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之声:高音男声歌唱的历史》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51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凡之声:高音男声歌唱的历史》
  (The Supernatural Voice: A History of High Male Singing)
  作者:西蒙·拉文斯(Simon Ravens)
  英国Boydell & Brewer出版社
  长时间以来,音乐理论与实践中对高男高音(falsetto)的使用都存在误解。在这本立意独到的书里,作者拉文斯使用了大量的新材料,讲述了“falsetto”一词在西方文明的溯源与演变,例如早期的阉伶歌手、晚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男性女高音(male soprano)、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双音区男高音(dual-register tenor),以及我们普遍称呼的“假声男高音”与这些定义之间的区别等等。更深一步说,这些歌手为何能攀升到惊人的高音域,背后并不全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谜题。其中自然有生理规律与音乐技术的变迁,但作者颇为强调音乐之外的社会因素。此外,书中还阐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男童合唱。例如,巴赫当年谱子中所写的“alto”声部到底应由高男高音还是男童担当,他认为悬而未决。
  作者曾是名列澳大利亚最出色的早期音乐合唱团图多尔(Tudor Consort)的创建者,而现执掌合唱团体Musica Contexta。1943年,自蒂皮特慧眼识才杰出高男高音戴勒之后,拉文就开始广泛搜集高男高音的资料了。
  《真实的托斯卡尼尼:音乐家们“揭露”大师》
  (The Real Toscanini: Musicians Reveal the Maestro)
  作者:西威塔(Cesare Civetta)
  美国Amadeus出版社
  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令无数人敬仰的一代巨匠。威尔第、德彪西曾亲口赞誉过他,他在舞台上成绩斐然的六十九年被大部分同行认为是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不管是歌剧还是交响,他都定下了一代演释标准。不过托氏的火爆脾气也是够出名的。听说排练时,但凡乐手的表现不如意,他便会显出“暴君”的一面——这是真的吗?在这本《真实的托斯卡尼尼》里,作者提供了不少可信的访谈记录,多来自与托斯卡尼尼共事过的音乐家们,不仅涉及大师的指挥技巧,更对其行事风格与演释哲学直言不讳。原来那些传言并非全然伪造:“这是一个受到内心愤怒和压抑折磨很深的男人,当音乐理想在他的耳朵中无法实现时,一阵失落后便会触发负面情绪的扳机……然而其个性在另一方面将他历练成一个真诚谦逊的艺术家。”
  大家还知道,托氏因反法西斯的刚强态度而闻名,书中就收录了他1936年在以色列爱乐乐团声援犹太难民音乐家的一段演说(斯坦贝格是该团最早的常任指挥,而托氏常被请来担任客座)。
  《维吉尔·托姆森的音乐评论文集:1940-1954年》
  (Virgil Thomson: Music Chronicles,1940-1954)
  作者:维吉尔·托姆森(Virgil Thomson)
  编者:佩吉(Tim Page)
  Library of America出版社
  文学爱好者一定对这系列图书的封面不陌生。创建于1979年的“美利坚图书馆”系列是一套装帧编排极其精美的文学读物(中文版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引进),且不断有新本问世。以往出版的基本都是美国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作,偏偏这本以音乐评论为题。作者托姆森名气不大,却是大音乐教育家布朗热女士的学生,从巴黎到美国后,还因简约的戏剧配乐被誉为“美国萨蒂”呢!他的评论一度被人瞧不起——譬如他认为海菲茨光有技术而无音乐内涵,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很是粗野乡气,大作曲家布里顿亦难逃他的铁齿铜牙。但我们心知肚明:托姆森以一个美籍法国人的角度视角俯瞰着他国,难免有高傲之嫌。话说回来,他毕竟能准确捕捉到布里顿的本质:“没有第二个英国人能这般完美地为英语配乐”。他还激赏当时还不被人看好的勋伯格,眼光已是相当不错。
  若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的音乐人如何看待同侪,《BBC音乐杂志》表示“没有第二本同期音乐评论文集能如此一针见血”。
其他文献
过去两百年以来,俄罗斯钢琴音乐艺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壮大。钢琴家们以完善的技巧、敏锐的乐感和个性的品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听众。如今,全球化致使过去所谓“钢琴学派”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但俄罗斯民族仍以极富特征的音乐品质为我们树立典范。他们在音乐能力的综合性、全面性及鲜明的艺术性等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其中的代表包括安东·鲁宾斯坦、谢德林、伊戈尔·克鲁托伊、塞缪尔·富恩伯格以及本场音乐会的主角尼克拉伊·
期刊
2015新年伊始,“龙四重奏”就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舒伯特的两首弦乐五重奏。作为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为什么会选择两首五重奏的作品呢?第一小提琴手宁峰表示,其实很多形式的重奏,都是在四重奏基础上的,“室内乐就像一个聚会,好朋友在一起,人越多越高兴”。  龙四重奏成立于2012年,由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华人音乐家——宁峰(第一小提琴)、王小毛(第二小提琴)、郑闻晓(中提琴)和秦立
期刊
旅美华裔钢琴家朱烨近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颇具特色的独奏会。虽然在众多钢琴家中,她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但她曾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比赛的获奖者,也是传奇钢琴教育家格拉夫曼的弟子,与郎朗师出同门。  开场曲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被公认为一首极难演奏好的钢琴独奏作品。尽管这首小品没有炫耀的技术段落或复杂的曲式结构,但其影射的音乐涵义却是极其深刻的。在短短的六分钟里,作曲家由冥想变得黯然神伤,由不
期刊
都市冒险:纽约爱乐青年音乐会  这是今年MISA的第二场音乐会,取名为“都市冒险”,也许正贴合了“纽约”和“青年”这两个关键词。于是,纽约爱乐乐团除了为上海观众带来古典音乐作品《彼得与狼》和《蒂尔的恶作剧》外,还将上演两部新鲜的作品:卢卡斯·亚历山大的《来自纽约》以及钱怡冰的《弦·击》。这两位作曲者分别来自纽约和上海,钱怡冰目前还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弦·击》是一部为弦乐五重奏与打击乐(钢片琴
期刊
姚谦老师在《吴彤们》的序言中说道,所有与他一样接触过吴彤的音乐或他本人的人,都会安静地、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他。我也许也算是其中一位。第一次采访吴彤,是因为对作为杰出艺术家的他的好奇和尊敬。早在音乐学院念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他是屈指可数的在西方立足和成名的中国民乐演奏家之一。第二次采访他,是因为被笙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以及传统文化所吸引,希望可以将他关于笙的主题演讲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读到
期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睡前在微博上播放一曲,给自己听,也给大家听。常有人问起,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想来想去,答不上来,我最想听的,至今还没有听见。那么我自己来写几曲吧,我想。是时间到了,我可以来作曲了。——田艺苗  这些年来,田艺苗一直在不停地写作,从《温柔的战曲》《靠谱》到《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出一本热卖一本。但出版个人作品专辑,《旅人》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张。作曲系出身的她,曾经说过“作曲对
期刊
大提琴家王健一直非常乐于和成长中的青年演奏家们分享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因此,他接受了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公益教育项目的邀约,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公开大师课。他的悉心指导不仅带给学生们极大的启发,也让现场观众获益良多。我在观看了王健老师的大师课后,针对他提到的一些问题对他进行了后续采访,并穿插在有关演奏技能、艺术表达、乐曲风格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的授课记录中。  ● - 赖菁菁 ○ - 王
期刊
很久没有特意听肖邦了,部分原因是对他已经十分“大概熟悉”——听了上句知下句,有人出了明显的错音会吓我一跳,一些奇怪的处理也会让我皱眉,但知道自己远远算不上“真正熟悉”。最近的第十七届肖邦国际比赛倒是个好时机,能让我再熟悉一下肖邦——比赛么,如果你对输赢有点兴趣,就难免被一种“实时”“未知”的状态吸引,我不一定特别关心输赢,甚至也不一定关心谁弹得更好,只是那种现场感的气氛,吸引着我又听了一遍肖邦。 
期刊
说起亨德尔的音乐,首先排名的是他的神剧,如《弥赛亚》等,接着是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与独奏器乐作品,最后才轮到他的歌剧。亨德尔的歌剧之所以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冗长啰嗦,剧情有时七拼八凑,缺乏内在的逻辑性,音乐有些程式化,其中无休止的返始咏叹调往往令人敬而远之,难以卒听。还有,亨德尔的许多歌剧当初是为阉人歌手而作的,后来废除阉人歌手,剧中的一些男角色改由女歌手来演唱,听来感觉怪怪的,不太符合现代审美趣味
期刊
2016年3月,中国青年作曲家、钢琴家代博在其钢琴与羽管键琴独奏音乐会上,将《赋格的艺术》首次以键盘乐独奏的形式在国内舞台呈现。代博用钢琴和羽管键琴交替演奏,让观众既从羽管键琴的演释中体会到巴赫时代丰富多样的舞曲风格,又通过现代钢琴的演释感受巴赫音乐中超越时代的美学追求。  音乐会下半场《消失的风景》,是代博根据巴赫《赋格的艺术》主题创作的一组钢琴套曲。《消失的风景》中的贯穿式动机,来自《赋格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