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当代艺术的后楼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个性的过于突出和画面的过度晦涩,中国的当代艺术几乎变成了一座绘制不出路线图的迷宫,七宝楼台拆散,乱花迷眼。如果不是盲目信任那些作张作致的理论解读或导游图式的入门引导,接近当代艺术,甚至对当代艺术略有了解,都几乎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在如此的窘迫之中,我有时会希望遇到一本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那样的书,引导我们走上当代艺术的后楼梯:“它不很明亮,不很整洁,不像前门那样庄严。它给人的感觉是:荒凉,光秃,有时还有点零乱破落。但是走这条路,无须穿戴得特别漂亮,完全可以随便一点。”但殊途同归,和走前门一样,我们“同样可以见到楼上的主人”。
  喜欢哲学的人有福,魏施德用一本书清理了一道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而当代艺术中却没有魏施德,愿意用自己的经验把后楼梯提前打扫一下,为后来者提供便利。那么,喜爱艺术的人是不是可以自求多福,花点功夫找出一条通向当代艺术的后楼梯呢?具体而言,当代艺术评论先行者吴亮的谈话录《此时此刻》,是否就可以充当这么一条通向当代艺术的后楼梯呢?
  《此时此刻》约一半篇幅,是吴亮和近二十位艺术家的谈话,严培明、何赛邦、李山、孙良、洪磊、陈丹青……没错,我们永远不能期待吴亮会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引路人,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在他的谈话中绘制当代艺术的导航图,设置观看这些画作的参考坐标系。即使跟艺术家谈话,我们也不要奢望他会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提问人,循循善诱的好教师——跟谈话对象谈论某幅具体的画,某些细致的绘画技巧,更不用说当代艺术的意义、作用或历史地位了。
  占了这些谈话大部分篇幅的,是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一些画作前前后后的事,没有预先设定的谈话中心,也不刻意在某些地方停留,更不用说其间不停的话题转换和突如其来的插话了。有时候,艺术家也会忽然调转话头,问起吴亮自己的成长和写作经历。文字建立在录音基础上,因而充满了未经深思熟虑的感想,偶然闪现的灵感,不时中断的思绪……即使经过整理,谈话仍然带有非常明显的即兴色彩,保持着现场鲜活的语境和饱满的张力,大部分场景几乎可以恢复成一个带有动作性的画面。如果非要说这些看似拉杂的谈话有什么核心的话,那就是,吴亮和他的谈话对象,都没有确定要表达的一些什么,他们试图描摹的,是未曾成形的思想和尝试中的绘画——一个不确定的幽灵贯穿着谈话的始终。
  本书另一部分篇幅,则是吴亮的各类闲谈,包括演讲、发言、采访。一篇吴亮谈自己,是他的一个思想小传,可以看作去年出版的《我的罗陀斯》一个小小的引言,另有少数几篇跟文学相关。除此之外,主题仍然是关于艺术的。这些关于艺术的谈话,较之跟艺术家的交谈,话题更加广泛,涉及的问题更加多样,谈艺术与城市,与思想,与催眠,与技艺,与经济,与物质,甚而至于,艺术与巫术,艺术与嗑药……这些话题,很多可以用其中一篇的名字来概括——艺术的背后。吴亮凭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多样的关注视角,掀开了艺术的内在帷幕,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或隐晦,或丑怪,或精致,或华美的画作背后细密的针脚或断裂的残痕。在这里,艺术不再是从芜杂的社会系统中拆解出来的平静二维呈现,而是复原为一种活跃的立体构成,从而让许多因岁月而掩上房门的画作,有了重新进入的可能。当然,上面提到的那个不确定的幽灵,仍然支配着以上的各类闲谈。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谈谈这本书的名字了——此时此刻:“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彼此交谈,只不过为了达成关于某个情境性的遭遇、沟通、诉求或临时合作之目的,一旦交流完成,原先的说话内容就自然废弃,我们的注意力和条件反射之本能被接踵而至的新情境所吸引。说话不需要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不需要固置在原先的地点。简而言之,日常中的大量说话交流,其意义与有效性仅在此时此刻。”《后记》里的这段话,为这本谈话录做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总结,书中的即兴谈话和关于艺术背后的种种,不过是为了完成交流,最终,那个无意选定的时刻成为特殊,并焕发出那一时刻独特的光彩。交流完成,“相继而来的生活之流就应将其迅速淹没”,新的疑问和新的解答即将出现,另一个无意选定的时刻随之降临。
  仔细想想,这些曾经的此时此刻,是不是正展现着当代艺术的某个面向?当代艺术对大部分人的拒斥,是不是正因为它杜绝了自己被静止谈论的可能?对此时此刻的重视,要求我们从对经典艺术欣赏的固定程式中解脱出来,不再把精力全部投注在对一幅作品的源流演变、技术分析、无限赞美上,而是跟当代画家一起,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观察他们的此时此刻的光彩,也体会他们彼时彼刻的无奈……确切些说,当代艺术要求人们参与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要接近当代艺术,我们就必须学会跟那些散碎的思想、晦涩的画面、有意的败笔甚至无聊的试笔相处,并保持充分的耐心。
  设想一下,当吴亮80年代末走进当时还很简陋的画室,跟画家一起抽烟,喝酒,吹牛,并为他们尚未准备成为经典的画作叹息,鼓掌或出主意时,他是不是早已明白了不会永远闪耀的此时此刻的意义,并对此心存感激。进而言之,吴亮是不是因此成了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而不再需要另外的什么“看懂”来标示自己?写到这里,是否可以较为明确地说,在启示的意义上,《此时此刻》正是一道若隐若现,不太规整的,通向当代艺术的后楼梯?
其他文献
日前邮差送来一件寄自浙江海宁的书包裹,打开一看,不觉令人分外眼亮。原来这是一册我盼望已久,却没想到已悄然问世的工具书——《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全书44万余字,编著者为当代海昌学者虞坤林先生。  众所周知,由于日记文体固具的“私密性”,因此,它往往是以手稿本的形式“藏于家”,获得刊印出版的概率是相当小的,要有,也是名流时贤的“专利”。周氏弟兄说过:“日记与尺牍是文学
1966年3月8日至3月29日,河北邢台的隆尧、宁晋、巨鹿以及石家庄地区束鹿北,先后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部发生了7.2级地震。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地震灾区邢台地区的隆尧县。第二天,又去了该县的震中白家寨村。7.2级强震后,他又
这里所讨论的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来说的,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虽然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但是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所以圣人难得一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连被后世称为“孔圣人”的孔子都说自己不能见到圣人,只能见到君子。可见,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成
如果把现代人比作一匹奔腾不羁的烈马,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本来要奔向草原,结果却闯入了马厩”的说法,便是其命运悖论的传神写照。不是吗?近三百年来,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凭借手中掌握的科技利器,一直在现代化的征途上高歌猛进,所向披靡。然而,就在财源滚滚,奇迹连连之际,他们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踏上人类发展的康庄大道,反倒是无形中陷入了空前的困局和危局——由疯狂无序的经济开发所导致的生态失衡
提问者:  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霍超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林兰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回答者:  陶然(《香港文学》总编辑)  /写作:怎样做记录/  问:在作家、出版人、编辑等多重身份中,您觉得哪个身份最重要呢?  答:写作最重要。可表达自己想表达的。编辑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有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问:您如何训练写作的感觉,比如说随身带笔、写工作日志或者什么?  答
两性之爱,是人类源于生命本能的、最炽热的情感之一。虽然吸引异性关注和爱恋的因素有很多,但相貌恐怕是最基础、最直接的,所以才会有一见钟情。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有关两性情爱的诗意记录,其中有不少诗篇写到了男女各自眼中理想的异性相貌,“硕”与“颀”则是男女貌美的通用词。这一审美观,源于早期文化“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观念下对生命力的崇尚,故与我国后世择偶审美观
【之一】 时间:1966年3月10日下午3时许,地点:隆尧县白家寨村  同志们,乡亲们:你们受了灾,损失很大。党中央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昨天夜里我到了隆尧县城,听了地委、县委的汇报,今天又来这里。这次地震来得很突然。你们这个地方从邢家湾到耿庄桥是地震的中心。二十年前,在抗日战争中,你们也受了损失,那是和民族敌人作斗争。这次,我们是和地底下的“敌人”作斗争。毎个村庄、
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曾有人将陆费逵和爱迪生、高尔基等数人放在一起,认为他们可并称自学成材的典范。和爱迪生、高尔基比较,陆费逵的国际影响力也许并不十分耀眼,但若提及中华书局,其创立者陆费逵则不能不显得光彩照人。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在上海创立一路走来,中华书局之名家云集可谓璀璨,中华书局之名著阵容可谓奢华。2017年1月1日,是中华书局成立105周年的纪念日,本刊特辟专栏,一则为璀璨奢华
2014年12月27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新常态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5)》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致辞。会议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主持。  与会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论述的“新常态”,是在历史地、
在没有读过《清晨5点的第五大道》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2月版)前,我只知《蒂凡尼的早餐》是一部对当今社会影响深刻的电影,却不知在电影拍摄的背后会有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更不知这部电影被后世赞誉为“现代女性的黎明”。  作者山姆·沃森在序中引用了当时一个“愤青”的话:“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蒂凡尼的早餐》这部电影是历年来最糟糕的。”还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妓女如何投入一个小白脸怀抱的过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