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人们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项能力应该作为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重点,因为它带来的持续影响可能伴随幼儿一生。活动区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过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积极面对、分析思考、梳理提炼,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助推幼儿从不断试错到系统地解决问题,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關键词:幼儿教育;活动区游戏;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18-02
引 言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幼儿教师缺乏让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容易“急于求成”或“包办代替”,或者只限于“多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多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等,导致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学习如何将解决问题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耐心引导幼儿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问题,再逐步深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一、提供丰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为幼儿的问题解决创造条件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例如,在科学区“水位升高了”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投入水中后,水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然后,他们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发现,和木头积木体积一样的泡沫积木在水里的状态却与其不一样。这一现象诱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幼儿找来量杯,通过操作对比发现,一样大小的木头积木和泡沫积木放进水里,放木头积木的量杯水位上升得多,而放泡沫积木的量杯水位上升得少。幼儿很兴奋,又找来和乒乓球大小一样的橡皮泥球,然后将乒乓球和橡皮泥球相继放入水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和轻重不一的泡沫积木和木头积木的结果一样,放入重的橡皮泥球的量杯的水位上升得多,而放入轻的乒乓球的量杯的水位只上升了一点点。幼儿通过多次尝试得出结论:相同形状、一样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水位上升得少;重一点的物体即使外表看起来和轻的物体没差别,在水里也会沉得更深,水位上升得多。由此可见,丰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不仅能让幼儿产生游戏兴趣,还能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悉心观察、捕捉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悉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真实存在的问题[2]。必要时,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的行为表现拍摄下来,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视频、照片,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一次美工区的游戏活动中,琳琳想剪一只正面的左右对称的蝴蝶,但她尝试剪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她剪的蝴蝶身体中间是断开的。于是,笔者耐心地问琳琳:“你剪的蝴蝶为什么中间是断开的?你是怎么剪的?”琳琳在笔者的引导下详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听完琳琳的描述后,笔者并没有马上告诉她失败的原因,而是用手机把琳琳剪的身体断开的蝴蝶拍了下来,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把问题抛给全班幼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照片中身体断开的蝴蝶,并提出问题:“琳琳剪的蝴蝶是怎样的?蝴蝶中间怎么会断开?”接着鼓励幼儿通过观摩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如果想剪一只对称的蝴蝶该怎么办呢?特别要注意什么?”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分析蝴蝶身体中间断开的原因。通过思考和交流,琳琳知道原来是自己没有把蝴蝶身体的中间部分画在中间的对折线上,而是把蝴蝶身体的一半全部画在了纸张对边折后可以打开的那一边了,所以剪下来的蝴蝶的身体是断开的。
三、引导幼儿分析、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只会剥夺他们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为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幼儿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幼儿有序地梳理问题的关键信息,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例如,在美工区的折纸游戏中,玥玥想折亲子龟(一只大乌龟背着一只小乌龟),她先拿了一张绿色的手工纸,按照亲子乌龟的折纸步骤图一步一步地折了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她就过来向笔者求助:“老师,我按书上的步骤折的乌龟为什么会不平整呢?图上不是这样的呀。”笔者拿过亲子龟看了看后,自言自语道:“是呀,乌龟壳怎么会翘起来呢?究竟哪一步弄错了呀?”然后又认真观察了步骤图:“哦,我知道了,你肯定是那一步搞错了。”笔者没有直接告诉玥玥是哪一步,而是提醒她:“你自己一步一步对照步骤图认真检查一遍,看看是哪一步错了。”玥玥只好把折好的亲子龟拆开,重新一步一步认真地按照步骤图又折了一遍,她折到第6步时就举棋不定了:“老师,这步我不会折了,这个弯弯的箭头是什么意思?”笔者听后马上给予语言上的支持:“在虚线上,向内侧折。”并特意把“内”字读成重音。玥玥听后拿着纸转动着方向,比对着步骤图尝试着:“哦,我知道了!刚才我是这样折的,原来要向里面折,这样乌龟壳就不会翘起来了。”接着,玥玥又按照接下来的步骤图继续折,终于把亲子龟折好了,并画上了眼睛和乌龟壳的纹样。玥玥开心地叫了起来:“老师,我折好了,我想把亲子龟带回去给妈妈看。” 笔者回道:“可以呀,你还可以带几张手工纸回去,教你妈妈折亲子龟。”玥玥手舞足蹈地带着成功的喜悦向同伴展示她折的亲子龟。 在观察到幼儿折得不够顺利时,笔者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持续关注幼儿的操作;当幼儿无法继续下去时,再给予适当的语言引导和提示,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直至最终成功地折出亲子龟。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鼓励幼儿积极试误、促使幼儿互动,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与成人不同,甚至有时不符合逻辑,会经常犯错。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幼儿经历从不断试错到努力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了幼儿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具有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怕失败,通过试错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多问问幼儿:“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再试试看!”借此鼓励他们多方位思考,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得出不同的解决办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整个探索过程注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探索精神。所以,对于幼儿所有积极的尝试,教师都要适时进行鼓励。比如,笔者曾这样鼓励幼儿:“潇潇尝试用铁线、彩色绒线等材料把风车叶片固定在竹竿上,想让风车转起来,却发现铁线、彩色绒线把风车叶片卡住了,风车没有做成功。但是,潇潇没有放弃,又使用了吸管这一材料,终于让风车转动起来了。潇潇真是个既爱动脑又有耐心的孩子!”
同伴间温馨、愉快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幼儿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心情愉快;其次要使幼儿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幼儿在互动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当幼儿遇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除了鼓励幼儿积极尝试,还可以让幼儿向同伴寻求帮助。例如,在制作“新年贺卡”活动中,心怡想在贺卡的封面挖出一个心形,可是不知道要怎么剪,就来寻求笔者的帮助。笔者给了她几张废弃的纸张,并鼓励她:“你可以先在这些废纸上尝试剪剪,看看能否剪出来。”心怡在剪坏了几张废弃纸张后,沮丧着脸来到笔者面前:“老师,我把纸张都剪坏了,还是没剪出心形来。”笔者看她确实没办法剪出来,想起子辰曾经问过笔者怎样在纸张中间剪出一个心形,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学会了,于是就提醒她:“子辰以前在纸张中间剪过心形,你可以去问问他是怎么剪的。”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子辰,让子辰教心怡。同伴间的协商合作、思想上的交流与互动是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助力。
五、帮助幼儿回顾、梳理问题,拓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分享交流活动,鼓励幼儿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叙述,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帮助他们总结一套通用的经验,进而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制作小人书”活动结束后,笔者及时组织了分享交流活动,并提出了几个引导性问题:“在小人书制作的时候,有什么难住了你吗?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你的小人书上讲的是什么事情呀?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来制作呢?”在交流中,首先,笔者对小宇克服困难的态度、坚持解决问题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认可,引导其他幼儿认可并学习他解决问题时的积极表现,让更多的幼儿勇于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笔者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将其梳理总结,并进行比较和提炼,供幼儿学习、借鉴。最后,笔者引导幼儿思考小宇碰到问题后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个行为能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在心理上建立因果关系,让他们学会在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采用此方案进行解决。
结 语
综上所述,活动区游戏对幼儿能力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世界,不断地尝试求解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积累经验、完善自我。教师要认真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捕捉幼儿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与人互动、积极试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助推幼儿从不断试错到系统地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孙蔷蔷.幼儿问题解决学习品质的内涵、评价及培养[J].福建教育,2019(15):10-12.
吕明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问题解决學习品质[J].福建教育,2019(15):18-19.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肖龙珍(1975.2—),女,福建武平人,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關键词:幼儿教育;活动区游戏;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18-02
引 言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幼儿教师缺乏让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容易“急于求成”或“包办代替”,或者只限于“多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多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等,导致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学习如何将解决问题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耐心引导幼儿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问题,再逐步深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一、提供丰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为幼儿的问题解决创造条件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例如,在科学区“水位升高了”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投入水中后,水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然后,他们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发现,和木头积木体积一样的泡沫积木在水里的状态却与其不一样。这一现象诱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幼儿找来量杯,通过操作对比发现,一样大小的木头积木和泡沫积木放进水里,放木头积木的量杯水位上升得多,而放泡沫积木的量杯水位上升得少。幼儿很兴奋,又找来和乒乓球大小一样的橡皮泥球,然后将乒乓球和橡皮泥球相继放入水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和轻重不一的泡沫积木和木头积木的结果一样,放入重的橡皮泥球的量杯的水位上升得多,而放入轻的乒乓球的量杯的水位只上升了一点点。幼儿通过多次尝试得出结论:相同形状、一样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水位上升得少;重一点的物体即使外表看起来和轻的物体没差别,在水里也会沉得更深,水位上升得多。由此可见,丰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材料不仅能让幼儿产生游戏兴趣,还能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悉心观察、捕捉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悉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真实存在的问题[2]。必要时,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的行为表现拍摄下来,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视频、照片,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一次美工区的游戏活动中,琳琳想剪一只正面的左右对称的蝴蝶,但她尝试剪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她剪的蝴蝶身体中间是断开的。于是,笔者耐心地问琳琳:“你剪的蝴蝶为什么中间是断开的?你是怎么剪的?”琳琳在笔者的引导下详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听完琳琳的描述后,笔者并没有马上告诉她失败的原因,而是用手机把琳琳剪的身体断开的蝴蝶拍了下来,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把问题抛给全班幼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照片中身体断开的蝴蝶,并提出问题:“琳琳剪的蝴蝶是怎样的?蝴蝶中间怎么会断开?”接着鼓励幼儿通过观摩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如果想剪一只对称的蝴蝶该怎么办呢?特别要注意什么?”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分析蝴蝶身体中间断开的原因。通过思考和交流,琳琳知道原来是自己没有把蝴蝶身体的中间部分画在中间的对折线上,而是把蝴蝶身体的一半全部画在了纸张对边折后可以打开的那一边了,所以剪下来的蝴蝶的身体是断开的。
三、引导幼儿分析、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只会剥夺他们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为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幼儿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帮助幼儿有序地梳理问题的关键信息,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例如,在美工区的折纸游戏中,玥玥想折亲子龟(一只大乌龟背着一只小乌龟),她先拿了一张绿色的手工纸,按照亲子乌龟的折纸步骤图一步一步地折了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她就过来向笔者求助:“老师,我按书上的步骤折的乌龟为什么会不平整呢?图上不是这样的呀。”笔者拿过亲子龟看了看后,自言自语道:“是呀,乌龟壳怎么会翘起来呢?究竟哪一步弄错了呀?”然后又认真观察了步骤图:“哦,我知道了,你肯定是那一步搞错了。”笔者没有直接告诉玥玥是哪一步,而是提醒她:“你自己一步一步对照步骤图认真检查一遍,看看是哪一步错了。”玥玥只好把折好的亲子龟拆开,重新一步一步认真地按照步骤图又折了一遍,她折到第6步时就举棋不定了:“老师,这步我不会折了,这个弯弯的箭头是什么意思?”笔者听后马上给予语言上的支持:“在虚线上,向内侧折。”并特意把“内”字读成重音。玥玥听后拿着纸转动着方向,比对着步骤图尝试着:“哦,我知道了!刚才我是这样折的,原来要向里面折,这样乌龟壳就不会翘起来了。”接着,玥玥又按照接下来的步骤图继续折,终于把亲子龟折好了,并画上了眼睛和乌龟壳的纹样。玥玥开心地叫了起来:“老师,我折好了,我想把亲子龟带回去给妈妈看。” 笔者回道:“可以呀,你还可以带几张手工纸回去,教你妈妈折亲子龟。”玥玥手舞足蹈地带着成功的喜悦向同伴展示她折的亲子龟。 在观察到幼儿折得不够顺利时,笔者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持续关注幼儿的操作;当幼儿无法继续下去时,再给予适当的语言引导和提示,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直至最终成功地折出亲子龟。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鼓励幼儿积极试误、促使幼儿互动,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与成人不同,甚至有时不符合逻辑,会经常犯错。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幼儿经历从不断试错到努力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了幼儿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具有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怕失败,通过试错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多问问幼儿:“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再试试看!”借此鼓励他们多方位思考,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得出不同的解决办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整个探索过程注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探索精神。所以,对于幼儿所有积极的尝试,教师都要适时进行鼓励。比如,笔者曾这样鼓励幼儿:“潇潇尝试用铁线、彩色绒线等材料把风车叶片固定在竹竿上,想让风车转起来,却发现铁线、彩色绒线把风车叶片卡住了,风车没有做成功。但是,潇潇没有放弃,又使用了吸管这一材料,终于让风车转动起来了。潇潇真是个既爱动脑又有耐心的孩子!”
同伴间温馨、愉快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升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幼儿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心情愉快;其次要使幼儿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幼儿在互动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当幼儿遇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除了鼓励幼儿积极尝试,还可以让幼儿向同伴寻求帮助。例如,在制作“新年贺卡”活动中,心怡想在贺卡的封面挖出一个心形,可是不知道要怎么剪,就来寻求笔者的帮助。笔者给了她几张废弃的纸张,并鼓励她:“你可以先在这些废纸上尝试剪剪,看看能否剪出来。”心怡在剪坏了几张废弃纸张后,沮丧着脸来到笔者面前:“老师,我把纸张都剪坏了,还是没剪出心形来。”笔者看她确实没办法剪出来,想起子辰曾经问过笔者怎样在纸张中间剪出一个心形,并在笔者的指导下学会了,于是就提醒她:“子辰以前在纸张中间剪过心形,你可以去问问他是怎么剪的。”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子辰,让子辰教心怡。同伴间的协商合作、思想上的交流与互动是幼儿解决问题的重要助力。
五、帮助幼儿回顾、梳理问题,拓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分享交流活动,鼓励幼儿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叙述,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帮助他们总结一套通用的经验,进而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制作小人书”活动结束后,笔者及时组织了分享交流活动,并提出了几个引导性问题:“在小人书制作的时候,有什么难住了你吗?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你的小人书上讲的是什么事情呀?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来制作呢?”在交流中,首先,笔者对小宇克服困难的态度、坚持解决问题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认可,引导其他幼儿认可并学习他解决问题时的积极表现,让更多的幼儿勇于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笔者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将其梳理总结,并进行比较和提炼,供幼儿学习、借鉴。最后,笔者引导幼儿思考小宇碰到问题后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个行为能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在心理上建立因果关系,让他们学会在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采用此方案进行解决。
结 语
综上所述,活动区游戏对幼儿能力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世界,不断地尝试求解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积累经验、完善自我。教师要认真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捕捉幼儿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与人互动、积极试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助推幼儿从不断试错到系统地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孙蔷蔷.幼儿问题解决学习品质的内涵、评价及培养[J].福建教育,2019(15):10-12.
吕明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问题解决學习品质[J].福建教育,2019(15):18-19.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肖龙珍(1975.2—),女,福建武平人,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县教书育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