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效果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通过比较中英两国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本文从具体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来探讨具体教学改革的实施,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探索从旧有知识培养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方法论
近年来,国家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原有的以低人力成本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使多数企业进入到了技术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在此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理工科高等院校是输送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国家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为此,2009年,教育部制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中。然而从当前的客观上来看,当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很难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高校工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从多侧面掌握了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学生学习过程等一手资料。通过实地比较中英两国信息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教学方法,以及“2+2”模式培养的效果,本文力图从具体的培养过程出发,对高校工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探讨,希望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本科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工科类高等教育仍然沿袭了精英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理念。在原本高等教育高门槛入学的体制下,学生素质较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旧的以教学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凭借其自身能力,仍然能够较快掌握新知识和技能,以及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对于多数学生的职业发展是可行的,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明显。
但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好学习能力的天之骄子。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理工科类院校面前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如何应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毕业生具有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
当前的高校工科教学改革主要从较高层面[1,2],以及具体课程的培养方式入手[3,4,5],对教学理念和体制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中,针对以上阐述的本科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试图从中英两国工科院校具体的教学过程来比较和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我校针对部分学生开展了“2+2”联合培养的方案,在英国的教学交流期间,对于国内和国外两种培养模式,留学生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入学初期,相比一般通信专业的同学一般高考成绩都超过重点录取线,进入学校“2+2”国际班的同学高考成绩处于相同,甚至偏下的水平。但是在毕业时所反映出来的专业能力差距却反差很大。在国外经过两年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习惯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专业知识面广,运用工具的能力强,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有3/4 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并且很多同学被国际知名学府所录取,甚至获得全额奖学金。而反观国内同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时,多数缺乏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只有约1/5甚至更低比例的同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而这些同学中具备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又在少数。
通过听课,老师、学生座谈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内容和过程上两国的差异。在国外工科培养中,对于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方面的培养较为缺乏,课程设置和训练也较少;而国内在这方面通过细致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这是国内培养模式的优势之处。
对于专业课程内容的培养,国外的培养模式则体现出其优势所在。具体到培养过程,首先,教师的课程教学比较关注“头”和“尾”,所谓“头”是指课程预备期的设计,专业课程授课时不仅突出重点,而且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中设计学生参与的研究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尾”是指关注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起到督促学生独立学习、查找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作用。课后作业的出题不限于课堂内容,也不限于个别教材,这就使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去寻求理解和解决。提交和批改作业具有严格的程序,这包括严格的作业诚信审查和详尽的批改,作业成绩也是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以上要求相配合,学位对学分数要求并不高,学生负担的课程数少。这样学生就拥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消化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自学掌握其余的知识,并将更多时间用于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和解决课后作业,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国内高校在工科培养模式上有个误区,认为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学生必须完成足够多的课程学习。而事实是,学生被灌输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通过思考和融汇,考试和获得学分成为学习的目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后,面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课堂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较强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国外先进培养模式更关注能力培养,而我国工科高校教育多数仍停留在知识培养模式。
三、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常谈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工程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依赖于坚实的知识基础、严谨的工程素养和技能,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高校教育必须有目的、 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工程教育最缺失的正是对学生工程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这并不是通过学生多完成几门课程、多做几个实验就能获得的,从具体培养过程的全方位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才是可行之道。本文借鉴英国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上的优点,以下从多个侧面思考和探讨具体的培养过程:
(一)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采用灌输方式的教学体制明显不适宜于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非灌输模式的教学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多环节的改革要求:一方面,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查找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学思路上也必须有大的革新,摈弃原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为教学引导方式,减少课时数,减少专业课程学分要求,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后作业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才是掌握课程内容的最好方式。
(二)课程教学注重组织,突出重点与难点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将教学理念从大而全的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但这并不表示对教学环节的放松,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组织好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明晰技术体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另外,对于课程教学的体验,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将专业课程安排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而不应使多门课程同时跨越过长的时间,使学生拥有集中的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有利于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
(三)关注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
课后作业往往是当前教学体制下的薄弱环节,作业抄袭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高校教学环节的恶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过于关注,课程作业布置随意,批改作业不严谨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课后作业肩负着培养学生自学、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重任,所以如何设计课后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注重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素养的培养
国内高校教育中对方法论的教育内容不足,精英教育模式导致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这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对大量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即使在毕业后也有很多同学仍表现出缺乏工程师能力和素养。通过开设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实践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小课可以使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并结合课程作业和实践环节,将这些方法得以实践,逐步形成好的工程技术素养。
四、结论
满足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对新时期下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吸收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工科培养经验是本文的出发点, 就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改革,本文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希望打破高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从旧有知识培养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满. 工程教育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6(3):94-98.
[2] 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3] 孙玉坤,成立,王振宇. 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举措[J]. 高校教育管理,2009,3(3):87-89.
[4] 吴文辉. 论高校工程特色创新人才培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 139-140.
[5] 陈洪凯. 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新探索[J]. 高校教育研究,2008(15):104-106.
【关键词】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方法论
近年来,国家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原有的以低人力成本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使多数企业进入到了技术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在此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理工科高等院校是输送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国家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为此,2009年,教育部制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中。然而从当前的客观上来看,当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很难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高校工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从多侧面掌握了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学生学习过程等一手资料。通过实地比较中英两国信息工程技术类人才的教学方法,以及“2+2”模式培养的效果,本文力图从具体的培养过程出发,对高校工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探讨,希望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本科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工科类高等教育仍然沿袭了精英教育的体制和教育理念。在原本高等教育高门槛入学的体制下,学生素质较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旧的以教学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凭借其自身能力,仍然能够较快掌握新知识和技能,以及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对于多数学生的职业发展是可行的,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明显。
但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好学习能力的天之骄子。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理工科类院校面前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如何应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毕业生具有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
当前的高校工科教学改革主要从较高层面[1,2],以及具体课程的培养方式入手[3,4,5],对教学理念和体制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中,针对以上阐述的本科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试图从中英两国工科院校具体的教学过程来比较和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我校针对部分学生开展了“2+2”联合培养的方案,在英国的教学交流期间,对于国内和国外两种培养模式,留学生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入学初期,相比一般通信专业的同学一般高考成绩都超过重点录取线,进入学校“2+2”国际班的同学高考成绩处于相同,甚至偏下的水平。但是在毕业时所反映出来的专业能力差距却反差很大。在国外经过两年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习惯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专业知识面广,运用工具的能力强,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有3/4 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进入硕士阶段深造,并且很多同学被国际知名学府所录取,甚至获得全额奖学金。而反观国内同专业的同学,在毕业时,多数缺乏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只有约1/5甚至更低比例的同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而这些同学中具备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又在少数。
通过听课,老师、学生座谈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内容和过程上两国的差异。在国外工科培养中,对于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方面的培养较为缺乏,课程设置和训练也较少;而国内在这方面通过细致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这是国内培养模式的优势之处。
对于专业课程内容的培养,国外的培养模式则体现出其优势所在。具体到培养过程,首先,教师的课程教学比较关注“头”和“尾”,所谓“头”是指课程预备期的设计,专业课程授课时不仅突出重点,而且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中设计学生参与的研究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尾”是指关注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起到督促学生独立学习、查找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作用。课后作业的出题不限于课堂内容,也不限于个别教材,这就使学生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去寻求理解和解决。提交和批改作业具有严格的程序,这包括严格的作业诚信审查和详尽的批改,作业成绩也是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以上要求相配合,学位对学分数要求并不高,学生负担的课程数少。这样学生就拥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消化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自学掌握其余的知识,并将更多时间用于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和解决课后作业,这样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国内高校在工科培养模式上有个误区,认为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学生必须完成足够多的课程学习。而事实是,学生被灌输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通过思考和融汇,考试和获得学分成为学习的目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后,面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课堂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较强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国外先进培养模式更关注能力培养,而我国工科高校教育多数仍停留在知识培养模式。
三、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我们常谈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工程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依赖于坚实的知识基础、严谨的工程素养和技能,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高校教育必须有目的、 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工程教育最缺失的正是对学生工程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这并不是通过学生多完成几门课程、多做几个实验就能获得的,从具体培养过程的全方位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才是可行之道。本文借鉴英国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上的优点,以下从多个侧面思考和探讨具体的培养过程:
(一)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采用灌输方式的教学体制明显不适宜于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非灌输模式的教学则对培养过程提出了多环节的改革要求:一方面,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查找资料和独立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学思路上也必须有大的革新,摈弃原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为教学引导方式,减少课时数,减少专业课程学分要求,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后作业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才是掌握课程内容的最好方式。
(二)课程教学注重组织,突出重点与难点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将教学理念从大而全的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但这并不表示对教学环节的放松,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组织好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明晰技术体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另外,对于课程教学的体验,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将专业课程安排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而不应使多门课程同时跨越过长的时间,使学生拥有集中的时间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有利于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
(三)关注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
课后作业往往是当前教学体制下的薄弱环节,作业抄袭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高校教学环节的恶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过于关注,课程作业布置随意,批改作业不严谨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课后作业肩负着培养学生自学、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重任,所以如何设计课后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注重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素养的培养
国内高校教育中对方法论的教育内容不足,精英教育模式导致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这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对大量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即使在毕业后也有很多同学仍表现出缺乏工程师能力和素养。通过开设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实践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小课可以使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并结合课程作业和实践环节,将这些方法得以实践,逐步形成好的工程技术素养。
四、结论
满足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对新时期下高校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吸收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工科培养经验是本文的出发点, 就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的改革,本文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希望打破高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从旧有知识培养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满. 工程教育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6(3):94-98.
[2] 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3] 孙玉坤,成立,王振宇. 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举措[J]. 高校教育管理,2009,3(3):87-89.
[4] 吴文辉. 论高校工程特色创新人才培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 139-140.
[5] 陈洪凯. 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新探索[J]. 高校教育研究,2008(1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