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真话的专家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美国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解码地球年龄的第一人。他通过对陨石中铅同位素丰度的测量比对,推算出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年龄为45.5亿岁。由于这类实验需要排除环境中的铅干扰,在此过程中,他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气、海洋环境中的铅含量在不断暴涨。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含铅汽油。
  当时在美国,石油生产商为减少汽车引擎的爆震现象,资助化学家开发出四乙基铅当作防爆燃剂加入汽油之中,并将它作为新技术推广。这种汽油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含铅废气的排放。20世纪初的人们,对于铅的严重危害了解甚少,而四乙基铅与普通铅相比,对人类的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更为致命。但某些化工学家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昧着良心大肆鼓吹“铅无害说”,再加上石油厂商投放大量广告宣传,公众因此被蒙蔽。四乙基铅汽油的生产商有恃无恐,含铅汽油被大量使用。
  就在这种情况下,帕特森决定站出来,揭穿骗局,说出真相。他通过各种媒体发表论文说明事实,写信给政府要求出台法案,停止含铅汽油的生产和使用。可惜他的努力不但没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反而触怒了既得利益集团。美国国家环境署的前身,美国公共健康中心拒绝发布他所提供的任何数据。石油巨头想出各种方法对帕特森进行威逼利诱,搬出他们重金聘用的业界权威,从所谓专业学术的角度对帕特森的观点进行驳斥。他们甚至施压帕特森所工作的加州理工学院,使其解除对帕特森的聘用。
  然而,如此一套势大力沉的组合拳,却没能击倒执著的帕特森。在科研经费被全部撤走的情况下,他仍然远赴极地,潜入深海,取得各种实验样本,从而以确凿的证据戳穿了“铅无害”的谎言。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洁净空气法案,90年代中期美国石油公司彻底停止在汽油中加入铅。这一举措让美国人血液中的铅含量下降了近80%。这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人类在维护自身健康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这胜利来自于孤胆英雄帕特森20年的执著坚守和不懈努力。地质学家甘特·福尔评价他:“帕特森是一个圣人,他取得的成就应该是牛顿以下,伽利略以上。”
  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许多所谓专家饱受诟病。与帕特森相比,我们找到了原因:作为专家,只有专长远远不够,能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具有社会责任感,才是成为专家的必备条件。专家在所从事的领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是其他人无法获取的;所以某些“专家”为了一己私利,误导公众、蒙蔽视听,这样的人必然会被后人所唾弃。
  我们敬佩帕特森,不仅因为他能发现真理,更因他能始終坚守真理!在此,也提醒某些“专家”不要用谎言来消费大众对“专家”二字的信任。
  摘自《今晚报》2017年6月14日
其他文献
学者陈思和曾提出一个特殊的文学史现象,即“潜在写作”,并以无名氏、张中晓、食指等人为例,认为这是作家“不受现实处境的干扰”,“专心致志地为达到一个预定写作目标”而从事的“自觉的创作”。若干年后这些作品被“打捞”上来,使人们猛然发现,海底原來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近年来,从没在文学史上露过面的木心,也不经意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他的创作、他的语言,还有他的文学观。  上世纪80年代
期刊
世上有两种事情不可推托,来了就是来了:一是爱情;二是老。  没有人不怕老,男人、女人都怕。怕老的人爱照镜子。张国荣最怕,所以,他飞下去——他也敢飞,能飞下去做一只蝴蝶的男人就只有他。  她比他大两岁,就永远有理由说,你比我大,你要让着我。  年龄真是个致命伤,永远永远比人家大,终生如此。每次吵架,这是最要命的理由。  所以,女人不要找比自己小的男子——危险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中年,他是最好年纪,而
期刊
人生就是一场表演。演给自己看,演给别人看。  既然是表演,就少不了要给自己化妆。妆扮是美化自己,把美好的自己展示给别人看。美化自己并没有错,但不能天天沉浸陶醉在美好的假象中,要认识卸妆后的自己,要悦纳真实的自己。  当妆化好了,表演的幕布拉开了,就一定要积极地演出,用真心用真情,不做作不忽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  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你无法表演自己,你会戴上别人的面具,你会说别人的
期刊
去巴蜀之地出差,山间公路,蜿蜒曲折,转弯处向车窗外瞄一眼,不禁肝顫——咫尺之外,就是峡谷。跟当地朋友说:真佩服这山区的司机,平原上的老司机在这,都不敢开。朋友却说:这边的司机,初到平原开车,也是害怕。  心下奇怪,问其缘由。朋友说:山路坡陡弯多,开车时手脚要一直忙活;到了平原,多是坦途,不用一直打方向盘啥的;手一放在方向盘上不动,他们就心里发毛。一句话,他们习惯的开车,就是要手脚一直动。  听后不
期刊
这几天,山西曲沃一张证明“我是我”的户籍证明在网上热传。该证明是当地一位居民在办理手机业务时被要求开具的,通信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原先入网登记的一代身份证与二代身份证上的住址及号码发生了变化。  近两年來,清理各种“奇葩证明”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机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的新闻明显见少。但山西曲沃这张证明“我是我”的户籍证明却提醒我们:清理“奇葩证明”,只在机关、单位这一
期刊
一日,我应邀赴某友的家宴,酒过三巡、菜尝五味之后,满桌旧友新朋都變得谈兴大发,或报大道新闻,或传小道消息,或放谈国际形势,或漫议国内时政。而座中的一个披金挂银的女宾却独树一帜,大谈其丈夫孩子家中琐事,且大有垄断话题之势。于大家都觉兴味索然之时,一位男客挺身而出,婉讽曰:“我劝你没事读读书,看看报,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不要把自己变成精神的囚徒。”哪知该女士闻听此言,就像被人踩痛了玉脚上的鸡眼,柳眉倒竖
期刊
击鞠,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相当于现代的马球。据说传自西域,盛于唐朝。击鞠不比街头小儿击壤,砖头瓦块就能成一局。击鞠需良马盛装大阵仗,平头百姓玩不起,只有纨绔子弟,甚至只有皇宫高墙内才办得到。  宫中喜击鞠,自然就有善击鞠的高手,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大唐王朝竟然有几个皇帝是击鞠的行家。《唐语林》就记载了两个善击鞠的皇帝。  一个是唐宣宗。“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
期刊
这些年无论是书房还是办公室,时兴挂书法横幅,譬如“紫氣东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还有就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流行于当下,怕是连七品芝麻官郑板桥这位作者也始料不及。郑板桥一生书画诗联颇丰,在《郑板桥全集》中其赠商人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题扬州勺园:“移花得蝶,买石饶云。”但“难得糊涂”,郑板桥只弄出个下联,未对成对子,后来有人想补个上联,凑成一对。  前些年,沽上大家龚望先生送笔者
期刊
这个故事,是我去台湾旅游时,当地导游阿莲讲的。故事的主角是她的爸爸,他今年已经85岁了。阿莲的父亲来台湾时只有15岁。他这样小的年龄,怎么来台湾的?说来有些夸张:那一天,母亲让他去打酱油,而他在打酱油的路上,遇上了一队要撤退到台湾的军队,他不幸被抓了壮丁。  被抓壮丁,小小年纪便离开了母亲,阿莲的父亲无疑是不幸的。不幸中的万幸是,因为他是宁波人,与蒋介石是同乡,所以后来幸运地成为蒋的保镖。因为是蒋
期刊
“熊孩子”又惹事了。前不久,两个“熊孩子”趁同伴钻进洗衣机里“躲猫猫”,按下开机键就悄悄溜走,導致消防队赶来破拆才救出来。  说起“熊孩子”,很多人满是“槽点”。比如,口红被当成蜡笔,包包被翻了个底朝天,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说“小孩子不懂事”理直气壮,甚至觉得“不束缚孩子、让孩子发挥天性”是教子有方。  “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正如小狗、小猫格外调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