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来的多媒体教学,让我对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更深的体会。一直以来,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都是学习的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和学成为知识的授受关系,也就形成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才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能把学生一下子吸引过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童年趣事》作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学生们平时在学校举行活动的相关相片制作成幻灯片形式,伴随着《童年》这首人人熟悉的歌曲,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思吸引过来,他们看着自己的相关相片,乐得哈哈大笑。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所以学生都能开心地说起当时做这件事的快乐过程,详细而具体,这样以情动情,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作文审题不攻而解,教学课堂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对于小艇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小船有什么不同,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够明确的。但是我只加上两张不同的图片和课文句子描写相结合学习,图文对较,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小艇是又窄又深,就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是向上翘起来的,就像新月;因为小而巧,行走时才可以轻快灵活,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中自由穿梭,还能快速急转弯,学生也就弄清楚为什么说像水田里的水蛇那样灵活,最后他们都能把这小艇用简笔画形式画出来,效果显著。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意境的理解。如在教学《牧童》这首诗时,我把这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用动画放出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还没见到牧童,就先听见随风传来的悠扬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却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里休息了。牧童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在草场、笛声、月夜、牧童这一幅恬淡的水墨下,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图文结合,让学生尽情享受美的熏陶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并不多,知识比较浅薄,有时候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这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图文声并茂,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真实感。
在学习《草原》这一课时,对于我们近山的孩子很难想象出草原辽阔的模样。我从网上下载草原的优美画面,逼真的生活场景,加上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再现文章中的意境之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让学生在观看中享受美,一下子就体会到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羊群为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过程中,不但骏马和大牛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学生也领略了大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巧解重难点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有时候教师虽然反复讲述,还是会让有的学生如同雾里看花,难以达到目的。在这时候,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借助特有的“声、光、影、像”,化虚为实,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于詹天佑修筑京張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张图片——“人字形线路图”“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三图表明了山势和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性,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加上文章的讲解,难点自然而然攻破了。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我运用影片资料展现其真实画面,并在教学时根据各环节定格其画,让学生在浩瀚的瀑布声音中真切地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重点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适用于拼音、识字、理解课文、指导作文等等,多媒体教学都可以有声有色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想象等能力。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导手段,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能把学生一下子吸引过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童年趣事》作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学生们平时在学校举行活动的相关相片制作成幻灯片形式,伴随着《童年》这首人人熟悉的歌曲,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思吸引过来,他们看着自己的相关相片,乐得哈哈大笑。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所以学生都能开心地说起当时做这件事的快乐过程,详细而具体,这样以情动情,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作文审题不攻而解,教学课堂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对于小艇和我们平时所见的小船有什么不同,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够明确的。但是我只加上两张不同的图片和课文句子描写相结合学习,图文对较,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小艇是又窄又深,就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是向上翘起来的,就像新月;因为小而巧,行走时才可以轻快灵活,在纵横交错的河道中自由穿梭,还能快速急转弯,学生也就弄清楚为什么说像水田里的水蛇那样灵活,最后他们都能把这小艇用简笔画形式画出来,效果显著。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意境的理解。如在教学《牧童》这首诗时,我把这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用动画放出来: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还没见到牧童,就先听见随风传来的悠扬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却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里休息了。牧童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在草场、笛声、月夜、牧童这一幅恬淡的水墨下,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图文结合,让学生尽情享受美的熏陶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并不多,知识比较浅薄,有时候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这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图文声并茂,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真实感。
在学习《草原》这一课时,对于我们近山的孩子很难想象出草原辽阔的模样。我从网上下载草原的优美画面,逼真的生活场景,加上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再现文章中的意境之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让学生在观看中享受美,一下子就体会到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羊群为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过程中,不但骏马和大牛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学生也领略了大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巧解重难点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有时候教师虽然反复讲述,还是会让有的学生如同雾里看花,难以达到目的。在这时候,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借助特有的“声、光、影、像”,化虚为实,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于詹天佑修筑京張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张图片——“人字形线路图”“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三图表明了山势和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性,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加上文章的讲解,难点自然而然攻破了。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我运用影片资料展现其真实画面,并在教学时根据各环节定格其画,让学生在浩瀚的瀑布声音中真切地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重点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适用于拼音、识字、理解课文、指导作文等等,多媒体教学都可以有声有色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想象等能力。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导手段,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