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中庸与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pid19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所讨论的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来说的,是指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虽然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但是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圣人是最高理想人格,所以圣人难得一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连被后世称为“孔圣人”的孔子都说自己不能见到圣人,只能见到君子。可见,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成为君子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因而有必要对君子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这里,我着重分析君子的人格特征。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仁”
  首先,君子有“仁”的人格特征。君子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那就是君子怀仁,君子心里面存在着“仁”。孔子主张仁,主张君子之仁是其关键,作为君子人格的关键在于要有仁之心。“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富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如果是以不“仁”的手段得到的,那么君子决不会安然享有;贫贱是人们都厌恶的,如果是以不“仁”的手段摆脱贫贱,那么君子决不会那样做。君子如果失掉仁,那还算什么君子?所以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苦奔波的时候也是这样。孟子认为,君子不仅心里面存着“仁”,而且言谈举止都必须遵循“仁”这个准则。“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
  总之,如果君子不具备“仁”这个人格特征,那么君子也就不能称之为君子。换言之,如果没有“仁”这个人格特征,君子就不存在了。简言之,没有“仁”,就没有君子。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下》)君子有一个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仁、义、礼、智都植根于君子的心中。仁排在首位,仁是义礼智的基础、前提,仁更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前提。因此,君子片刻也不能离开“仁”这个人格特征。
  其次,“仁”是什么?
  第一是“仁者爱人”。君子的人格特征之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仁”就是要爱人。作为君子时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君子有一颗仁爱之心,君子以仁爱之心爱人,以仁爱之心爱人的君子长久地受到被爱对象的爱戴。君子因为学习了仁义之道,所以能够爱人,君子的爱没有差等,不论所爱对象的贫富贵贱,内心中已没有自我和他人的区别。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是互动的。君子通过仁爱赢得众人的爱戴。
  第二是“孝悌”为行“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如果一个人既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尊爱自己的兄长,他才能把这种爱推及别人,才能对外人也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温和宽容敬爱。这样的“谦谦君子”,他冒犯上级的可能性很少。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冒犯上级,那么他喜欢犯上作乱的可能性为零。君子要在“仁”这个根本上下功夫,如果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可见,“孝悌”是履行“仁”的根本,或者说仁的根本是孝悌。仁爱之心最根本的是要孝悌,即对长辈要有孝顺之心,对小辈要有慈爱之心。然后由对家人的仁爱逐渐推广到对亲戚朋友的仁爱,再推广到对天下人、对万物的仁爱。君子之爱,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总之,仁的意思是爱人,爱人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爱人要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做起,以此类推,爱天下可爱之人,爱天下可爱之物。
  再次,如何才能“仁”?
  第一要“欲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要做到“仁”,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仁”距离我们并不是很远,关键是心里一直要想着“我一定要做到仁”。心里一直想着“仁”,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能做到“仁”了。
  第二要“恭、宽、信、敏、惠”。光心里想着“仁”,还不够,还要有实在的行为活动,具体来说,“为仁”就是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可以说是仁了。’‘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恭敬就不会被侮辱,宽厚就得到大家的拥护,信实就得到人们的信任,勤敏就会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指挥动人们。’”
  第三要“求仁”。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求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有时为了“仁”而失去生命也是可能的事。“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子贡)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人。’(子贡)问:‘他们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又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悔的?’”古时,王位是群雄争斗的焦点,也常因争夺王位而荼毒生灵,但是为天下苍生伯夷、叔齐互相谦让王位,隐居山林,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他们是因为追求“仁”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如此,所以无怨无悔。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二:“义”
  首先,君子有“义”的人格特征。“义”与“仁”一样植根于君子的心中,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以“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把“义”化为自己的内在本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对待天下万事万物,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不以自己的好恶,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因此,“义”与“仁”一样生根于君子心之中,流淌于君子血液之中,刻印于君子骨骼之中,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君子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君子人格特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次,“义”是什么?
  第一,“仁”与“义”并称。“仁义”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仅仅在于人懂仁义),可是一般人还抛弃这仅有的区别“仁义”。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在心中保存仁义。舜能够明了事物的道理,体察人伦,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仁义去做,而不是把仁义当作工具来使用。
  第二,“义”与“利”相对而言。“义”指正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利”指利益、功利。“仁义”是治国的方针策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在梁惠王向他询问治国方略时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仁义之人遗弃自己的亲人,也从来没有仁义之人不先为他的君主的利益着想,他主张施行仁政,以仁义之心来治国,方能国泰民安;反之,如果以功利之心来治国,从君主到百姓,从大国到小国,心里只有利益,眼里只看到财富的盈亏,势必会造成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最终造成天下大乱。
  再次,如何才能“义”?
  第一要“志乎义”。即,要立志于“义”。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演《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说“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人所知道的,来源于所学习的;人所学习的,是自己立志要学的。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义,那么他一定会学习义;如果学习义,那么就能知晓义。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利,那么他一定会学习利;如果学习利,那么就会知晓利。因此,究竟是行义,还是图利,关键是先要树立行义的志向,一直以这个志向为指引,为这个志向而奋斗,最终实现这个志向,获得大义。
  第二要“见利思义”。即,在利益面前要考虑正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看到利益能考虑合理与否,遇到危险肯付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却并不忘记人生的承诺,也就可以是完全的人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要考虑看清楚了没有;听,要考虑听明白了没有;面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有问题,要考虑向人请教了没有;生气,要考虑是否引起麻烦;看到能获得什么,要考虑是否合理。因此,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考虑自己获得的利益是否符合正义,是否符合道德;如果为了获得利益,而违背了正义,伤害了道德,那么这种利益要不得,要敬而远之。如此,方能收获大义。
  第三要“舍生取义”。即,为了维护大义,可以舍弃生命。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诚可贵,仁义价更高,如果是为了仁义的缘故,那么可以舍生取义。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三:“中庸”
  首先,君子有“中庸”的人格特征。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中庸”作为一种最高尚的美德,已经很久不为大多数人所有,只有君子才能时常做到中庸。因此,“中庸”也是君子独特的人格特征之一。
  其次,“中庸”是什么?
  第一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从大处看,“中”是指不偏离“大道”,或指不偏离“仁”;“庸”是指不改变“大道”,或指不改变“仁”。从小处看,“中”是指不偏离自己的目标;“庸”是指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一生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第二是“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了,子夏还没有做够。子贡接着问,照老师你那么说,是子张更贤德了?孔子说:‘做得过头了’与‘还没有做够’是一样的,只有做到中庸才是真的贤德。”可见,“中庸”指把握度的原则,指做得恰到好处。
  第三是“中庸”是一种心态。即,“中庸”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这是说,人的喜、怒、哀、乐都要发作得恰到好处,不能强忍不发,克制自己的感情,也不能发作得太过,肆意放纵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克制,还是放纵,都会伤害身体。只有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使喜、怒、哀、乐发作得恰到好处,才有益于身体健康。“中和”不仅是人感情的理想状态,也是天地万物之理想状态,因此,朱熹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仪礼经传通解·大学》)
  再次,如何才能“中庸”?
  第一要“诚”。“诚”是内外一致。朱熹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所谓“诚”,就是合内外之道,就是表里如一,也即,心内确实是如此,心外也确实是如此。如果外在的行为是善的,而内在的所思是不善的,那么就不是诚。“诚”还是“前后一贯”。在做事情时,如果有始无终,即,刚开始时有诚意,做到一半后就懒散了,没有诚意了,那么这也不是诚。即使一件事情已经做了十分之九,还有十分之一没有做完,这也算不上是“诚”。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在行为处事时自始至终都心中充满诚意。总之,只有内外、前后一致才为“诚”,只有“诚”,才能做到“中庸”。
  第二要敬。“敬”之于“中和”非常重要。即人的感情有“中和”之时,也有不“中和”之时。在人的感情处在“中和”这种状态时,我们可以任其自然;在人的感情处在不和状态时,我们需要发挥“敬”的重要作用。“敬”能够在人的感情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引导其发作出来,又能够导引其发作得恰到好处,使人的感情既不会被压抑,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君子的人格特征之四:“乐”
  首先,君子有“乐”的人格特征。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论语·先进》)“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因为坦荡荡,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可以怨悔之处,所以不忧虑,也不惧怕;当国家需要时,就一显身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国家安定时,也能退隐山林,享受山水怡然之乐。
  其次,“乐”是什么?
  就伦理学意义上来说,“乐”(指“快乐”之“乐”)指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
  第一是“孔颜之乐”,安贫乐道。“孔颜之乐”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子之乐”有“安贫乐道”之意,即不在意物质条件的优劣,饮食、居住条件艰苦都没有关系,心中只在意对仁的持守;不论是“饭疏食,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也好,还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也好,只要心中有“仁”就乐。可见,孔颜之乐的内涵是以心不违仁为乐,是安贫乐道,是乐天知命。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告子下》)归根结底也是有仁有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就可以孝悌,即施行“仁”;因为维护了正义,所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使自己的“仁义”之道后继有人。
  第二是“曾点气象”,山水之乐。“曾点气象”出自《论语·先进》,孔子询问弟子的志向,曾点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回答后,鼓瑟而止,从容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在对前三位弟子回答失望后而感慨地表示赞同曾点,“吾与点也。”在春意正浓的时候,大大小小一群人,到沂水里沐沐浴,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尽兴后一路大声吟咏着回家。这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里没有丝毫芥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再次,如何才能“乐”?
  第一要甘于默默无闻。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没有人了解自己,但并不烦恼,这才是君子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要自己努力别人就会知道自己的。不为人所知,没有关系,不要怨恨,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扬名内外,为世人所知晓。因此,要甘于寂寞,在清净的环境中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水平,以待厚积薄发。
  第二要甘于贫穷。君子固穷,虽为仁不富,但其乐也。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求学并不是为了每天吃得饱饱的,住得舒舒服服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仁义,符合光明大道。即使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失君子风范,坚守节操,不更改美好理想,因心怀美德而怡然自乐。
  第三要坚守大道。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不仁的人,不可能长期坚持在困苦环境中,也不可能长期居处在安乐环境中。仁爱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追求仁。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何有穷富之念。君子心里面想的只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哪里会在意贫穷与富贵呢!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君子担心的不是能不能吃饱饭,而是能不能坚守大道“仁义”等高尚品德。只要能坚守大道,君子就会无时无刻不满足、快乐。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其他文献
她做了一本谁都不会去做的,可是其实又好像和谁都有关系的书。  陈祖芬,这位以报告文学扬名文坛的作家,沉浸在她的玩具世界里,用她的童心向世界传达真善美。  她这么写的时候,其实也在担心,这本书贯穿的真善美,会影响效益,因为现在讲真善美好像不很时尚了。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她所做的一切,倾注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祈愿。  快乐是我们的目标  在《我的小小世界》一书里,陈祖芬将玩具搭建了各各不同的组合,拍了几
2016年8月18日上午,秋雨萧瑟,绵绵不绝,八宝山公墓在雨中显得格外安静,空旷,肃穆。只有近代史所及其相关单位数百人来到这里,送敬爱的步平先生最后一程。  步平1948年生于北京,名门之后,具有很好的知识背景。1967年,随着时代大潮,离开北京,前往北大荒,都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3年进入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1978年进入黑龙江哲学社会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研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直至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电影人奉献出了十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除了以《百团大战》《开罗宣言》为代表的故事片之外,还有好几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电影,包括讲述山东抗日根据地往事的《根据地》,汇集了诸多首次面世的抗战影像资料的《燃烧的影像》,回顾文艺工作者在抗战中的奋斗与牺牲的《抗战中的文艺》等。讲述丰田盟军战俘营的《铁血残阳》,就是其中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曾执导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只有在历经长时段的历史演变之后,才能彰显其原初的意义,使后人得以窥知,它的发生与否,它的基本方向,都与后来的历史息息相关。在晚清民初时期,无论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这样的历史事件,并都镶嵌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之中。  然而,政治事件与文明事件不同。政治事件带来一时的政治变革,文明事件则引发长久的文明动荡。政治事件只影响政治本身,文明事件直接改变人心。
从最近几年写的随笔、演讲之类文字中挑出十来篇,编成一个小册子,题名《我心依然》,准备编入上海图书馆科技文献出版社的“合众文丛”。“我心依然”,乍一听,像是流行歌曲,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是流行歌曲——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流行歌曲,是老妪都解、满村传唱的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从通俗这层意义上说,这题目切合我在博物馆从事的文化普及工作,虽然跟白乐天相比我当然不敢望其项背。白居易这首《访陶公旧宅》写他访问陶渊
我们是看金庸小说长大的。这个“我们”指的是我身边的我所熟悉的人,不敢随意泛化,以免有人觉得这家伙不自量力随意就想要代表谁;也不能缩小成“我”,因为我阅读金庸的经验本就来自“圈子”传阅,属于群体性阅读,而不是自己买了书一个人在书斋里静静地阅读。  在一些不以通俗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为然的道学家看来,读金庸或许显得不够档次。但是,在偏僻农村长大的我们,没有图书馆可去,更没有什么高档的内参可看,流行的且能
·壹·  从《西游记》的传播和接受来看,如果要为它找关键词,第一个就是“西游”,第二个是“取经”,第三个是“唐僧”。《西游记》各种早期的版本都以“西游”来称它,《西游释厄传》《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等,在它之前还有《西游记》杂剧,“西游”是故事的主线。“取经”则是“西游”的目的,而且这个故事有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历史原型,在唐五代就产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样文艺化的作品。唐僧即三藏法师则是西游取经
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尽管罗伯特·希勒、努里尔·鲁比尼等著名学者已经多次发出警告,尽管美联储手中早就掌握了次贷问题极其严重的证据,但是美国政界和金融界的决策者们却一再强调:“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  为什么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非常迟缓无力?诺兰·麦卡蒂、基思·普尔和霍华德·罗森塔尔认为,关键在于金融泡沫背后的政治泡沫
日前邮差送来一件寄自浙江海宁的书包裹,打开一看,不觉令人分外眼亮。原来这是一册我盼望已久,却没想到已悄然问世的工具书——《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全书44万余字,编著者为当代海昌学者虞坤林先生。  众所周知,由于日记文体固具的“私密性”,因此,它往往是以手稿本的形式“藏于家”,获得刊印出版的概率是相当小的,要有,也是名流时贤的“专利”。周氏弟兄说过:“日记与尺牍是文学
1966年3月8日至3月29日,河北邢台的隆尧、宁晋、巨鹿以及石家庄地区束鹿北,先后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部发生了7.2级地震。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地震灾区邢台地区的隆尧县。第二天,又去了该县的震中白家寨村。7.2级强震后,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