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消除误解,增进教师理解情感
教师的认识、情感、行为方式诸因素的不同组合,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而某些教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认识不足,带有偏见,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排斥和教育的难度。为此,学校按照“增进理解、配合补充、因材施教”的工作方针,引导全体师生引导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交往和理解,减少偏见和排斥,将尊重多元、包容共处的美好情感植入到师生的心田中。要求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外来学生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爱得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与他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以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表现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坚持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訓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氛围,促进融入集体生活
集体是个社会化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塑造、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离不开健全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和陶冶。同学的团结互助,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找到情感和心理的归属感。构建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对民工子女尽快融入集体大家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创建班级互助小组,每个班级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至少有一两个以上固定的本地好朋友和学习伙伴。从教说普通话到互学方言,从补习缺漏知识到解答现学难题,从帮助学习到帮助生活,本地孩子尝到了助人的乐趣,外地孩子体会到了人情的温暖。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不合群、不爱发言、不喜欢合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直接的告诉孩子并让他们改正可能伤害他们自卑的自尊心,更加加重他们的疏离感和自我排斥感。我们采取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让他们的不良行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慢慢自我纠正,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目标激励,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学校确立了“抓习惯就是强素质”的理解教育育人理念,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强化学生习惯培养”为德育主要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首要要任务。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为主线和抓手,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坚持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狠抓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实施目标激励管理。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比较薄弱,学校将开学的第一、二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月、巩固月,每周一个训练目标,学生只要有了进步就给予肯定,即使改掉了一个随手丢纸的行为,即使学会了一个文明用语,都是一种成功与进步。
为了配合班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所有行政人员作为年级德育辅导员走进班级,走近学生。定期与班主任老师交流,了解学生情况,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大大地提高了“理解教育”的实效性。“依据校情定规范,组织学习明规范,底线管理敬规范,监督检查保规范,经验交流研规范”,科学有序的规范教育流程,大大地推进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精细管理,发展良好学习品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各地,教材的版本与教学进度都存在差异,再加上学校、师资的差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除了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外,更多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会主动预习与及时复习,作业拖拉、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时时发生。一直以来,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些孩子不抱怨,直面现实,努力作为,采取“以学定教、小步快走、齐抓共管、理解互助”的精细管理教学策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做好跟踪记录与过程管理。我们对初中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进行归因分析,制定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计划。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习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将习惯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实验获得个案,最后再进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我们遵循“理解认知,情感当先”等基本原理,提出了“加强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符合校情、学情的“自主---理解”课堂教学模式,即: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分层理解。其中在“分层理解”环节,我们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需要,设计分层达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对错误问题的展示、印证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使不同的学生学业质量都得到了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对任何一所公办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融合的教育理念与措施,逐步解决城乡间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从而维护教育公平。而融合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尊重,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学校文化,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寻找学校文化建设新的路径。
教师的认识、情感、行为方式诸因素的不同组合,会造成学生的不同理解,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而某些教师对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认识不足,带有偏见,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加剧了学生之间的排斥和教育的难度。为此,学校按照“增进理解、配合补充、因材施教”的工作方针,引导全体师生引导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进交往和理解,减少偏见和排斥,将尊重多元、包容共处的美好情感植入到师生的心田中。要求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外来学生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爱得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与他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以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表现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坚持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訓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氛围,促进融入集体生活
集体是个社会化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塑造、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离不开健全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和陶冶。同学的团结互助,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班集体的温暖,找到情感和心理的归属感。构建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对民工子女尽快融入集体大家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创建班级互助小组,每个班级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至少有一两个以上固定的本地好朋友和学习伙伴。从教说普通话到互学方言,从补习缺漏知识到解答现学难题,从帮助学习到帮助生活,本地孩子尝到了助人的乐趣,外地孩子体会到了人情的温暖。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不合群、不爱发言、不喜欢合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直接的告诉孩子并让他们改正可能伤害他们自卑的自尊心,更加加重他们的疏离感和自我排斥感。我们采取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让他们的不良行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慢慢自我纠正,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目标激励,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学校确立了“抓习惯就是强素质”的理解教育育人理念,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体验感悟,强化学生习惯培养”为德育主要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首要要任务。以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为主线和抓手,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坚持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狠抓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实施目标激励管理。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比较薄弱,学校将开学的第一、二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月、巩固月,每周一个训练目标,学生只要有了进步就给予肯定,即使改掉了一个随手丢纸的行为,即使学会了一个文明用语,都是一种成功与进步。
为了配合班级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所有行政人员作为年级德育辅导员走进班级,走近学生。定期与班主任老师交流,了解学生情况,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规范性的指导,大大地提高了“理解教育”的实效性。“依据校情定规范,组织学习明规范,底线管理敬规范,监督检查保规范,经验交流研规范”,科学有序的规范教育流程,大大地推进了外来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精细管理,发展良好学习品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各地,教材的版本与教学进度都存在差异,再加上学校、师资的差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除了部分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外,更多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会主动预习与及时复习,作业拖拉、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时时发生。一直以来,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些孩子不抱怨,直面现实,努力作为,采取“以学定教、小步快走、齐抓共管、理解互助”的精细管理教学策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做好跟踪记录与过程管理。我们对初中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进行归因分析,制定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计划。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习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将习惯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实验获得个案,最后再进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我们遵循“理解认知,情感当先”等基本原理,提出了“加强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符合校情、学情的“自主---理解”课堂教学模式,即: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分层理解。其中在“分层理解”环节,我们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需要,设计分层达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对错误问题的展示、印证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使不同的学生学业质量都得到了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对任何一所公办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融合的教育理念与措施,逐步解决城乡间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从而维护教育公平。而融合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尊重,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学校文化,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寻找学校文化建设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