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说明借助趣味活动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然后论述借助趣味活动激活学生阅读兴趣,优化阅读起步过程;接着阐释借助思维导图解决学生阅读障碍,优化主体阅读过程;最后阐明借助多重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教学要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深度学习。阅读教学一直处于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浅层化、碎片化、单一化等现象。深度阅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关于如何解读深度阅读以及如何高效开展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基于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点,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入手,结合课例探讨聚焦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借助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进行科学高效的阅读认知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状态和主体能力,而唤醒初中生生命状态的当属兴趣。兴趣是驱动初中生进行积极阅读、主动思考、自觉交流的神奇生命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推动初中生开开心心地参与到英语阅读之中。如八年级下册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在Section B 2b部分有一段关于Hansel and Gretel的剧本节选,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推动初中生去积极阅读、主动思考和交流心得。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去扮演Hansel,Gretel,Husband,Wife以及旁白朗读人员,让初中生开开心心地扮演、去表述、去合作。这样,初中生就会在新奇的活动、表现机会的双重推动下积极阅读课文内容,达到引导初中生积极阅读课文内容的设计目的,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思维导图,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
教师不仅要借助趣味活动调控学生的阅读状态和调动学生主体能力,充分释放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可借助思维导图去解决学生在阅读认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教师可根据阅读课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思维导图,通过主题词、图像、关键词和网络结构,帮助学生把阅读内容的主要精髓提取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推理、分类、归纳等思维活动,在大脑中构建一幅清晰的知识结构网络。以八年级上册Unit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为例,在Section A 3a部分,第一遍:可用双子塔图(Twin towers map),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完成日记的六要素;第二遍通过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用来比较和对照两篇日记的写法;第三遍通过流程图(Flow map&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用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描写两天不同的经历的。最终通过不同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语言、能力和思维的脚手架,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迁移。
三、借助多重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不仅要借助一些趣味活动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和阅读兴趣,借助思维导图去解决学生在阅读认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还要通过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设问—跟读—略读—扫读—细读—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真正把文本内容、思维训练、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把真实的阅读体验生成实在的阅读能力。以八年级下册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在Section A 3a部分,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全篇文章,通过跳读获取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并将每段的中心思想进行匹配。在学生阅读中,提醒学生对中心句以及关键单词、词组进行标记,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追加提问:“How do you know that?”让学生给出明确每段中心思想的依据,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为之后的细读做准备。然后,通过任务型阅读对每段进行剖析,把藏在每段main idea中的细节找出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解读。Para1:大声朗读第一段,根据两个问题(Q1:Where are the Himalayas?Q2:How high is Qomolangma?)找出关于珠峰的一些实际情况,并列举出对攀登者来说的危险有哪些。Para2:学生默读第二段,列举出第二段里作者讲述了几个成就,分别从when,who,what did they do三个方面将作者列举的几个成就复述出来,加深学生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避免在回答问题时抓不到重点和表述不清等问题。Para3:学生根据录音跟读第三段,然后找出两个关于攀登者精神的问题(Q1:Why do so many people try to climb this mountain even though it is dangerous?Q2:What does the spirit of the climbers tell us?)的答案,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找全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四、聚焦深度学习的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效和独立的阅读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有如下意义:有利于学生整合、迁移知識,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开阔文化视野;有利于学生感知阅读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有学者提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识别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等基础信息。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衔接新知与旧知,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好基础。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它要求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无需过度纠结于细节信息。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深度理解阅读材料,内化内容,并能够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迁移应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探究阅读材料的主题意义。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主题的阅读补充材料来深化阅读。以上四个阅读层次是层层递进、相互包含的关系。本文将根据上述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设计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结语
教师在不同层次的阅读阶段中,通过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其中,扩展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基础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以检视阅读助力整体浏览,把握文章大意;以分析阅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深度掌握文本;以主题阅读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为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感知内在情感打好基础,真正做到阅读与思维同步深入。聚焦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成为能阅读、懂阅读、会思考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王永梅.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英语教师,2016(4):67-69.
[2]孙晓燕.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9):138-139.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教学要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深度学习。阅读教学一直处于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浅层化、碎片化、单一化等现象。深度阅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关于如何解读深度阅读以及如何高效开展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基于深度学习的概念和特点,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入手,结合课例探讨聚焦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借助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进行科学高效的阅读认知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状态和主体能力,而唤醒初中生生命状态的当属兴趣。兴趣是驱动初中生进行积极阅读、主动思考、自觉交流的神奇生命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推动初中生开开心心地参与到英语阅读之中。如八年级下册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在Section B 2b部分有一段关于Hansel and Gretel的剧本节选,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推动初中生去积极阅读、主动思考和交流心得。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去扮演Hansel,Gretel,Husband,Wife以及旁白朗读人员,让初中生开开心心地扮演、去表述、去合作。这样,初中生就会在新奇的活动、表现机会的双重推动下积极阅读课文内容,达到引导初中生积极阅读课文内容的设计目的,有效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思维导图,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
教师不仅要借助趣味活动调控学生的阅读状态和调动学生主体能力,充分释放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可借助思维导图去解决学生在阅读认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教师可根据阅读课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思维导图,通过主题词、图像、关键词和网络结构,帮助学生把阅读内容的主要精髓提取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推理、分类、归纳等思维活动,在大脑中构建一幅清晰的知识结构网络。以八年级上册Unit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为例,在Section A 3a部分,第一遍:可用双子塔图(Twin towers map),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完成日记的六要素;第二遍通过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用来比较和对照两篇日记的写法;第三遍通过流程图(Flow map&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用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描写两天不同的经历的。最终通过不同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语言、能力和思维的脚手架,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迁移。
三、借助多重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不仅要借助一些趣味活动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和阅读兴趣,借助思维导图去解决学生在阅读认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还要通过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设问—跟读—略读—扫读—细读—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真正把文本内容、思维训练、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把真实的阅读体验生成实在的阅读能力。以八年级下册Unit 7“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在Section A 3a部分,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全篇文章,通过跳读获取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并将每段的中心思想进行匹配。在学生阅读中,提醒学生对中心句以及关键单词、词组进行标记,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追加提问:“How do you know that?”让学生给出明确每段中心思想的依据,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为之后的细读做准备。然后,通过任务型阅读对每段进行剖析,把藏在每段main idea中的细节找出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解读。Para1:大声朗读第一段,根据两个问题(Q1:Where are the Himalayas?Q2:How high is Qomolangma?)找出关于珠峰的一些实际情况,并列举出对攀登者来说的危险有哪些。Para2:学生默读第二段,列举出第二段里作者讲述了几个成就,分别从when,who,what did they do三个方面将作者列举的几个成就复述出来,加深学生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避免在回答问题时抓不到重点和表述不清等问题。Para3:学生根据录音跟读第三段,然后找出两个关于攀登者精神的问题(Q1:Why do so many people try to climb this mountain even though it is dangerous?Q2:What does the spirit of the climbers tell us?)的答案,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允许学生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找全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四、聚焦深度学习的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效和独立的阅读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有如下意义:有利于学生整合、迁移知識,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开阔文化视野;有利于学生感知阅读魅力,提升审美情趣。有学者提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识别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等基础信息。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衔接新知与旧知,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好基础。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它要求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无需过度纠结于细节信息。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深度理解阅读材料,内化内容,并能够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它要求学生能够迁移应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探究阅读材料的主题意义。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主题的阅读补充材料来深化阅读。以上四个阅读层次是层层递进、相互包含的关系。本文将根据上述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设计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结语
教师在不同层次的阅读阶段中,通过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其中,扩展他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基础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以检视阅读助力整体浏览,把握文章大意;以分析阅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深度掌握文本;以主题阅读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为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感知内在情感打好基础,真正做到阅读与思维同步深入。聚焦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成为能阅读、懂阅读、会思考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王永梅.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英语教师,2016(4):67-69.
[2]孙晓燕.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