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取得政权之后,就要面临如何坐稳江山的问题。由于统治阶级和人民利益的冲突,人民往往起而反抗。很多朝代对人民起义采取暴力型镇压政策,也就是武力镇压,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暴力性“招安”政策。在所有实施“招安”政策的朝代中,以宋朝使用的次数最多。
关键词:宋朝;招安政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3-01
我国有一句俗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在古代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统治者与人民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当这些群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民往往会拿起武器进行反抗。统治者对待人民起义所采取的对策,无非有三种:武力镇压、和平招安、镇压与招安两手并用。其中,招安政策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宋朝实行招安政策的原因
宋朝对待武装反抗的态度较为温和。在汉唐之后,宋朝的专制制度有所强化,但不能否认的是,宋政府较为开明。我们都知道,宋朝政治上的鲜明特点是重文抑武。宋朝领导者在统治过程中,以“仁政”思想为指导,比起其它朝代的严刑惩罚,尤其是与之后的元明清比较,宋朝较为宽松。北宋时期蔡襄说过:“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近。”[1]P88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朝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北宋时没有诛杀大臣之事,虽然南宋权力之争复杂化,出现了权臣独断、宫廷政变等事件,但是诛杀大臣之事依然很少。[2]P262这种宽容的做法,也或多或少的延伸到了起义反抗者中。
(二)起义军实力日益壮大。
随着人民起义次数的增加,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分布范围的扩大,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些起义军实习逐渐增强,而宋政府由于政治腐朽等原因实力有所下降。绍兴三年(1133年)宋军对起义军展开多次围剿,但彻底失败,南宋政府哀叹:“洞庭阻固。累年于兹,招安之人屡遣,而大半不还,水路之师每进,而无敢深入。”[3]P60-61諸如此类实力不可小觑的农民起义军,宋政府无法武装剿灭。与此同时,起义军的长大也为他们争夺了话语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宋廷谈判,促使了宋政府退而求其次,转而对起义军采取“招安”政策,借以维护自身统治。
(三)“忠君思想”占统治地位。
宋朝农民起义肆虐,此起彼伏。在起义军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出身于农民,具有小农阶级的特征和局限性,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独尊,农民阶级对皇帝有一种尊崇心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忠君思想”必然会对人民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之所以走上武装起义这条道路,是由于生活无法维持,选择与朝廷对抗。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对人民起义军采取招安政策,进行政治诱降,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会有一些人动摇,甚至是叛变投敌,削弱起义军的实力。比如,面对杨幺起义的蓬勃发展,宋朝当局采取招安策略,先后派人前往农民军中招安,虽然遭到杨幺的拒绝,但起义军重要领导人物杨华就率领所部一万余人投降了官军。[3]P61
宋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比较衰弱的王朝。从北宋建立到南宋灭亡,边境上先后遭受辽、西夏、金和元的不断骚扰。梁山起义时,正值宋辽战争,在《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几位大臣公开阐述他们的招安目的是:“假以此敌辽兵,公私两便。”;或者是“不教国家损兵折将,虚耗钱粮。此一伙义士归降后,必与朝廷建功立业。”[4]82回公元1127年,金兵趁机入侵,北宋灭亡。宋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都杭州,史称南宋。
二、如何评价宋政府实行的招安政策
有些学者对“招安”采取了极端否定的态度,这种全面否定之风,在“文革”时期表现的最为强烈。《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一书中提到:宋代统治者“采取所谓招安的手法,引诱个别起义将领叛卖,以瓦解破坏农民革命”。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招安政策存在合理性与重要性,从而对招安政策采取肯定的态度。
本文比较倾向于从结果的角度出发,正面的评价“招安”政策。第一:对于宋政府而言,农民起义军的肆虐,无疑给宋朝的统治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金兵等外敌入侵时,农民军的反抗更是让宋朝力不从心。这时候实行招安政策,对宋朝是有利的。如果农民起义军都接受招安的话,社会恢复稳定,有利于宋政府的统治。宋政府还可以挑选一些民兵进入军队中对抗外敌;如果只有部分农民起义军将领接受招安的话,对于那些没有接受招安的农民起义军而言,可以说是“叛变了革命”。这对于农民起义军是不小的打击与隐患,既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也方便宋政府对其进行围剿;如果农民起义军全部都不肯投降的话,宋政府也能集中兵力进行镇压,就算不能一时达到目的,在持久战下,财力物力充实的宋政府胜算好事非常大的。南宋初期,外有金兵入侵的威胁,内有战乱不断,这使南宋统治者对下层人民起义采取的“招安”政策,为宋王朝在南方立足以及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对于起义军而言,人民为什么会起兵反抗,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生活轨迹上活不下去了,如果结局可能也是被宋政府以各种理由迫害,但毕竟是给了生存希望,他们不必在拿生命的代价来换取一日之裹腹。
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之所以高频率的对人民起义采取非暴力的“招安”政策,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政治手段比较温和、忠君思想的引导、外敌的威胁等等。宋政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手段比较灵活,虽然以政治诱降为主,但也辅以武力镇压策略,增强了成功镇压人民起义的几率。对于“招安”政策的评价,虽然学界一种有争议,但从其造成的结果而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积极正面的看待。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滚动,以后探讨“招安”政策的人也会层出不穷,希望我浅薄的看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M]卷18《任材》.见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整理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8册).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
[2]诸葛忆兵.《宋代文史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版。
[3]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经济文化编)[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施耐庵.《水浒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宋朝;招安政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53-01
我国有一句俗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在古代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统治者与人民分别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当这些群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民往往会拿起武器进行反抗。统治者对待人民起义所采取的对策,无非有三种:武力镇压、和平招安、镇压与招安两手并用。其中,招安政策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宋朝实行招安政策的原因
宋朝对待武装反抗的态度较为温和。在汉唐之后,宋朝的专制制度有所强化,但不能否认的是,宋政府较为开明。我们都知道,宋朝政治上的鲜明特点是重文抑武。宋朝领导者在统治过程中,以“仁政”思想为指导,比起其它朝代的严刑惩罚,尤其是与之后的元明清比较,宋朝较为宽松。北宋时期蔡襄说过:“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近。”[1]P88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朝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北宋时没有诛杀大臣之事,虽然南宋权力之争复杂化,出现了权臣独断、宫廷政变等事件,但是诛杀大臣之事依然很少。[2]P262这种宽容的做法,也或多或少的延伸到了起义反抗者中。
(二)起义军实力日益壮大。
随着人民起义次数的增加,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分布范围的扩大,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些起义军实习逐渐增强,而宋政府由于政治腐朽等原因实力有所下降。绍兴三年(1133年)宋军对起义军展开多次围剿,但彻底失败,南宋政府哀叹:“洞庭阻固。累年于兹,招安之人屡遣,而大半不还,水路之师每进,而无敢深入。”[3]P60-61諸如此类实力不可小觑的农民起义军,宋政府无法武装剿灭。与此同时,起义军的长大也为他们争夺了话语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宋廷谈判,促使了宋政府退而求其次,转而对起义军采取“招安”政策,借以维护自身统治。
(三)“忠君思想”占统治地位。
宋朝农民起义肆虐,此起彼伏。在起义军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出身于农民,具有小农阶级的特征和局限性,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独尊,农民阶级对皇帝有一种尊崇心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忠君思想”必然会对人民群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之所以走上武装起义这条道路,是由于生活无法维持,选择与朝廷对抗。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对人民起义军采取招安政策,进行政治诱降,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会有一些人动摇,甚至是叛变投敌,削弱起义军的实力。比如,面对杨幺起义的蓬勃发展,宋朝当局采取招安策略,先后派人前往农民军中招安,虽然遭到杨幺的拒绝,但起义军重要领导人物杨华就率领所部一万余人投降了官军。[3]P61
宋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比较衰弱的王朝。从北宋建立到南宋灭亡,边境上先后遭受辽、西夏、金和元的不断骚扰。梁山起义时,正值宋辽战争,在《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几位大臣公开阐述他们的招安目的是:“假以此敌辽兵,公私两便。”;或者是“不教国家损兵折将,虚耗钱粮。此一伙义士归降后,必与朝廷建功立业。”[4]82回公元1127年,金兵趁机入侵,北宋灭亡。宋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都杭州,史称南宋。
二、如何评价宋政府实行的招安政策
有些学者对“招安”采取了极端否定的态度,这种全面否定之风,在“文革”时期表现的最为强烈。《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一书中提到:宋代统治者“采取所谓招安的手法,引诱个别起义将领叛卖,以瓦解破坏农民革命”。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招安政策存在合理性与重要性,从而对招安政策采取肯定的态度。
本文比较倾向于从结果的角度出发,正面的评价“招安”政策。第一:对于宋政府而言,农民起义军的肆虐,无疑给宋朝的统治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金兵等外敌入侵时,农民军的反抗更是让宋朝力不从心。这时候实行招安政策,对宋朝是有利的。如果农民起义军都接受招安的话,社会恢复稳定,有利于宋政府的统治。宋政府还可以挑选一些民兵进入军队中对抗外敌;如果只有部分农民起义军将领接受招安的话,对于那些没有接受招安的农民起义军而言,可以说是“叛变了革命”。这对于农民起义军是不小的打击与隐患,既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也方便宋政府对其进行围剿;如果农民起义军全部都不肯投降的话,宋政府也能集中兵力进行镇压,就算不能一时达到目的,在持久战下,财力物力充实的宋政府胜算好事非常大的。南宋初期,外有金兵入侵的威胁,内有战乱不断,这使南宋统治者对下层人民起义采取的“招安”政策,为宋王朝在南方立足以及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对于起义军而言,人民为什么会起兵反抗,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生活轨迹上活不下去了,如果结局可能也是被宋政府以各种理由迫害,但毕竟是给了生存希望,他们不必在拿生命的代价来换取一日之裹腹。
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之所以高频率的对人民起义采取非暴力的“招安”政策,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政治手段比较温和、忠君思想的引导、外敌的威胁等等。宋政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手段比较灵活,虽然以政治诱降为主,但也辅以武力镇压策略,增强了成功镇压人民起义的几率。对于“招安”政策的评价,虽然学界一种有争议,但从其造成的结果而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积极正面的看待。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滚动,以后探讨“招安”政策的人也会层出不穷,希望我浅薄的看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宋)蔡襄.《蔡忠惠公文集》[M]卷18《任材》.见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整理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8册).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4年版。
[2]诸葛忆兵.《宋代文史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版。
[3]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经济文化编)[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施耐庵.《水浒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