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材,能否萃取“经典”营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发行。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该课程提的问题均不设标准答案,只学不考。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结构、学习模式经历了彻头彻尾的重塑。于是,我们以“现代人”自诩,乃至悄无声息地远离了,孤灯黄卷间的残梦和念想。在今时,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的意象,或索性被遗忘,或遭遇牵强解读,总归是一句“处境尴尬”……凡此,颓势尽显之际,本土传统的自尊,终又有所反弹,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便可称作其中的先锋。
  “国学复兴”,热心人士呼吁久矣。然而,虽有共识,具体路径如何选择,却各有各的思路:有人将“经典”予以时尚包装,一时间诸如《于丹论语心得》一类的著作席卷书市。这种“重新释义”“个性化解读”的策略,确乎极大提振了儒家典籍的行情。但问题是,“心得”与“原典”终有所别。快餐式的畅销书,实难担当大任;亦有人采取“全盘复旧”的策略,重现诵经、汉服、跪拜等国学礼仪,意图由外而内、先形式后内容。却也不料,遭遇呛声一片。
  复兴国学,尝试仍在继续。人教版的“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便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探索。需要提及的是,其尽管选取“原典”作为教学文本,却未曾提及一揽子的繁文缛节。如此做法,便能最大程度挣脱仪式感的束缚,确保学生享受纯粹的阅读快乐。毋庸讳言,此轮国学重振行动,有意无意淡化了自身的厚重“使命感”,反以一种淡定、节制的特质,更显高明。
  所幸,只学不考的课程设置,为更灵活的教、学动作提供了空间。当然,国学典籍,自有异于现代课程的魅力。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创造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们一道,萃取出“经典”的营养,直至大而化之。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一年的理想和希冀,信仰和愿望都在这个时候强烈起来,而年画恰恰成了此时人们寄予不同情感的载体,如今它的这一功能虽然减退,可当一种事物成为过去并化为历史时,它的文化价值才一点点显现出来,木板年画不只是一种民间艺术,还是很多很多人回忆的入口,令人想起那些老房子,想起那些过去的种种生活。  河南开封城南的朱仙镇虽小,却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合称中国四大名
期刊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灾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奸商囤积居奇,有粮不卖,想趁机哄抬价格。饥民们忍无可忍,暗地里酝酿抢粮,一场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在此危机关头,辛弃疾走马上任,头衔是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然,落在他脑袋上最重大的政治责任,就是维稳。  在我们的印象中,辛弃疾“文武双全”,他的词在武将里是最好的,在文人中也堪称超一流;他的武功同样出神入化,曾经独闯金人占
期刊
齐白石老人画的蜻蜓较照相更为细微,蜻蜓的翅膀画得很透明,有一触即掉的质感,翅膀上脉络历历可辨,跟拓印的实物一样。蜻蜓的身躯、眼睛乃至足都非常清晰,真是不可思议。  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末说:“我父亲对草虫情有独钟。他曾对我说:‘别小看这雕虫小技,它能名扬天下,求画者皆以草虫苦我。’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当时他的工笔草虫已征服了北京画坛,当然也是他‘红花墨叶’改革成就的一部分。父亲年轻时多以工笔草虫
期刊
健康本是身心合一的结果,体壮为健,心怡为康。疾病并非仅是肉体失衡,而是源于“多元因子”。“体”为人之本,但人的身体除了粗重体的肉体外,还有微细体的气体、情感体和自我意识体。  “人活一口气”,气体对于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黄帝内经》中就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已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在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呈现不规则,这显示神经系统中掌管身体节奏的自主神经系统失控,彼此不协调。而
期刊
给生命一个助跑的过程  在高原的上空,常常可以见到秃鹫在翱翔。秃鹫又叫坐山雕,也被人誉为“神鹰”,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们往往栖息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原上,体重达到7—11公斤。秃鹫张开翅膀后,整个身体有2米多长,能长时间飞翔于空中。  当它盘旋在湛蓝的天空时,它宽大有力的翅膀,似乎连太阳也能遮蔽,你甚至还能听到它的双翅在空气中“哗啦,哗啦”扇动的声音。它一旦发现猎物,便如利箭一
期刊
毛泽东喜欢读冯梦龙的《智囊》。在该书卷22《兵智部·制胜》篇中,有一段是讲唐太宗用兵之道的:“唐太宗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毛泽东写了一段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
期刊
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隋大业年间度过的,身逢乱世,他们都已看透了腐朽不堪的隋王朝,直到碰上新兴的李唐起义军,才开始贡献自己的才华。于是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期刊
到了应该彰显我的名、我的命、我的族、我的祖、我的根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祖已经等待得太久。家庙已经破败得太久。家谱已经消失得太久。祖先之名已经被湮没得太久。家训已经荡然无存太久。我们的姓氏、名、字、号已经沉默得太久。  读者诸君,如果让你现在开始,你愿意为家族而不是只为三人的小家庭甚至只是个人自己而奋斗吗?如果你觉得拥有有内涵的名、字、号,可以让自己生命更有深度的话,是否现在就可以付诸行动?如果你
期刊
名字虽然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发展史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
期刊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但过年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家这个大家族,年怎么个过法呢?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这是说,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当年荣宁二公,宁公居长,所以宗祠在宁国府。其次是压岁,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