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交流的视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uraitru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得以传人国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变化很大,正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朱宗顺教授的专著《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下称《交流与改革》)一书中指出的:教育交流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此书也开了将“教育交流”作为研究课题的先河。
  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希腊学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交流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英国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模式曾经为欧洲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榜样,而英国也从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吸取了有益于其教育现代化推进的资源;北美从欧洲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获得了启迪;日本则广泛吸纳了欧美的教育经验促进其教育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在吸收和借鉴欧美、日本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这都证明了,教育交流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交流究竟是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影响中国教育改革的呢?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展示教育交流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之间相互关系的专著,《交流与改革》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该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结构宏阔,以小见大。该书从教育交流的视野出发,对我国当代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既展示了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也分析了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作用。
  第二,路径独特。一般教育史著作往往停留于教育制度与思想的编年史,而该书将教育改革放在教育交流的背景下加以梳理与审视,透视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域外教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正因为这种独特的路径,才能客观地评价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以及人力物力资源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第三,方法创新。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有两点给人印象最深。一是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展示了教育交流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如:通过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展示教育交流对教育理论的影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通过范例教学法、发现法、暗示教学法等的引进和实验,展示教育交流对我国教育方法变革的影响,等等。二是作者充分应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979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五种有影响力的《教育学》教材的文本解读,详细辨析了教育交流对“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课程”等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的影响,用细节填充了关于教育交流影响力的空间。
  第四,资料功夫扎实。教育交流与教育改革所涉资料浩繁,教育交流既涉及同教育有关的人员、物资的跨境互动,也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等观念资源的互换;而教育改革则涉及教育体制、观念的变革,囊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因此,该书要全面地分析教育交流对二十多年教育改革的影响力,所涉及资料的浩繁程度是可以想见的。比如:作者详细梳理了1976年至2000年我国教育交流的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详细统计了各种外国教育史著作中所研究到的国外教育家,统计了二十多年来研究国外教育的论文和著作的出版情况,统计了《教育学》教材中,国外教育文献和国外教育家观点的应用情况等等。这些均没有现成的成果可资借鉴,是作者潜心爬梳的结果,这体现了作者把握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与功夫。
  第五,结论精当。作者在对近三十年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后,明确提出四点结论:(1)教育交流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教育交流需要开放的环境和制度保障;(3)教育交流既要重视有形资源更要注重无形资源;(4)教育交流中要注意处理好引进、借鉴和创新的关系。这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颇具启发意义。
  (《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朱宗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40.00元)
其他文献
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是作者二十多年皮影戏调查和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也是中国皮影艺术观照与历史流变的精彩呈现。在此之前,魏力群已经推出了《中国唐山皮影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版)、《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皮影是涉及到美术、音乐、文学、戏曲、民俗等方面的综合艺术,许多学者在各个方面都有
1995年11月6日那个寒风瑟瑟的夜晚,我下班路过书亭习惯性地浏览。一部刚刚上市、套着硬质书套的厚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苏联解体亲历记》。买下时我蓦然想起:明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了。记忆瞬间又回到久远前的那个夏天,父亲的好友从雅加达给我寄来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顿时感慨万千:美国人约翰·里德写的,不正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序幕”?而同为美国人的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
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出版后,陆续又写成一些文章,在这里结集呈现给读者。在我自己看来,我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已经有些不同于前书,所以才有结集成书的理由。在出版过程中,我又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但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文章,于是便可以在书出版后拿出来亮相,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这些年来,我们一群人的研究强调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在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
陈国恩,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图本胡适传》《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等17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多次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
整本书阅读位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的18个“学習任务群”之首,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和评价理念的深入发展,整本书阅读测评成为当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测评却不得不说是个难题。目前整本书阅读评价多为过程性评价,不少人对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考试颇有微词,然而就当下的教学逻辑而
李辉:李老师,您好!祝贺您的专著《语文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出版,我的访谈就从这本书开始,好吗?   李敏:谢谢!这本书是去年11月新出的,如书名所示,仍然是关于语文深度学习的,它分为教师用书版和学生用书版,里面收录了我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我团队的老师们开发的一系列微整合阅读课程,希望能就语文深度学习给一线老师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和案例借鉴。   李辉:我很早就关注到您和您带领的团队开展的语文
《现代市民史诗》  谷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版,28.00元  我国翻译介绍德国文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取得的成果也算不小。但研究专著,尤其是有分量的专著一直很少。在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著作有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36)和冯至的《歌德论述》(1948)。前者是研究中德文学关系的专著,后者专门研究歌德,是篇幅不大的论文结集。这两本书都具有拓荒的性质。冯陈二氏皆系科班出身,在德国获得的也都
高考记叙文于考生而言,难点颇多,其中一点便是对支架的建构。事实上,记叙文的支架搭建无非就是时间、空间、事件、逻辑等几种,并不芜杂,但是真正呈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诸多记叙文,其结构支架的脉络却往往让阅卷者看不清东西南北,于是乎,考生们的“得意之作”就在阅卷者的不知所云中纷纷落马,仅获得一个尴尬的分数。其实,记叙文作为文章之一种,其自然就具备“文”的相关章法及套路,考生只有沉下心来研究并实践其中技巧,才有
《永久的生命》是作家严文井创作的一篇哲理散文,收入到人教版(部编本)初中八年上册语文教材。收入教材时,编者将其编为自读课文。在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中,如此定位“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事实上,仅以此文为例,这样编撰目的实现还是有难度的。其难度植根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阅读者素质、选文教学史多个层面。《永久的
秋瑾作于1903年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语言刚健清新,字字珠玑,用典含蓄蕴藉,情调高昂。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陈腐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之前的苦闷彷徨和壮志雄心。为了赏析好这首词,指导学生俯而读,仰而思,批文入情,据境索义,用诗词的内容、形式和姿态来巧妙学习,深入领略其热血丹心、家国情怀。   一、细研教材,独辟蹊径   备课,首先要跨好文本解读这道坎,为常教常新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