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隨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贫困大学生正在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承担着心理上的压力,易于形成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广泛存在于各高职院校,并有逐渐蔓延的趋势,给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贫困学生则是此类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此类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加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厌学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教育水平欠发达,在上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在当地学业成绩一般较好,但是综合素质较差。进了大学以后,对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很快适应。再加上综合素质成绩占有很大比重,导致贫困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自卑是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常有的心理状态,大部分贫困生在经历了十几年埋头苦读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受到家乡人们的夸赞和其他伙伴的敬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而到了大学后,由于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在学习成绩上,此类贫困生没有优越感,甚至成绩相对而言比较差。在这种心态下,他们不愿意同学甚至老师了解其经济状况,极力包装或者伪装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伴随着自尊心理而来的,就是强烈的自卑。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贫困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表现出极大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贫困生不愿接受资助,宁愿申请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校外打工的方式谋生学习,在自尊心与自卑心理的强烈冲突下,使这些学生原有的良好品质慢慢地扭曲变形。
2、忧郁焦虑嫉妒仇富心理
贫困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肩负着父母和家庭对未来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实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然而,当他们遇到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显得比其他同学更紧张,不知所措。加之贫困生由于学费不能按时交纳,自己生活没有保障,更没钱给自己购买学习资料,更加重其焦虑的状态。另外学习基础差导致其虽然学习刻苦,但成绩仍不理想,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对不起家人的内疚感。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映,精神上往往处于一种长期焦虑的状态,使人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状态,造成心理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现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很多贫困生本着找不到好工作就白上十几年学,找不到好工作就要回家耕田的心态,长期处在压抑状态,久而久之,产生忧郁情绪。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产生怨恨和不满情绪。他们一方面不愿同学老师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利用金钱极力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部分贫困生受到来自同辈群体互相攀比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对金钱极度渴望,以满足他们的高消费需求。但现实却与其心理愿望背道而驰,嫉妒、仇富心理油然而生。虚荣心使他们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在心理上产生敌对态度,行为上表现偏激。
3、自我封闭,苦闷孤独
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拮据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大多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非常迫切地想与别人交往,但又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在这种矛盾心理下,慢慢地“与世隔离”,离群索居,甚至不愿意与自己的家长、老师交流。长此以往,产生孤独寂寞情绪,封闭自我。还有些贫困生贫困是因为家庭突遭变故。此类贫困生往往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甚至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激情,意志消沉,形成苦闷孤独、自我封闭的个性。
二、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健全资助体系,提供经济支持
高职院校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拮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首先,学校要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体系的建设。通过成立专门的部门,充分利用和保障国家、省、市及学校相关资助政策的实施;其次,拓展资助渠道,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在充分发挥学校力量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资助贫困生。但同时,也要多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和感觉,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抑郁,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消除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2、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孤独、消除自卑
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的校园活动,以增进同学的交往。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教育学生们主动接近、理解、关爱贫困学生。教师对贫困学生更要有耐心和爱心,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创造机会与其他同学加强交流。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从事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一个群体。不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年龄在30岁以下,比学生大不了几岁,这样的年龄阶段使得学生比较有亲切感,学生也更愿意与之交流和沟通。但要解决和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交流和沟通上,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特别是班主任,几乎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使得这支教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在处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时当做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这种不对症下药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因此,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对其培训学习新知识,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认真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的特点,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能够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能够解决一些较轻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妥善采取措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走出困境,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支持。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校园内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兰.大专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8):124-126.
[2]陈小涛,涂建平,黄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3):85-88.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贫困学生则是此类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此类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加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厌学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教育水平欠发达,在上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在当地学业成绩一般较好,但是综合素质较差。进了大学以后,对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很快适应。再加上综合素质成绩占有很大比重,导致贫困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自卑是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常有的心理状态,大部分贫困生在经历了十几年埋头苦读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受到家乡人们的夸赞和其他伙伴的敬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而到了大学后,由于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在学习成绩上,此类贫困生没有优越感,甚至成绩相对而言比较差。在这种心态下,他们不愿意同学甚至老师了解其经济状况,极力包装或者伪装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伴随着自尊心理而来的,就是强烈的自卑。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贫困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表现出极大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贫困生不愿接受资助,宁愿申请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校外打工的方式谋生学习,在自尊心与自卑心理的强烈冲突下,使这些学生原有的良好品质慢慢地扭曲变形。
2、忧郁焦虑嫉妒仇富心理
贫困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肩负着父母和家庭对未来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实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然而,当他们遇到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显得比其他同学更紧张,不知所措。加之贫困生由于学费不能按时交纳,自己生活没有保障,更没钱给自己购买学习资料,更加重其焦虑的状态。另外学习基础差导致其虽然学习刻苦,但成绩仍不理想,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对不起家人的内疚感。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映,精神上往往处于一种长期焦虑的状态,使人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状态,造成心理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现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很多贫困生本着找不到好工作就白上十几年学,找不到好工作就要回家耕田的心态,长期处在压抑状态,久而久之,产生忧郁情绪。
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产生怨恨和不满情绪。他们一方面不愿同学老师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利用金钱极力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部分贫困生受到来自同辈群体互相攀比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对金钱极度渴望,以满足他们的高消费需求。但现实却与其心理愿望背道而驰,嫉妒、仇富心理油然而生。虚荣心使他们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在心理上产生敌对态度,行为上表现偏激。
3、自我封闭,苦闷孤独
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拮据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大多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非常迫切地想与别人交往,但又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在这种矛盾心理下,慢慢地“与世隔离”,离群索居,甚至不愿意与自己的家长、老师交流。长此以往,产生孤独寂寞情绪,封闭自我。还有些贫困生贫困是因为家庭突遭变故。此类贫困生往往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甚至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激情,意志消沉,形成苦闷孤独、自我封闭的个性。
二、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健全资助体系,提供经济支持
高职院校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拮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首先,学校要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体系的建设。通过成立专门的部门,充分利用和保障国家、省、市及学校相关资助政策的实施;其次,拓展资助渠道,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在充分发挥学校力量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资助贫困生。但同时,也要多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和感觉,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抑郁,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消除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2、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孤独、消除自卑
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的校园活动,以增进同学的交往。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教育学生们主动接近、理解、关爱贫困学生。教师对贫困学生更要有耐心和爱心,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创造机会与其他同学加强交流。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从事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一个群体。不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年龄在30岁以下,比学生大不了几岁,这样的年龄阶段使得学生比较有亲切感,学生也更愿意与之交流和沟通。但要解决和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交流和沟通上,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特别是班主任,几乎大部分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使得这支教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在处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时当做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这种不对症下药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因此,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对其培训学习新知识,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修养,认真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的特点,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能够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能够解决一些较轻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妥善采取措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走出困境,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支持。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校园内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兰.大专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8):124-126.
[2]陈小涛,涂建平,黄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