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故事,是我去台湾旅游时,当地导游阿莲讲的。故事的主角是她的爸爸,他今年已经85岁了。阿莲的父亲来台湾时只有15岁。他这样小的年龄,怎么来台湾的?说来有些夸张:那一天,母亲让他去打酱油,而他在打酱油的路上,遇上了一队要撤退到台湾的军队,他不幸被抓了壮丁。
  被抓壮丁,小小年纪便离开了母亲,阿莲的父亲无疑是不幸的。不幸中的万幸是,因为他是宁波人,与蒋介石是同乡,所以后来幸运地成为蒋的保镖。因为是蒋的人,所以他在台湾顺利成家了,而且娶的是闽南当地的姑娘——而对于无数的老兵来说,是不可能这样幸运的。
  我读过一位台湾作家介绍有关这些老兵的一部书,书中讲:不少大陆过去的老兵或因坚信很快就能打回去与妻儿团圆,错过了娶妻的年龄;有的则因缺乏经济能力,无奈之下娶了在智力或身体上有残疾的女人;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兵则孤老终生。
  对阿莲的父亲来说,没能按照母亲的吩咐把酱油打回去,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并且这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了——两岸人员可以往来之后,阿莲的父亲成为最早一批回老家探亲的;然而,他的母亲、父亲都已不在人世了。所以,他回家原计划呆一个星期,可最后只呆了五天就返台了。他能够做的就是:在母亲的坟前,摆上了两大桶酱油。后来,他每隔几年,在清明节回老家祭扫时,都要在母亲的坟前摆上两大桶酱油。
  在当年去台湾的人里面,类似的故事并不鮮见。不同的是,阿莲的父亲是因为“打酱油走丢”的,别的某个人则可能“丢失”在买盐、上下学或找同学玩的路上。但是,他们的命运都如一叶扁舟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沉沉浮浮,经历了不该有的磨难与痛苦。所以,在台湾的眷村文化馆,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在许许多多多大陆观光客出入的地方,看到那些追随着乡音而来与我们搭讪的老人,我的感慨真的很多很多。
  自在飞花荐自《今晚报》2017年5月27日
其他文献
什么叫教养呢?词典上说“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瘦骨嶙峋。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
期刊
听陈巨来闲话当年上海滩艺苑文坛风流人物,好有趣。  老先生说,解放后,邃于国学的冒孝鲁任复旦大学外文教授。他每读其父、著名诗人冒鹤亭的诗文,必指摘之,连呼不通;遇到“文人”“雅士”捧着诗文来请其指正,他至多读上三行,即云:“好!好!”将诗文掷还。海上丹青名手吴湖帆平日以词自炫,尝亲书小楷,付珂罗版影印,名之曰:《佞宋词》,后附《和晏词小令》一卷,乃央求女词人周炼霞代书而捉刀者。吴湖帆求冒孝鲁为词集
期刊
学者陈思和曾提出一个特殊的文学史现象,即“潜在写作”,并以无名氏、张中晓、食指等人为例,认为这是作家“不受现实处境的干扰”,“专心致志地为达到一个预定写作目标”而从事的“自觉的创作”。若干年后这些作品被“打捞”上来,使人们猛然发现,海底原來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近年来,从没在文学史上露过面的木心,也不经意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他的创作、他的语言,还有他的文学观。  上世纪80年代
期刊
世上有两种事情不可推托,来了就是来了:一是爱情;二是老。  没有人不怕老,男人、女人都怕。怕老的人爱照镜子。张国荣最怕,所以,他飞下去——他也敢飞,能飞下去做一只蝴蝶的男人就只有他。  她比他大两岁,就永远有理由说,你比我大,你要让着我。  年龄真是个致命伤,永远永远比人家大,终生如此。每次吵架,这是最要命的理由。  所以,女人不要找比自己小的男子——危险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中年,他是最好年纪,而
期刊
人生就是一场表演。演给自己看,演给别人看。  既然是表演,就少不了要给自己化妆。妆扮是美化自己,把美好的自己展示给别人看。美化自己并没有错,但不能天天沉浸陶醉在美好的假象中,要认识卸妆后的自己,要悦纳真实的自己。  当妆化好了,表演的幕布拉开了,就一定要积极地演出,用真心用真情,不做作不忽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  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你无法表演自己,你会戴上别人的面具,你会说别人的
期刊
去巴蜀之地出差,山间公路,蜿蜒曲折,转弯处向车窗外瞄一眼,不禁肝顫——咫尺之外,就是峡谷。跟当地朋友说:真佩服这山区的司机,平原上的老司机在这,都不敢开。朋友却说:这边的司机,初到平原开车,也是害怕。  心下奇怪,问其缘由。朋友说:山路坡陡弯多,开车时手脚要一直忙活;到了平原,多是坦途,不用一直打方向盘啥的;手一放在方向盘上不动,他们就心里发毛。一句话,他们习惯的开车,就是要手脚一直动。  听后不
期刊
这几天,山西曲沃一张证明“我是我”的户籍证明在网上热传。该证明是当地一位居民在办理手机业务时被要求开具的,通信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原先入网登记的一代身份证与二代身份证上的住址及号码发生了变化。  近两年來,清理各种“奇葩证明”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机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奇葩证明”的新闻明显见少。但山西曲沃这张证明“我是我”的户籍证明却提醒我们:清理“奇葩证明”,只在机关、单位这一
期刊
一日,我应邀赴某友的家宴,酒过三巡、菜尝五味之后,满桌旧友新朋都變得谈兴大发,或报大道新闻,或传小道消息,或放谈国际形势,或漫议国内时政。而座中的一个披金挂银的女宾却独树一帜,大谈其丈夫孩子家中琐事,且大有垄断话题之势。于大家都觉兴味索然之时,一位男客挺身而出,婉讽曰:“我劝你没事读读书,看看报,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不要把自己变成精神的囚徒。”哪知该女士闻听此言,就像被人踩痛了玉脚上的鸡眼,柳眉倒竖
期刊
击鞠,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相当于现代的马球。据说传自西域,盛于唐朝。击鞠不比街头小儿击壤,砖头瓦块就能成一局。击鞠需良马盛装大阵仗,平头百姓玩不起,只有纨绔子弟,甚至只有皇宫高墙内才办得到。  宫中喜击鞠,自然就有善击鞠的高手,尤其让人惊讶的是,大唐王朝竟然有几个皇帝是击鞠的行家。《唐语林》就记载了两个善击鞠的皇帝。  一个是唐宣宗。“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
期刊
这些年无论是书房还是办公室,时兴挂书法横幅,譬如“紫氣东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还有就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流行于当下,怕是连七品芝麻官郑板桥这位作者也始料不及。郑板桥一生书画诗联颇丰,在《郑板桥全集》中其赠商人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题扬州勺园:“移花得蝶,买石饶云。”但“难得糊涂”,郑板桥只弄出个下联,未对成对子,后来有人想补个上联,凑成一对。  前些年,沽上大家龚望先生送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