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支架:基于学情的初中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批博士对过程写作、交际语境的写作、微型化写作的研究成果正慢慢影响着中学语文课堂,但写作教学在初中阶段仍然是让学生和老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写作教学似乎处于“不作为”状态。我们尝试从学情出发,提供写作支架,建构写作模式,力图改进初中写作教学尴尬局面。
  一、课例呈现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作文公开课,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板块,教学生学习用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师先从《天上的街市》《春》等已学的课文中选择相关语句,教学生“联想”“想象”的概念,并理解二者的区别。接着以课文中的句子為例教学生如何想象和联想。
  思考:以上句子是如何展开联想进行描写的?
  明确:借助比喻的修辞,抓住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展开联想,描述事物更生动恰切、合乎情理。①街灯——明星,明亮,此为形似。②白雪——盐和柳絮,颜色白,形态上“柳絮”比“盐”更恰切,更合理,此亦为形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具美感。③春天——新生儿,充满生机;春天——小姑娘,美丽多姿;春天——青年,健壮有力,此为神似。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思考:以上句子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描写?
  明确:触觉,由春风联想到母亲的手,生动地写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小结方法:联想要生动恰切、合乎情理。可以借助比喻修辞,抓住物与物或物与人之间的形似或神似之处,也可以调动感官进行描写。
  然后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再小结出第二个方法:
  小结方法:想象要大胆创新、具体细致。先抓住触发物(即所见所闻之事物),再借助夸张修辞,也可以添加生动具体的细节,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两个方法教完后,再看一个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视频巩固知识,最后开始运用这些知识写作。
  活动一:词句训练
  1.请你根据示例,把由下列各词联想到的其他词写下来。
  太阳:金色、耀眼、温暖、博爱、无私
  大海:
  沙滩:
  椰树:
  提示:先想想事物的外形特点,再思考其内在精神。
  2.从以上四个词语中至少选出两个,也可以添加其他词汇,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修辞,写几句话。
  活动二:片段训练
  变曲为文: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天净沙·秋思》扩写成一篇短文。
  从课堂上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品的情况看,第一个写作活动完成较为顺利,第二个活动就不如意了。拍到的坐在笔者身边一名学生的作品情况也大致相似,以下是该学生的作品:
  椰树:从沙滩边长出来的树,椰树对于哺育他的沙滩充满感激,长大后,椰树宛如一个士兵镇守着沙滩。
  太阳:慢慢地从大海(里)跑出来,好像从母亲的拥抱中溜出来,到人类的世界里玩,把温暖的阳光捐献给我们。
  在一棵枯萎的老树下,有几只乌鸦在嬉戏,老树是它们的家,小桥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流水,向东边望有一匹瘦马奔过,在太阳的照耀下仿佛是迫不及待归乡的思乡人。
  分析学生的作品,椰树、太阳写了一行半,表述有情趣有意味,但对《天净沙·秋思》的扩写几乎成了翻译。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没有老师前面的方法提示,也就是没有那些关于联想和想象的知识提供,学生的写作会有改变吗?
  我们把这个练习题拿到初一年级另一个班再写。在这个班,老师不讲任何知识,只是提出写的要求,学生把太阳、大海、沙滩、椰树连在一起写了一个小片段,每一份作品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情景;而写《天净沙·秋思》结果是:24人翻译,23人在翻译中带有联想和想象的成分。这个班的语言表达功底要好于前一个班。
  第三个班,刚学完《天净沙·秋思》,老师说,每当读这首元曲,就会想到电视电影中那些天涯游子,有时想到金庸笔下那些仗剑天涯的侠客,他们某一天独自行走在斜阳古道上一定有这样的心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天净沙·秋思》。结果,班上的学生都写出了比较长的习作,有的学生欲罢不能还要写连载。
  二、原因与对策
  (一)原因剖析
  从以上三个班学生的学习结果——作文来看,公开课案例中的知识是无效的。这说明写作教学中的知识,尤其是有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写作几乎不起作用。写作是一种技能,写作教学是让学生懂得运用知识而不是只懂得知识,学生写作中更需要的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比如我们教学生什么叫议论文,学生能写出议论文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教学生议论文要有观点,还要有支撑观点的论据材料,学生会写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也就是要在写作中教写作。
  通过第二个班学生的作品,我们知道老师不教知识,只是给任务,为什么学生照样能完成?这就是母语写作的特点。母语环境中的学生,在日常语言交往环境中,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在阅读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太阳等词写一句话或者写一段话,并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那么《天净沙·秋思》为什么只是翻译,又写不出来呢?学生对太阳、大海、沙滩、椰树比较熟悉,选一两个意象,写一两句话也比较简单;而《天净沙·秋思》一下子九个意象,再加上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不够,写作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从马致远的情感到学生的情感,需要转化;从元曲语言到学生语言又需要转化。这些需要教师教,需要教师提供写作知识。第三个课例中,学生刚学完这一课,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链接学生的生活,人在具体的情境中,情感容易得到激发,联想和想象也容易触发,学生自然就能写了。如果学生对写作任务没有自己的理解认识,没有情感体验,就写不出来。   (二)解决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写作教学应该提供相应的关键知识,并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帮助学生写。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到写作任务,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而写作任务所需要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往往会有一定落差,如公开课中,学生缺乏《天净沙·秋思》的内容知识,以及联想和想象如何展开的写作知识,这就是学生的困难。那么写作教学就需要搭建支架,补充这些关键知识,以帮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对上面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提炼出创设两种支架来解决。
  一要提供知识支架。运用联想和想象,扩写《天净沙·秋思》,首先要对写的素材熟悉,这就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课文中萧索的秋景的叠加,及其与温馨的想象之景间的对比,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更显荒凉凄惨。结尾主旨句直接凸显羁旅之思,写出了作者思乡愁绪之重之深。学生对课文有了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后,就需要联想和想象如何展开的知识了。如果写作的目的是写景抒情文,那就需要提供写景的知识。很多优秀的课例已经开发出了写景的知识,如郑桂华老师的《描写的秘妙》,针对学情,开发“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再如项恩炜老师基于不同感觉而设计的描写评价量表等,这些都可以基于学情适时提供[1]。如果写作的愿景是运用联想想象写一个故事,写作教学就要提供一个故事模板。故事模板的基本类型是:愿望加障碍,并且合理设计出克服障碍的行动。知识支架的运用要根据学情而定。学生写作“没得写”,缺少主题知识时,教学就要提供主题知识;学生“不会写”,教学要提供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二要创设情境支架。第三个班能写出想象丰富的作品来,是因为同学们刚刚学完《天净沙·秋思》这一课,对这一课内容有了正确的认知,而且正沉浸在课文的情感之中,老师用几句话创设了一种情境,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情境支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理论与建构
  (一)支架学习理论
  “支架”原意是脚手架,是建筑上的一个术语,为了帮助建筑工人运输建筑材料完成建筑任务而搭建,起着暂时性辅助作用,任务完成后拆除。现在是教育学上的一个隐喻,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得到的帮助。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重叠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效果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他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区域存在于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提供学习支架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2]。写作支架就是建立在写作
其他文献
陈国恩,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图本胡适传》《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等17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多次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
整本书阅读位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的18个“学習任务群”之首,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和评价理念的深入发展,整本书阅读测评成为当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测评却不得不说是个难题。目前整本书阅读评价多为过程性评价,不少人对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考试颇有微词,然而就当下的教学逻辑而
李辉:李老师,您好!祝贺您的专著《语文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出版,我的访谈就从这本书开始,好吗?   李敏:谢谢!这本书是去年11月新出的,如书名所示,仍然是关于语文深度学习的,它分为教师用书版和学生用书版,里面收录了我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我团队的老师们开发的一系列微整合阅读课程,希望能就语文深度学习给一线老师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和案例借鉴。   李辉:我很早就关注到您和您带领的团队开展的语文
《现代市民史诗》  谷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28.00元  我国翻译介绍德国文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取得的成果也算不小。但研究专著,尤其是有分量的专著一直很少。在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著作有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36)和冯至的《歌德论述》(1948)。前者是研究中德文学关系的专著,后者专门研究歌德,是篇幅不大的论文结集。这两本书都具有拓荒的性质。冯陈二氏皆系科班出身,在德国获得的也都
高考记叙文于考生而言,难点颇多,其中一点便是对支架的建构。事实上,记叙文的支架搭建无非就是时间、空间、事件、逻辑等几种,并不芜杂,但是真正呈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诸多记叙文,其结构支架的脉络却往往让阅卷者看不清东西南北,于是乎,考生们的“得意之作”就在阅卷者的不知所云中纷纷落马,仅获得一个尴尬的分数。其实,记叙文作为文章之一种,其自然就具备“文”的相关章法及套路,考生只有沉下心来研究并实践其中技巧,才有
《永久的生命》是作家严文井创作的一篇哲理散文,收入到人教版(部编本)初中八年上册语文教材。收入教材时,编者将其编为自读课文。在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中,如此定位“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事实上,仅以此文为例,这样编撰目的实现还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植根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阅读者素质、选文教学史多个层面。《永久的
秋瑾作于1903年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语言刚健清新,字字珠玑,用典含蓄蕴藉,情调高昂。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陈腐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之前的苦闷彷徨和壮志雄心。为了赏析好这首词,指导学生俯而读,仰而思,批文入情,据境索义,用诗词的内容、形式和姿态来巧妙学习,深入领略其热血丹心、家国情怀。   一、细研教材,独辟蹊径   备课,首先要跨好文本解读这道坎,为常教常新打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得以传人国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变化很大,正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朱宗顺教授的专著《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下称《交流与改革》)一书中指出的:教育交流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书也开了将“教育交流”作为研究课题的先河。  罗素
在占往今来的各种《红楼梦》校印本中,去年5月首次出版的这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称庚辰校本),显然是最为独特的。它既是面向广大读者的一种通行本,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学术探讨性质。尽管它问世之初还带有一个草创之本不尽人意的诸多疏漏,但其出版后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受到的普遍欢迎,颇有些出乎主流学者的意料之外。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重印了四次,还包括两次大的修订及相应的脱销档期。  如今这一重加
自从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中向国人推介“伊孛生”的大名和他的《社会之敌》,至今已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这位挪威戏剧大师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影响发生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方方面面,不仅歧义叠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并曾引起激烈论争的——我们有艺术家的易卜生,更有思想家的易卜生;其思想最被看重的,至少有自由主义和女性主义这两条;套用一个今天学术界时兴的说法,我们的易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