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近日发行。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教材中选取了《弟子规》《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12册国学经典,同时规定每节课讲解一个繁体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该课程提的问题均不设标准答案,只学不考。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结构、学习模式经历了彻头彻尾的重塑。于是,我们以“现代人”自诩,乃至悄无声息地远离了,孤灯黄卷间的残梦和念想。在今时,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的意象,或索性被遗忘,或遭遇牵强解读,总归是一句“处境尴尬”……凡此,颓势尽显之际,本土传统的自尊,终又有所反弹,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便可称作其中的先锋。
“国学复兴”,热心人士呼吁久矣。然而,虽有共识,具体路径如何选择,却各有各的思路:有人将“经典”予以时尚包装,一时间诸如《于丹论语心得》一类的著作席卷书市。这种“重新释义”“个性化解读”的策略,确乎极大提振了儒家典籍的行情。但问题是,“心得”与“原典”终有所别。快餐式的畅销书,实难担当大任;亦有人采取“全盘复旧”的策略,重现诵经、汉服、跪拜等国学礼仪,意图由外而内、先形式后内容。却也不料,遭遇呛声一片。
复兴国学,尝试仍在继续。人教版的“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便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探索。需要提及的是,其尽管选取“原典”作为教学文本,却未曾提及一揽子的繁文缛节。如此做法,便能最大程度挣脱仪式感的束缚,确保学生享受纯粹的阅读快乐。毋庸讳言,此轮国学重振行动,有意无意淡化了自身的厚重“使命感”,反以一种淡定、节制的特质,更显高明。
所幸,只学不考的课程设置,为更灵活的教、学动作提供了空间。当然,国学典籍,自有异于现代课程的魅力。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创造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们一道,萃取出“经典”的营养,直至大而化之。
编辑/王洪丽
现代文明的飓风下,传统文化之星火承袭,真可谓是摇曳将息了吧。相当长时间以来,国人的知识结构、学习模式经历了彻头彻尾的重塑。于是,我们以“现代人”自诩,乃至悄无声息地远离了,孤灯黄卷间的残梦和念想。在今时,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的意象,或索性被遗忘,或遭遇牵强解读,总归是一句“处境尴尬”……凡此,颓势尽显之际,本土传统的自尊,终又有所反弹,一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便可称作其中的先锋。
“国学复兴”,热心人士呼吁久矣。然而,虽有共识,具体路径如何选择,却各有各的思路:有人将“经典”予以时尚包装,一时间诸如《于丹论语心得》一类的著作席卷书市。这种“重新释义”“个性化解读”的策略,确乎极大提振了儒家典籍的行情。但问题是,“心得”与“原典”终有所别。快餐式的畅销书,实难担当大任;亦有人采取“全盘复旧”的策略,重现诵经、汉服、跪拜等国学礼仪,意图由外而内、先形式后内容。却也不料,遭遇呛声一片。
复兴国学,尝试仍在继续。人教版的“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便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探索。需要提及的是,其尽管选取“原典”作为教学文本,却未曾提及一揽子的繁文缛节。如此做法,便能最大程度挣脱仪式感的束缚,确保学生享受纯粹的阅读快乐。毋庸讳言,此轮国学重振行动,有意无意淡化了自身的厚重“使命感”,反以一种淡定、节制的特质,更显高明。
所幸,只学不考的课程设置,为更灵活的教、学动作提供了空间。当然,国学典籍,自有异于现代课程的魅力。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创造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们一道,萃取出“经典”的营养,直至大而化之。
编辑/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