了另一种误区:孩子们的朗读声高潮迭起、讨论声此起彼伏,却始终不见他们写点什么;随手翻阅几本学生的语文书,千千净净,却看不到笔墨痕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既要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又时常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这样的课堂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笔墨动在“疑惑”处    “学者先要会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和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不同游戏中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并掌握3种以上爬行的姿势。  (2)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素质。  (3)心理健康:在活动中能具有积极的态度。尝试成功体育的乐趣。  (4)社会适应:尝试小组合作,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体验创造乐趣。  准备器材:一块由奥运五环和五个可爱的福娃组成的展板,若干福娃小贴纸,红、绿色小旗各
作为中国最高水准的声乐比赛,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不仅为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为全国热爱音乐艺术的观众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欣赏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其中对洗手“综合素质”的考核,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连续几届“青歌赛”,我们发现,许多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与其歌曲演唱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的不如唱的好”是很多观众对一些歌手的评价。其中反映出的参赛选手文化素养问题值得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在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讲,它是新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华民族大家庭走进新疆》。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欣赏新疆自然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唱歌、跳舞、折纸等艺术活动,对民族音乐、歌舞等产生浓厚兴趣。体验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人文素养、艺术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并了解新疆,学跳新疆舞  教学难点: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备课,是教师走人课堂上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准备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我的责任》一文为对象,谈谈备课的有关情况。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营养品。教师备课,不仅要给从阅读文本人手,抓住课文特色,理清课文内容,更要了解单元的教学要求。  我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我的责任》这篇课文。它隶属于第四单元“
今天下午,我们五(一)班利用队日课进行了班干部的选拔。为了这次竞选,同学们已经准备很久了。看着他们正襟危坐,一幅严肃认真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同时我也感到他们长大了。  竞选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走上了讲台,宣读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声音是那么洪亮,身影是那么挺拔,态度是那么坚定,表情是那么严肃。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是同学们那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这一切,我也为主感动,因为这已经能说明我们班的大部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腼腆羞涩。性格孤僻,不喜欢开口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流畅,口舌木讷;有的学生心巧口拙,肚里有话却不善言谈,能写但不敢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拦路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告别怯懦,告别自卑,充满自信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成功把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大开眼界。薛老师简简单单,轻装上阵,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备课纸,如此而已。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    [情景一]字词教学,颇具特色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