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之心 方能行有所止--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之一。文章从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背景及策略角度展开,通过具体可行的论述,积极推动生命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理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的现实意义,并指导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但由于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当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教师并不会刻意地去进行阅读指导,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需要针对当前的整本书阅读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本文从树立观念、组织内容、教授方法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
一个轻视生命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期满后回归社会,是否会继续对他人造成危害?诸如“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令人震惊,关于“未成年是否成为犯罪保护伞”的探讨屡屡被推上热议的浪尖。面对疑问,法律做出了探索。不久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调整,规定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要負刑责。就在2020年末,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获得通过,进一步明确法案中所称严重不良行为,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存在感和现实感的价值观。如何让孩子建立起价值感和存在感,远离“空心病”?本刊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共同探讨如何让孩子的心“饱满”起来,使他们成为真正有内核的自我。  《教育家》:“空心病”与我们常说的抑郁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空心病”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抑郁症
【摘要】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应遵循幼儿的意愿,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的体验式生活场景,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感知和实践,领悟社会生活的本质,体验周边的美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资源;体验式生活场景;幼儿;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只有生活中的体验才是幼儿真正的体验;在实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在课程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戏剧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  把生活引进话剧,让话剧走进生活  戏剧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特长生为目标,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戏剧综合了诸多艺术元素,具有游戏性,是学生
最近几年,在大江南北,先后有一些高中提出建设学术性中学。例如,深圳某中学提出“建设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东北某中学提出“坚持教育家办学,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术型中学”的学校特色发展定位,更有学界大咖为之站脚助威,学术性中学似乎指日可待。那么,学术性中学真的能建成吗?  从词源的演变来看,学术性中学来源于外文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