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一年的理想和希冀,信仰和愿望都在这个时候强烈起来,而年画恰恰成了此时人们寄予不同情感的载体,如今它的这一功能虽然减退,可当一种事物成为过去并化为历史时,它的文化价值才一点点显现出来,木板年画不只是一种民间艺术,还是很多很多人回忆的入口,令人想起那些老房子,想起那些过去的种种生活。
河南开封城南的朱仙镇虽小,却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它的木板年画更是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板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板年画的中心。
鲁迅先生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这些年画总能轻易的就把人们带回那些古老的光阴里,有着人间烟火的朴素和况味,祖祖辈辈在这样的生活里变得踏实,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时,东征西讨,杀人无数。他即位后身体不豫,常夜中梦有恶鬼纠缠几无宁日。大将秦琼、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宫门两旁,当晚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大喜,但念其辛劳,遂命丹青妙手绘二将之像,悬挂于宫门。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朱仙镇的年画除了神祗类,最多的就是门神,色彩非常鲜艳,多用青、黄、红三原色,对比强烈,正应了过年时的欢乐气氛。木板年画的制作并不繁琐,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细——刻版、调色、拓印、切纸、装裱,线条雕刻有粗有细,而且粗细对比强烈,细致与豪放尽收画间,以墨线为骨,千丝万缕的须眉、纤毫毕现,多一刀是累赘,少一刀则不得力,黄紫两色的搭配在此由显得庄重深厚,木板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用纸也很讲究,在当时,没有殷实的家底是做不来年画生意的,即便是最优秀的雕板匠人,也不可能拥有底板。
坊间巷陌,每每佳节来临,家家张贴年画,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或是民间传说,无不成为它要传递的讯息,浓重的乡土气息,无不渗透着一种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它从不压抑自己的大喜大悲,这似乎也给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高昂又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精致雕版,以喜乐入画,大俗其实亦是大雅。
如今,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印制规模依然很小,基本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模式上,而能够掌握这一门技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人们在欣赏和收藏木板年画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220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300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精选》《朱仙镇木板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板年画故事集》等,而这一切还远远不够,让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记忆的木板年画再次浸染人间烟火的温暖,若有一日,再逢佳节,坊间巷陌家家户户都贴着门神,年画不再保存在博物馆,那才是真正的传承吧。
河南开封城南的朱仙镇虽小,却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合称中国四大名镇。它的木板年画更是历史悠久,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板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板年画的中心。
鲁迅先生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这些年画总能轻易的就把人们带回那些古老的光阴里,有着人间烟火的朴素和况味,祖祖辈辈在这样的生活里变得踏实,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时,东征西讨,杀人无数。他即位后身体不豫,常夜中梦有恶鬼纠缠几无宁日。大将秦琼、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宫门两旁,当晚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大喜,但念其辛劳,遂命丹青妙手绘二将之像,悬挂于宫门。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朱仙镇的年画除了神祗类,最多的就是门神,色彩非常鲜艳,多用青、黄、红三原色,对比强烈,正应了过年时的欢乐气氛。木板年画的制作并不繁琐,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细——刻版、调色、拓印、切纸、装裱,线条雕刻有粗有细,而且粗细对比强烈,细致与豪放尽收画间,以墨线为骨,千丝万缕的须眉、纤毫毕现,多一刀是累赘,少一刀则不得力,黄紫两色的搭配在此由显得庄重深厚,木板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用纸也很讲究,在当时,没有殷实的家底是做不来年画生意的,即便是最优秀的雕板匠人,也不可能拥有底板。
坊间巷陌,每每佳节来临,家家张贴年画,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或是民间传说,无不成为它要传递的讯息,浓重的乡土气息,无不渗透着一种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它从不压抑自己的大喜大悲,这似乎也给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高昂又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精致雕版,以喜乐入画,大俗其实亦是大雅。
如今,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印制规模依然很小,基本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模式上,而能够掌握这一门技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人们在欣赏和收藏木板年画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220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300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精选》《朱仙镇木板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板年画故事集》等,而这一切还远远不够,让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记忆的木板年画再次浸染人间烟火的温暖,若有一日,再逢佳节,坊间巷陌家家户户都贴着门神,年画不再保存在博物馆,那才是真正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