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本是身心合一的结果,体壮为健,心怡为康。疾病并非仅是肉体失衡,而是源于“多元因子”。“体”为人之本,但人的身体除了粗重体的肉体外,还有微细体的气体、情感体和自我意识体。
“人活一口气”,气体对于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黄帝内经》中就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已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在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呈现不规则,这显示神经系统中掌管身体节奏的自主神经系统失控,彼此不协调。而在感恩、关怀、慈悲、怜悯等正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是连续的,且这种状态显示自主神经相互平衡,心血管功能良好。
焦虑是现代人的流行病,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像现在那样快速的生活节奏。焦虑的病因则在于压力,压力使人身心不协调。克服压力最主要的方法不是去减少造成压力的事务,而是改变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唯一解决压力的长期、有效的办法,是彻底改变心念,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静坐是转换心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台湾灵鹫山心道法师所倡导的“一分钟禅”对于安定现代人的焦虑之心,简便而易行。
深呼吸
达到身心合一的简便方法是控制自己的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生命在呼吸之间,庙门前的哼哈两将就是意喻呼吸,哼是呼,哈是吸,踏进庙门,如同进入生命之门。
正常情况下,我们很少意识到呼吸,但人却可轻易地改变呼吸频率。心脏是身体中最强的振荡器,我们很难控制心跳,但却可以透过训练呼吸频率,通过静坐关注自己的呼吸(数息、观息、随息),控制心跳频率。
静坐的好处如同动物冬眠,使心跳呼吸速率下降,缓和人体对压力的反应,降低人体对氧气的需求,有效提高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一个人在正常睡眠过程中,需要经过五六个小时,才能明显降低对氧气的需求,但人在静坐时,马上就可降低,同时可减少血液中乳酸数值,也就是减少身体在代谢过程中的废物累积,这些都有科学验证。此外,静坐能大大降低焦虑指数。
正常的呼吸是正常吸气后接以细而长的呼气,不正常的呼吸是急而短,上气不接下气。当我们学会静坐,利用腹式呼吸,眼观鼻、鼻观心,意守丹田,不仅情绪更沉稳,立刻进入身心同步状态,引导身体频率,如心跳、脑冲动减缓,此时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体温也会因而下降。
合掌
十指连心,十方法界皆由心生,关注自己的心,寻求自我。
生起慈悲之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同心。在慈悲中,我们的内在是平和的。心灵的平和是幸福,身体的平和是健康,灵魂的平和是自在。平和中,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放松
放松身体,放下压力,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活在当下。
人的苦恼或是来自于对过去的悔恨,或是来自于对未来的焦虑。
活在当下,也就是回归自我,身心合一。
回到心的原点
愿者,原心,真正的身心合一,由此而产生的力,则谓之“愿力”。“愿”越大,力量越大。
寻求自我,“我”字就是“找”字上面加一点,寻找那一点,那一点就是心的原点。
“我”字不是左右、上下、内外结构,而是圆形结构,写“我”字如同画一个圆,那是意喻寻求自我的过程就是寻求人生大圆满的过程。人生有小圆、中圆和大圆,分别与身体、物质和心灵;自觉、觉他和利乐众生相对应。
深呼吸是为了静心,合掌是为了专心,放松是为了当心(把心安于当下),而最终都是为了原心(把心回到原点)。
人的生命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次。对于生命而言,身体和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心智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需要的,而灵性即心灵和宗教需求的满足是重要的。身、心、灵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其重心有所不同。人在三十岁前后,其重心应是在身体层面;四十岁以后,重心应是在心智层面;五十岁以后,重心应是在灵性层面。这也就如《论语》所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身心灵的和谐同时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弘扬。
孔子、老子、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引领我们去追寻健康、知识、智慧、幸福的源头,他们各有各的道,但毕竟九九归一,殊途同归。
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的伦常程序,让一切关系运行有度;道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形成了道家道法自然、自在逍遥的出世情怀。佛教自印度东来,便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上,发展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人间佛教”,既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本是在于自己如何做人。
汉字的“心”,如同一个盛器,托起三点,而这三点,是否也可以看成儒释道的象征?大而化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人的整体健康、人的一生安详就是这心的三点。
■编辑/林青雨
“人活一口气”,气体对于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黄帝内经》中就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已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在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呈现不规则,这显示神经系统中掌管身体节奏的自主神经系统失控,彼此不协调。而在感恩、关怀、慈悲、怜悯等正面情绪状态下,心率变异是连续的,且这种状态显示自主神经相互平衡,心血管功能良好。
焦虑是现代人的流行病,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像现在那样快速的生活节奏。焦虑的病因则在于压力,压力使人身心不协调。克服压力最主要的方法不是去减少造成压力的事务,而是改变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唯一解决压力的长期、有效的办法,是彻底改变心念,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静坐是转换心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台湾灵鹫山心道法师所倡导的“一分钟禅”对于安定现代人的焦虑之心,简便而易行。
深呼吸
达到身心合一的简便方法是控制自己的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生命在呼吸之间,庙门前的哼哈两将就是意喻呼吸,哼是呼,哈是吸,踏进庙门,如同进入生命之门。
正常情况下,我们很少意识到呼吸,但人却可轻易地改变呼吸频率。心脏是身体中最强的振荡器,我们很难控制心跳,但却可以透过训练呼吸频率,通过静坐关注自己的呼吸(数息、观息、随息),控制心跳频率。
静坐的好处如同动物冬眠,使心跳呼吸速率下降,缓和人体对压力的反应,降低人体对氧气的需求,有效提高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一个人在正常睡眠过程中,需要经过五六个小时,才能明显降低对氧气的需求,但人在静坐时,马上就可降低,同时可减少血液中乳酸数值,也就是减少身体在代谢过程中的废物累积,这些都有科学验证。此外,静坐能大大降低焦虑指数。
正常的呼吸是正常吸气后接以细而长的呼气,不正常的呼吸是急而短,上气不接下气。当我们学会静坐,利用腹式呼吸,眼观鼻、鼻观心,意守丹田,不仅情绪更沉稳,立刻进入身心同步状态,引导身体频率,如心跳、脑冲动减缓,此时每个细胞都充满能量,体温也会因而下降。
合掌
十指连心,十方法界皆由心生,关注自己的心,寻求自我。
生起慈悲之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同心。在慈悲中,我们的内在是平和的。心灵的平和是幸福,身体的平和是健康,灵魂的平和是自在。平和中,人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放松
放松身体,放下压力,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活在当下。
人的苦恼或是来自于对过去的悔恨,或是来自于对未来的焦虑。
活在当下,也就是回归自我,身心合一。
回到心的原点
愿者,原心,真正的身心合一,由此而产生的力,则谓之“愿力”。“愿”越大,力量越大。
寻求自我,“我”字就是“找”字上面加一点,寻找那一点,那一点就是心的原点。
“我”字不是左右、上下、内外结构,而是圆形结构,写“我”字如同画一个圆,那是意喻寻求自我的过程就是寻求人生大圆满的过程。人生有小圆、中圆和大圆,分别与身体、物质和心灵;自觉、觉他和利乐众生相对应。
深呼吸是为了静心,合掌是为了专心,放松是为了当心(把心安于当下),而最终都是为了原心(把心回到原点)。
人的生命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次。对于生命而言,身体和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心智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需要的,而灵性即心灵和宗教需求的满足是重要的。身、心、灵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其重心有所不同。人在三十岁前后,其重心应是在身体层面;四十岁以后,重心应是在心智层面;五十岁以后,重心应是在灵性层面。这也就如《论语》所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身心灵的和谐同时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弘扬。
孔子、老子、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引领我们去追寻健康、知识、智慧、幸福的源头,他们各有各的道,但毕竟九九归一,殊途同归。
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的伦常程序,让一切关系运行有度;道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形成了道家道法自然、自在逍遥的出世情怀。佛教自印度东来,便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上,发展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人间佛教”,既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本是在于自己如何做人。
汉字的“心”,如同一个盛器,托起三点,而这三点,是否也可以看成儒释道的象征?大而化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人的整体健康、人的一生安详就是这心的三点。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