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地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对地震信号有吸衰减作用,尤其是低降速带,因此地震信号在向地下传播的过程中会造成地震波形的严重失真。表层结构调查成果可以用来计算表层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我们在地震资料采集的过程中,应根据表层吸收衰减规律和地震地质条件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关键词:表层 吸收 衰减 地震采集
引言
大地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对地震信号有吸收衰减作用,尤其是在低降速带,因此地震信号在地下的传播会造成地震记录波形的严重失真。表层结构调查成果除用于井深设计和静校正工作外,同时还可以用来计算表层对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我们在地震资料采集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层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和地震地质条件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补偿有效信号的能量,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大同盆地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其中部为冲积平原,亚沙土、亚粘土和黄土沉积,地势较为平缓,海拔高程1000-1100m;平原周边是沟壑纵横密布的洪积台地和规模不等的洪积、冲积扇,沉积大小不一的角砾和沙砾,海拔高程1100-1300m;盆地外围是山体,植被较少,有中、古生界地层出露,海拔高程1400m以上。从已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快,埋深变化大。表层沉积厚度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最厚达60m,规律性不强,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十分严重。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理论分析表层吸收衰减的形成机理,结合大同盆地地震采集的实际应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补偿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采集效果。
一、表层吸收衰减机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决定于波的扩散、散射和吸收。在理想介质中,其衰减仅来自于波的扩散,即随地震波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球面扩散,造成能量减弱。散射衰减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固体介质中的颗粒界面或流体介质中的悬浮粒子使地震波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能量不再沿原来传播方向运动而形成散射。吸收衰减是由于介质粘滞性,使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造成质点间的内摩擦,从而使一部分动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传导进行热交换,导致能量(振幅和频率)的损耗[1、2]。
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与表层的地震地质条件相比较为简单,速度和岩性横向上变化不大。相对而言,表层局部岩性和速度横向上变化比较剧烈,吸收衰减相对深层更为严重。尤其是表层的速度和厚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表层的吸收衰减。
二、表层吸收衰减分析技术
1. 表层吸收衰减模型的建立
2. 二维表层吸收衰减分析软件建立
依据matlab语言强大的数据计算和绘图能力,完成了二维表层“吸收衰减分析系统”软件,利用软件完成的二维线累计表层吸收衰减界面见图2。
输入数据格式为逗号分隔文件,列信息包括桩号、低速层速度、低速层厚度、降速层速度、降速层厚度等内容。输出数据格式也为逗号分隔文件,列信息除输入信息外,还包括低速层衰减系数、降速层衰减系数、20Hz、30Hz、40Hz和50Hz衰减量等数据。
三、表层吸收衰减的补偿措施
根据地质沉积理论及近地表风化作用,表层吸收衰减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把表层吸收衰减影响降到最低,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小低降速带对资料的影响。
1. 精细表层结构调查
施工前期搜集整理地质图、地形图、遥感图等资料,结合现场踏勘、地质雷达浅层探测、电法找水、声波测井、潜水面调查和岩性录井等多种手段查明表层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布设表层调查控制点,有效地指导前期点位选择、井深设计和后期的静校正工作。
在三维工区,根据均匀度理论[4],把以往常用的表层调查控制点正交布设方式改进为交错布设方式。如图3所示,正交均匀因子为0.157,交错均匀因子为0.055,均匀因子越小,均匀度越好。
另外在表层吸收衰减较大区域适时加密控制点,以有效控制高吸收衰减区的范围和摸清吸收衰减的具体变化规律。
2. 分区分片逐点设计激发井深
以往采集时,激发井深单一、固定。本次采集打破了这种统一激发井深的局面,以各试验点井深试验结论为依据,在精确表层模型的基础上,逐点设计激发深度,保证在高速层中激发,避开虚反射界面的影响,减少表层对激发能量的吸收,提高地震波下传能量。
多信息建立表层模型,指导激发参数设计。根据表层调查结果,结合试验结论和以往相邻线束资料品质,对拟定的激发參数通过能量、信噪比和频谱等动力学特征分析,进而优化全线、全区的激发参数,实现了逐点设计激发参数。
3. 实现高速层中(潜水面下)激发
从表层吸收衰减规律分析,高速层比低降速层的吸收衰减量小;同时根据炸药激发理论分析,在相同激发药量的情况下,保证激发能量应选择在速度较高的围岩层中激发。图4为在不同速度层中激发试验,该点低速带速度在500m/s左右,降速层速度在1000m/s左右,高速层速度在1800m/s左右。药量都是6kg,高速层中激发能量明显高于在降速层和低速层中激发的能量,吸收衰减量明显减小。
四、结论
表层吸收衰减是客观存在的,是地层介质的内在属性,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补偿工作。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在提供静校正量的同时,可以更加精确的建立表层模型。根据表层模型,可逐点设计激发深度,确保在高速层中激发。
表层吸收衰减分析软件系统可以直观,有效地了解表层吸收衰减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技术补偿打下基础。
大地介质是复杂的、非均质的、双向的介质。经验公式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每个点吸收衰减量的具体数值仅供参考,本文关注的是吸收衰减的相对差以及变化趋势。
致 谢: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华北物探处白旭明总师、王瑞贞副总师,范国增老专家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孔令纲,傅朝奎. 大地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5, 24(5): 12 ~ 13
[2]凌云. 大地吸收衰减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1): 1 ~ 8
[3]李庆忠.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关键词:表层 吸收 衰减 地震采集
引言
大地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对地震信号有吸收衰减作用,尤其是在低降速带,因此地震信号在地下的传播会造成地震记录波形的严重失真。表层结构调查成果除用于井深设计和静校正工作外,同时还可以用来计算表层对地震波的吸收和衰减。我们在地震资料采集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层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和地震地质条件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补偿有效信号的能量,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大同盆地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其中部为冲积平原,亚沙土、亚粘土和黄土沉积,地势较为平缓,海拔高程1000-1100m;平原周边是沟壑纵横密布的洪积台地和规模不等的洪积、冲积扇,沉积大小不一的角砾和沙砾,海拔高程1100-1300m;盆地外围是山体,植被较少,有中、古生界地层出露,海拔高程1400m以上。从已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快,埋深变化大。表层沉积厚度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最厚达60m,规律性不强,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十分严重。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理论分析表层吸收衰减的形成机理,结合大同盆地地震采集的实际应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补偿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采集效果。
一、表层吸收衰减机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决定于波的扩散、散射和吸收。在理想介质中,其衰减仅来自于波的扩散,即随地震波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球面扩散,造成能量减弱。散射衰减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固体介质中的颗粒界面或流体介质中的悬浮粒子使地震波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能量不再沿原来传播方向运动而形成散射。吸收衰减是由于介质粘滞性,使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造成质点间的内摩擦,从而使一部分动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传导进行热交换,导致能量(振幅和频率)的损耗[1、2]。
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与表层的地震地质条件相比较为简单,速度和岩性横向上变化不大。相对而言,表层局部岩性和速度横向上变化比较剧烈,吸收衰减相对深层更为严重。尤其是表层的速度和厚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表层的吸收衰减。
二、表层吸收衰减分析技术
1. 表层吸收衰减模型的建立
2. 二维表层吸收衰减分析软件建立
依据matlab语言强大的数据计算和绘图能力,完成了二维表层“吸收衰减分析系统”软件,利用软件完成的二维线累计表层吸收衰减界面见图2。
输入数据格式为逗号分隔文件,列信息包括桩号、低速层速度、低速层厚度、降速层速度、降速层厚度等内容。输出数据格式也为逗号分隔文件,列信息除输入信息外,还包括低速层衰减系数、降速层衰减系数、20Hz、30Hz、40Hz和50Hz衰减量等数据。
三、表层吸收衰减的补偿措施
根据地质沉积理论及近地表风化作用,表层吸收衰减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把表层吸收衰减影响降到最低,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小低降速带对资料的影响。
1. 精细表层结构调查
施工前期搜集整理地质图、地形图、遥感图等资料,结合现场踏勘、地质雷达浅层探测、电法找水、声波测井、潜水面调查和岩性录井等多种手段查明表层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布设表层调查控制点,有效地指导前期点位选择、井深设计和后期的静校正工作。
在三维工区,根据均匀度理论[4],把以往常用的表层调查控制点正交布设方式改进为交错布设方式。如图3所示,正交均匀因子为0.157,交错均匀因子为0.055,均匀因子越小,均匀度越好。
另外在表层吸收衰减较大区域适时加密控制点,以有效控制高吸收衰减区的范围和摸清吸收衰减的具体变化规律。
2. 分区分片逐点设计激发井深
以往采集时,激发井深单一、固定。本次采集打破了这种统一激发井深的局面,以各试验点井深试验结论为依据,在精确表层模型的基础上,逐点设计激发深度,保证在高速层中激发,避开虚反射界面的影响,减少表层对激发能量的吸收,提高地震波下传能量。
多信息建立表层模型,指导激发参数设计。根据表层调查结果,结合试验结论和以往相邻线束资料品质,对拟定的激发參数通过能量、信噪比和频谱等动力学特征分析,进而优化全线、全区的激发参数,实现了逐点设计激发参数。
3. 实现高速层中(潜水面下)激发
从表层吸收衰减规律分析,高速层比低降速层的吸收衰减量小;同时根据炸药激发理论分析,在相同激发药量的情况下,保证激发能量应选择在速度较高的围岩层中激发。图4为在不同速度层中激发试验,该点低速带速度在500m/s左右,降速层速度在1000m/s左右,高速层速度在1800m/s左右。药量都是6kg,高速层中激发能量明显高于在降速层和低速层中激发的能量,吸收衰减量明显减小。
四、结论
表层吸收衰减是客观存在的,是地层介质的内在属性,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补偿工作。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在提供静校正量的同时,可以更加精确的建立表层模型。根据表层模型,可逐点设计激发深度,确保在高速层中激发。
表层吸收衰减分析软件系统可以直观,有效地了解表层吸收衰减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技术补偿打下基础。
大地介质是复杂的、非均质的、双向的介质。经验公式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每个点吸收衰减量的具体数值仅供参考,本文关注的是吸收衰减的相对差以及变化趋势。
致 谢: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华北物探处白旭明总师、王瑞贞副总师,范国增老专家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孔令纲,傅朝奎. 大地对地震信号的吸收衰减规律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5, 24(5): 12 ~ 13
[2]凌云. 大地吸收衰减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1): 1 ~ 8
[3]李庆忠.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