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科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數学学习效率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及其内涵,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搭建适宜的数学学习平台,科学引领学生开展相关的数学观察、数学实践、数学分析与交流、数学思考与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真正进行学习,获得数学真知,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科书;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72-02
引 言
数学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程度和应用的深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科书,使教科书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搭建适宜的数学学习平台,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数学探究,丰富数学认知,从而习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1]。
一、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数学学习实践表明:有效进行数学观察是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金钥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的“重武器”。所以,教师应该仔细探究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掌握教科书的内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助推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纵深发展,让他们在充分感知、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准确、深刻地掌握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科书中“数一数”一节中,笔者深入探究并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信息,同时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数学学习情况,从学生喜欢的活动着手,培养他们的数学观察能力。第一,指引学生浏览教科书中的图画,学习从面到点的一体化观察法。上课伊始,笔者通过游戏活动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图画信息、数学信息表达出来。第二,启引学生开展有序的数学观察,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这样就促使他们更加认真、更加投入地观察,使他们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提升了观察效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图画中有小朋友、花朵、大树,这些是数量比较多的事物。学生一时难以发现图画中数量少的事物,笔者让他们再仔细看,学生发现了木马和秋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能从较为复杂的画面中找出不同数量的多种事物,同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有了更丰富的数学体验、感悟,使他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新知网络。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数一数”的数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观察的兴趣,也对学习难点进行了有效分解,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畏惧感,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更具活力。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使知识结构更加扎实,不但发展了数学思维,而且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2]。
二、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解题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务实地研究、发现教科书中有关“说”的素材,并利用这些素材来教会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同时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促进他们数学知识的建构[3]。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比大小”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有序的观察中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规范地表达见到的现象,逐步学会利用数学方法比较事物的大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教科书的主题图进行解读。教科书中的主题图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开展数学观察、数学分析的得力助手。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好本环节,指引学生开展具体的数学观察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认知,给学生后续的“说”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引导学生试着“说”。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图画中有几只猴子,十分调皮、可爱,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水果。”就此,笔者对学生的“说”进行纠正,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数学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第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笔者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有3只可爱的小猴子、3个鲜嫩的桃子、2根香蕉的图片,同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比一比图中事物的数量,图画中小猴子和桃子哪个多?”有学生说:“桃子与小猴子的数量一样,都是3个。”笔者追问:“我们能不能利用摆一摆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数量同样多呢?”这样的追问使学生从直观的感知、无序的比较中逐步走向条理性思考和有序的数学比较。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后发现小猴子和桃子可以一一对应排列,也就是把1个桃子放在1只小猴子的下面,刚好摆完,从而说明小猴子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接着,笔者再次追问:“小猴子和香蕉的数量是不是也同样多呢?”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认真观察并数出香蕉的数量,再与小猴子的数量进行比较,发现有3只小猴子、2根香蕉,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依据已有学习经验,有条理地表述出小猴子和桃子、香蕉与小猴子的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了“比大小”这个知识。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同时让学生在数学表述中梳理所学知识,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三、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绝不可让学生单纯依赖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开展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方式与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利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感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数学认知,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4]。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7的组成”中,笔者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情境,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知识,领悟“7的组成”,同时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第一,营造探究“7的组成”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7的组成”的兴趣。上课伊始,笔者创设了“熊大与熊二争桃子”的问题情境:“光头强为了讨好熊大与熊二,给它们买了7只桃子。光头强打算分给熊大和熊二,你能帮光头强分一分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分桃子,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理解、感悟“7的组成”。第二,在学生操作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个体展示活动,要求学生用小棒等学具来演示分一分的动手实践过程,并且边演示边讲述,实现做与说的有机结合。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操作活动,增强体验,并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与分析。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讲述活动后,学会了有序的排列,而且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7的组成”,同时发展了数学实践能力。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在认真研读教科书、探究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讨论,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得到了充分凸显,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5]。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成为解读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智者,通过自己对教科书的探究把握所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使他们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郭滕达,李沛,欧朝敏.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10):56-59+69.
王许兵.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55.
游基宏.增強参与意识 培养学习能力[J].江苏教育,1998(06):37-38.
高海宁.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J].学周刊,2015(14):89.
杨波.培养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8(15):23.
作者简介:肖霞(1993.2—),女,江苏盐城人,小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数学教科书;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72-02
引 言
数学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程度和应用的深度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科书,使教科书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搭建适宜的数学学习平台,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展数学探究,丰富数学认知,从而习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1]。
一、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数学学习实践表明:有效进行数学观察是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金钥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的“重武器”。所以,教师应该仔细探究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掌握教科书的内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助推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纵深发展,让他们在充分感知、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准确、深刻地掌握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科书中“数一数”一节中,笔者深入探究并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信息,同时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数学学习情况,从学生喜欢的活动着手,培养他们的数学观察能力。第一,指引学生浏览教科书中的图画,学习从面到点的一体化观察法。上课伊始,笔者通过游戏活动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图画信息、数学信息表达出来。第二,启引学生开展有序的数学观察,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笔者先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任务,这样就促使他们更加认真、更加投入地观察,使他们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提升了观察效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图画中有小朋友、花朵、大树,这些是数量比较多的事物。学生一时难以发现图画中数量少的事物,笔者让他们再仔细看,学生发现了木马和秋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能从较为复杂的画面中找出不同数量的多种事物,同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有了更丰富的数学体验、感悟,使他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新知网络。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数一数”的数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观察的兴趣,也对学习难点进行了有效分解,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畏惧感,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更具活力。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使知识结构更加扎实,不但发展了数学思维,而且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2]。
二、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解题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务实地研究、发现教科书中有关“说”的素材,并利用这些素材来教会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同时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促进他们数学知识的建构[3]。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比大小”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有序的观察中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规范地表达见到的现象,逐步学会利用数学方法比较事物的大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教科书的主题图进行解读。教科书中的主题图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开展数学观察、数学分析的得力助手。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好本环节,指引学生开展具体的数学观察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认知,给学生后续的“说”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引导学生试着“说”。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图画中有几只猴子,十分调皮、可爱,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水果。”就此,笔者对学生的“说”进行纠正,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数学表达,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第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笔者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有3只可爱的小猴子、3个鲜嫩的桃子、2根香蕉的图片,同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比一比图中事物的数量,图画中小猴子和桃子哪个多?”有学生说:“桃子与小猴子的数量一样,都是3个。”笔者追问:“我们能不能利用摆一摆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数量同样多呢?”这样的追问使学生从直观的感知、无序的比较中逐步走向条理性思考和有序的数学比较。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后发现小猴子和桃子可以一一对应排列,也就是把1个桃子放在1只小猴子的下面,刚好摆完,从而说明小猴子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接着,笔者再次追问:“小猴子和香蕉的数量是不是也同样多呢?”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认真观察并数出香蕉的数量,再与小猴子的数量进行比较,发现有3只小猴子、2根香蕉,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依据已有学习经验,有条理地表述出小猴子和桃子、香蕉与小猴子的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了“比大小”这个知识。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同时让学生在数学表述中梳理所学知识,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三、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绝不可让学生单纯依赖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开展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方式与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探究数学教科书,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利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情境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理解和感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数学认知,进而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4]。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7的组成”中,笔者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情境,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知识,领悟“7的组成”,同时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第一,营造探究“7的组成”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7的组成”的兴趣。上课伊始,笔者创设了“熊大与熊二争桃子”的问题情境:“光头强为了讨好熊大与熊二,给它们买了7只桃子。光头强打算分给熊大和熊二,你能帮光头强分一分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分桃子,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理解、感悟“7的组成”。第二,在学生操作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个体展示活动,要求学生用小棒等学具来演示分一分的动手实践过程,并且边演示边讲述,实现做与说的有机结合。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操作活动,增强体验,并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与分析。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讲述活动后,学会了有序的排列,而且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7的组成”,同时发展了数学实践能力。
在对该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在认真研读教科书、探究教科书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讨论,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得到了充分凸显,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网络[5]。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成为解读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智者,通过自己对教科书的探究把握所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使他们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郭滕达,李沛,欧朝敏.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10):56-59+69.
王许兵.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55.
游基宏.增強参与意识 培养学习能力[J].江苏教育,1998(06):37-38.
高海宁.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J].学周刊,2015(14):89.
杨波.培养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8(15):23.
作者简介:肖霞(1993.2—),女,江苏盐城人,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