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年农历十月初十,正值慈禧太后的寿辰。这一天,她正要去看戏,忽然看见园子里一架绿茵茵的葡萄架,上面挂着紫莹莹的葡萄。深秋时节,看见了新鲜的葡萄,慈禧非常高兴,命人摘下葡萄来品尝。旁边的大臣忙跪下请罪,说这是假葡萄。慈禧说,怎么可能,上面还挂着霜呢。内务府大臣禀告,这是旗人韩其哈日布夫妇所做。慈禧仔细端详,才发现果然只是一串玻璃做成的葡萄(图1)。葡萄上的白霜是韩其哈日布的夫人所发明,慈禧当即赐她“常在”之名。韩其哈日布蒙受圣恩,便把家族的姓氏改作常姓,“葡萄常”的名声从此在北京城家喻户晓(图2)。
(1)能够以假乱真的玻璃葡萄
(2)“葡萄常”创始人常在夫妇
今年45岁的常弘是“葡萄常”的传人,这门用玻璃制作葡萄的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关于自己祖辈的过去,成了常弘从小就听说,现如今深印在脑海不会褪去的记忆。
这葡萄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见过无数宝贝的慈禧也拍案叫绝呢?
主持人:您的这门做葡萄的家传手艺,真正的绝活是哪几样?
常弘:一个是上色,这个色要让它逼真,而每颗葡萄的颜色,自然长成的不会都是一样的。一个是这个霜。当初有好多国家从我们家订货以后,专门研究这个霜,因为他们想仿照做啊,他拿仪器测,也没有研究出来。这100多年,将近200年,唯独“葡萄常”,仍然只有我们一家会做。
主持人:这个葡萄,冷不丁地一看,和真的绝对不相上下。
常弘:对,过去还可以做出葡萄干来呢。就是还没长好的葡萄,成干了。
主持人:扁了,蔫了?
常弘:对,也能做。为什么能让小孩一看就以为是真的,伸手就要摘呢?它绝就绝在这儿。
“葡萄常”的绝就在“仿真”二字上,常家做出的葡萄不仅颜色逼真,更绝的是,它能和果园里的葡萄一样挂着白霜,让人惊奇,又不得其解(图3)。因为这层白霜,“葡萄常”以一个民间小玩意,得到了皇家认可。常家在开创了第一代“葡萄常”制品后,第二代的常家传人也辛勤创业,家业越做越红火。很快在京城手工艺中心的花市大街置办了一所宅院。独有的葡萄绝技,让常氏家族走向鼎盛。就在这时,“葡萄常”家族却立下了一个令外人费解的规矩:家族手艺,传女不传男。然而在常弘的记忆里,也正是这层白霜,成了“葡萄常”家族兴衰沉浮的根源。
(3)挂着霜的玻璃葡萄
1915年,常家的玻璃葡萄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中国的茅台酒一起获得了金奖。
为什么不能传给男孩啊?常家因为老祖的四个儿子,后来都败了家。
常弘:过去不是有点钱了嘛,八旗子弟嘛,玩,就不正经干活,女孩子就在家里干活。
葡萄绝技让常氏家族走向鼎盛,可是常家第三代,却成了纨绔子弟,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差点毁于一旦。为了保护“葡萄常”的绝技不外传,老人们立下了传女不传男的规矩。常在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五个女子为了守住绝技,竟然立下了终身不嫁的决心,人称“葡萄常五处女”(图4)。
(4)图组:为守住“葡萄常”绝技,五位女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然而,接踵而至的荒乱岁月,却让她们无法继续家族手艺。为了生活,她们曾一度沦落街头,靠卖白薯、炸油饼度日。“葡萄常”手艺一度中断。
解放后,政府扶持手工艺生产,精美的玻璃葡萄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葡萄常”手艺又一次焕发出光彩。
当时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亲自采访“葡萄常五处女”,写下了“葡萄色紫损红颜”的感慨。
五个女子不惜以青春生命维护保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手艺呢?
在演播室里,常弘为我们展示了“葡萄常”制作的几个主要程序:透明的玻璃珠要蘸两遍秘方配出的颜色,让颜色更加逼真(图5)。然后,再沾一层融化的白蜡,原本透亮的颜色马上暗沉下来,具有了真葡萄肉质的特点。虽然今天看来,这些工序都过于简单,可是在一百年前,常家先祖能想到用这些方法让玻璃葡萄更加逼真,让人不得不佩服。
(5)图组:蘸色
“葡萄常五处女”中年纪最小的常玉龄,是常弘的姑奶奶。常弘从小与常玉龄一起生活,按照旗人的规矩,常弘称呼她为二爷(图6)。葡萄的制作,全部靠手工完成,行里人管这叫作“肉绞铁”,是用双手换饭吃的苦活儿。我们家老人的手都是伤痕累累的,常弘说,她曾经对这个家传绝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6)右为被称为二爷的常玉龄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这个的?
常弘:是2003年。原来没做过。是《北京日报》刘一达先生的文章和他的多次鼓励。刘先生说多好的东西啊,你们家人再不做、不恢复它,外人肯定做不出来,就绝了。刘先生走之后我跟妹妹一直聊这个事来着,还跟我母亲,我们就研究。现在我们为什么能做,因为所有做的工序,老人都跟我们说过,我们还知道,还见过,虽然没有手把手教过,毕竟是在那个环境里长大的,又是女孩,是可以看的,耳濡目染。如果一旦我们再走了,我们下一辈见都没见过了,那真是绝了。
刘一达的采访深深触动了常弘,这个历经百年沉浮的家传绝技,如果再不把它恢复,必然就此消失。
2003年,常弘开始琢磨如何恢复“葡萄常”。断档了20多年,早已人事全非,常弘只能根据记忆一点点试验。
挂霜是“葡萄常”能够以假乱真的关键,也是家族手艺最核心的秘密(图7),虽说是按照配方来的,看起来简单,可是常弘第一次挂霜并不成功。
(7)挂霜
常弘:80年代我二爷恢复这活儿后,专有一间她配料的屋,配颜色的时候,就我跟我妹妹在屋里头,别人不让进。
挂完霜后的葡萄珠,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造型,在行话里,这叫作攒活。如果说,挂霜是个技术活,只要按照配方,就能做个八九不离十。可攒活就没那么容易了,某种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葡萄常”的独特价值。
常弘:攒,就是过去老人说的肉绞铁,因为用的是铁丝,你要是攒这么几个不觉得,一天攒下来,这两只手疼着呢,你得使劲。
真正的葡萄,每一粒不是一样大小的。它的形状也不是一样的。“葡萄常”之所以能流传那么多年,肯定有存在的道理。
它为什么攒活?主要是一个造型。
常弘:在心里边已设计好了这串葡萄应该长什么样,细到这颗葡萄是小的,没长开的,应该放在哪儿,心里都应该有数。你看每个葡萄珠都不一样吧,每枝跟每枝的造型也不一样,绝对没有两个完全是一样的(图8),平日我们就非常注意观察葡萄的形状,葡萄下来的季节,我们都去看去,观察葡萄的形状。
(8)图组:每粒葡萄的大小、色泽都是不一样的;放在什么位置,做成什么造型,这就是攒活
自1986年常玉龄去世,“葡萄常”销声匿迹20多年。如今,常弘又一次将它恢复起来,可是这次恢复,又能维持多久呢?
刘一达(民俗文化学者):我希望可千万别扔下,是吧?我觉得常弘她很了不起,她能把失传了20年的玩意儿给捡起来了,才使现在的北京人能看到这个“葡萄常”的玩意儿。咱老说“葡萄常”,什么叫“葡萄常”,“葡萄常”的东西在哪儿呢?现在你可以看到了。
从一个玻璃珠子,到一串精美的艺术品,100多年前的“葡萄常”家族,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仿真艺术的高峰。
面对如今更先进的仿真工艺,这个完全依靠手工的传统制品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常弘也没有把握。不过,她坚信“葡萄常”每一道细致的工序,手工的创意,创作者的感情,是机器模具这些现代工艺永远无法替代的。这也许就是“葡萄常”浮浮沉沉100多年,仍然能留存下来的真正意义(图9)。
(9)“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
(1)能够以假乱真的玻璃葡萄
(2)“葡萄常”创始人常在夫妇
今年45岁的常弘是“葡萄常”的传人,这门用玻璃制作葡萄的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关于自己祖辈的过去,成了常弘从小就听说,现如今深印在脑海不会褪去的记忆。
这葡萄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见过无数宝贝的慈禧也拍案叫绝呢?
主持人:您的这门做葡萄的家传手艺,真正的绝活是哪几样?
常弘:一个是上色,这个色要让它逼真,而每颗葡萄的颜色,自然长成的不会都是一样的。一个是这个霜。当初有好多国家从我们家订货以后,专门研究这个霜,因为他们想仿照做啊,他拿仪器测,也没有研究出来。这100多年,将近200年,唯独“葡萄常”,仍然只有我们一家会做。
主持人:这个葡萄,冷不丁地一看,和真的绝对不相上下。
常弘:对,过去还可以做出葡萄干来呢。就是还没长好的葡萄,成干了。
主持人:扁了,蔫了?
常弘:对,也能做。为什么能让小孩一看就以为是真的,伸手就要摘呢?它绝就绝在这儿。
“葡萄常”的绝就在“仿真”二字上,常家做出的葡萄不仅颜色逼真,更绝的是,它能和果园里的葡萄一样挂着白霜,让人惊奇,又不得其解(图3)。因为这层白霜,“葡萄常”以一个民间小玩意,得到了皇家认可。常家在开创了第一代“葡萄常”制品后,第二代的常家传人也辛勤创业,家业越做越红火。很快在京城手工艺中心的花市大街置办了一所宅院。独有的葡萄绝技,让常氏家族走向鼎盛。就在这时,“葡萄常”家族却立下了一个令外人费解的规矩:家族手艺,传女不传男。然而在常弘的记忆里,也正是这层白霜,成了“葡萄常”家族兴衰沉浮的根源。
(3)挂着霜的玻璃葡萄
1915年,常家的玻璃葡萄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中国的茅台酒一起获得了金奖。
为什么不能传给男孩啊?常家因为老祖的四个儿子,后来都败了家。
常弘:过去不是有点钱了嘛,八旗子弟嘛,玩,就不正经干活,女孩子就在家里干活。
葡萄绝技让常氏家族走向鼎盛,可是常家第三代,却成了纨绔子弟,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差点毁于一旦。为了保护“葡萄常”的绝技不外传,老人们立下了传女不传男的规矩。常在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五个女子为了守住绝技,竟然立下了终身不嫁的决心,人称“葡萄常五处女”(图4)。
(4)图组:为守住“葡萄常”绝技,五位女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然而,接踵而至的荒乱岁月,却让她们无法继续家族手艺。为了生活,她们曾一度沦落街头,靠卖白薯、炸油饼度日。“葡萄常”手艺一度中断。
解放后,政府扶持手工艺生产,精美的玻璃葡萄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葡萄常”手艺又一次焕发出光彩。
当时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亲自采访“葡萄常五处女”,写下了“葡萄色紫损红颜”的感慨。
五个女子不惜以青春生命维护保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手艺呢?
在演播室里,常弘为我们展示了“葡萄常”制作的几个主要程序:透明的玻璃珠要蘸两遍秘方配出的颜色,让颜色更加逼真(图5)。然后,再沾一层融化的白蜡,原本透亮的颜色马上暗沉下来,具有了真葡萄肉质的特点。虽然今天看来,这些工序都过于简单,可是在一百年前,常家先祖能想到用这些方法让玻璃葡萄更加逼真,让人不得不佩服。
(5)图组:蘸色
“葡萄常五处女”中年纪最小的常玉龄,是常弘的姑奶奶。常弘从小与常玉龄一起生活,按照旗人的规矩,常弘称呼她为二爷(图6)。葡萄的制作,全部靠手工完成,行里人管这叫作“肉绞铁”,是用双手换饭吃的苦活儿。我们家老人的手都是伤痕累累的,常弘说,她曾经对这个家传绝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6)右为被称为二爷的常玉龄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这个的?
常弘:是2003年。原来没做过。是《北京日报》刘一达先生的文章和他的多次鼓励。刘先生说多好的东西啊,你们家人再不做、不恢复它,外人肯定做不出来,就绝了。刘先生走之后我跟妹妹一直聊这个事来着,还跟我母亲,我们就研究。现在我们为什么能做,因为所有做的工序,老人都跟我们说过,我们还知道,还见过,虽然没有手把手教过,毕竟是在那个环境里长大的,又是女孩,是可以看的,耳濡目染。如果一旦我们再走了,我们下一辈见都没见过了,那真是绝了。
刘一达的采访深深触动了常弘,这个历经百年沉浮的家传绝技,如果再不把它恢复,必然就此消失。
2003年,常弘开始琢磨如何恢复“葡萄常”。断档了20多年,早已人事全非,常弘只能根据记忆一点点试验。
挂霜是“葡萄常”能够以假乱真的关键,也是家族手艺最核心的秘密(图7),虽说是按照配方来的,看起来简单,可是常弘第一次挂霜并不成功。
(7)挂霜
常弘:80年代我二爷恢复这活儿后,专有一间她配料的屋,配颜色的时候,就我跟我妹妹在屋里头,别人不让进。
挂完霜后的葡萄珠,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造型,在行话里,这叫作攒活。如果说,挂霜是个技术活,只要按照配方,就能做个八九不离十。可攒活就没那么容易了,某种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葡萄常”的独特价值。
常弘:攒,就是过去老人说的肉绞铁,因为用的是铁丝,你要是攒这么几个不觉得,一天攒下来,这两只手疼着呢,你得使劲。
真正的葡萄,每一粒不是一样大小的。它的形状也不是一样的。“葡萄常”之所以能流传那么多年,肯定有存在的道理。
它为什么攒活?主要是一个造型。
常弘:在心里边已设计好了这串葡萄应该长什么样,细到这颗葡萄是小的,没长开的,应该放在哪儿,心里都应该有数。你看每个葡萄珠都不一样吧,每枝跟每枝的造型也不一样,绝对没有两个完全是一样的(图8),平日我们就非常注意观察葡萄的形状,葡萄下来的季节,我们都去看去,观察葡萄的形状。
(8)图组:每粒葡萄的大小、色泽都是不一样的;放在什么位置,做成什么造型,这就是攒活
自1986年常玉龄去世,“葡萄常”销声匿迹20多年。如今,常弘又一次将它恢复起来,可是这次恢复,又能维持多久呢?
刘一达(民俗文化学者):我希望可千万别扔下,是吧?我觉得常弘她很了不起,她能把失传了20年的玩意儿给捡起来了,才使现在的北京人能看到这个“葡萄常”的玩意儿。咱老说“葡萄常”,什么叫“葡萄常”,“葡萄常”的东西在哪儿呢?现在你可以看到了。
从一个玻璃珠子,到一串精美的艺术品,100多年前的“葡萄常”家族,用自己的智慧达到仿真艺术的高峰。
面对如今更先进的仿真工艺,这个完全依靠手工的传统制品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常弘也没有把握。不过,她坚信“葡萄常”每一道细致的工序,手工的创意,创作者的感情,是机器模具这些现代工艺永远无法替代的。这也许就是“葡萄常”浮浮沉沉100多年,仍然能留存下来的真正意义(图9)。
(9)“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