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高中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关键的,是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性的时期,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佳阶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生物科学素养
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笔者就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结构》设计的教学模式来浅谈如何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鉴于本校的现实条件,本校为广东西部较不发达的山区学样,由于教学用具的缺乏,不具备让学生利用现成的DNA双螺旋模型来深入认识其结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生物教学时,可以利用简易的道具让学生自主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将其结构特点与其作用结合在一起去解释相互联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筆者就这一教学模式的探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对于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去探索生命现象,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就需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动机。
在必修一的教学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核酸的相应知识的基础,在进行DNA分子结构这节课的学习时,让学生以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硬纸片、剪刀与订书机等工具,让学生在这些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模仿科学家克里克与沃森去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先集中讨论,如何去制作模型,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力能力。
二、加强生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生物在课堂教学中仍处于“教师教,学生听”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高中的生物老师更有这方面的体会,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生命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构建DNA模型,小组去讨论总结为什么DNA会以这种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连接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构建DNA模型时,就会边构建,边思考,教师在小组之中穿插,观察每个小组中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每一个小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以本节课为例,在学生构建DNA分子模型前,老师在进行可以增设一些小问题,将大问题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分给小组讨论完成,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想要为学生制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在课堂的最后,各小组的学生分别派出代表,向其他各组的学生展示小组所构建的DNA模型,并结合课前教师给各小组的问题,解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如此构建的理由。新课改要救求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也在不停地构建的错误中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曲折及来之不易。最后,由学生在黑板上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各小组成员可以对其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在最后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小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加强他们对于生物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在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生物学习生活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党凤良:初探高中生对生物学琐学习方式的兴趣,《学科教育》2002(1)
2. 陈美如:《合作探究教学观察:多元文化观点》,《教育研究资讯》(台湾),2001(8)
3. 陈殿龙,张志玲:浅谈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新课程学习(中),2011.08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生物科学素养
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笔者就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结构》设计的教学模式来浅谈如何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鉴于本校的现实条件,本校为广东西部较不发达的山区学样,由于教学用具的缺乏,不具备让学生利用现成的DNA双螺旋模型来深入认识其结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应生物教学时,可以利用简易的道具让学生自主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将其结构特点与其作用结合在一起去解释相互联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筆者就这一教学模式的探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对于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去探索生命现象,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就需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动机。
在必修一的教学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核酸的相应知识的基础,在进行DNA分子结构这节课的学习时,让学生以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硬纸片、剪刀与订书机等工具,让学生在这些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模仿科学家克里克与沃森去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先集中讨论,如何去制作模型,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力能力。
二、加强生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时候生物在课堂教学中仍处于“教师教,学生听”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高中的生物老师更有这方面的体会,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生命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的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构建DNA模型,小组去讨论总结为什么DNA会以这种方式连接起来,这样连接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构建DNA模型时,就会边构建,边思考,教师在小组之中穿插,观察每个小组中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每一个小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就会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以本节课为例,在学生构建DNA分子模型前,老师在进行可以增设一些小问题,将大问题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分给小组讨论完成,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想要为学生制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在课堂的最后,各小组的学生分别派出代表,向其他各组的学生展示小组所构建的DNA模型,并结合课前教师给各小组的问题,解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如此构建的理由。新课改要救求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团体合作的重要性,也在不停地构建的错误中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曲折及来之不易。最后,由学生在黑板上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各小组成员可以对其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在最后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小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加强他们对于生物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在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生物学习生活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党凤良:初探高中生对生物学琐学习方式的兴趣,《学科教育》2002(1)
2. 陈美如:《合作探究教学观察:多元文化观点》,《教育研究资讯》(台湾),2001(8)
3. 陈殿龙,张志玲:浅谈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新课程学习(中),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