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5H”是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实施的区、市级课题“青少年活动中心5H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中所指培养青少年具有创新的头脑(HEAD)、健康(HEALTH)的体魄、完美的心智(HEART)、勤巧的双手(HANDS)和快乐的心态(HAPPY)。
“5H陶艺活动课程”是“5H美术课程”(是指以发展学员具有灵巧的双手、创新的头脑、完美的心智和快乐的心态为目标,由绘画、工艺、书法3大类10余项活动构成的课程)下的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分课程。
5H陶艺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指以所开发的陶艺课程为依据,通过对实施途径、实施策略、实施形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使学员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增强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大部分学员初步掌握陶艺的基础知识与运用陶艺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制作相关陶艺作品的技能,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部分学员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新意;进而不断提高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逐步具有灵巧的双手、创新的头脑、完美的心智和快乐的心态。
一、实施途径
1. 民族文化陶艺社团中的实施
一是借助部门特色项目实施。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五分部临沂点素称“书画苑”,多年来一直以美术书法作为部门特色。自2010年起,我所带的美术兴趣社团以民族文化工艺——陶艺作为抓手进行教育活动,每年三月进行特色项目申报(现已是第三年),经单位领导的审批后组织实施。陶艺社团自2010年起成为了上海市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浦东点)的项目之一。如2011年本陶艺社团学员有40人。社团有明确的项目目标;有明确的团员考核制度,本人又根据实际设置了一个“小小自测区”,每学期每位学员都可以在这一栏自己标注图标,全勤又不迟到早退的可以标注,表现佳者也可以加注,到期末图标越多者奖励则多,以示鼓励。这样,不但使社团成员学到了一定的陶艺作品制作基本方法,学员诚实的品性也得到了培育,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有了增强。
二是借助专家实施。2011年度邀请的专家有孙彤辉教授和邵建明。孙教授的讲座有两次:《玩泥、智力开发》和《玩泥、创意》。通过专家的讲座,学员注重把日常生活和真实的环境结合起来运用到陶艺制作中,也激励了学员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感其质、掂其量、悟其髓,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更激发起学员创造出饱含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
2. 学员自主学习实践中的实施
一是自主选课。二是自主查找资料收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素材、资料。三是自主交流分享。如在学员自主活动时,他们把了解到的情况分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从而诱发了更多更新的创意,丰富了学员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经过我的鼓励引导,之后,他们的创作就各具特色、活灵活现了。
3. 各类各项比赛活动中的实施
一是每年参加较高规格的比赛:如上半年的“上海市美术书法比赛”、“上海市艺术单项比赛”、下半年“樱花杯”美术书法比赛等。二是以条线教育活动的形式下基层,在基层学校中推广陶艺活动。三是每年安排3次外出写生、参观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展览等活动。四是每年年底开展学员陶艺作品展示。五是暑期陶艺快乐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同创文明城区”活动、中心第五分部民族工艺和陶艺社团团员进社区进行展示活动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民间工艺文化不断得到有效的传承,激发了学员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了学员的合作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二、实施策略
1. 兴趣入手,注重情感策略
一是情境激趣。如初级阶段的陶艺课程《可爱的动物》,我先为孩子们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继而让学员分组扮演乌龟和兔子的角色,再在“演”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如:兔子有什么特征,怎么样一蹦一跳,尾巴怎么样?眼睛呢?这样,学员他们在兴高采烈地活动中就较快地了解到了这两动物的特征,继而学员在陶艺制作中就相应地把“龟”和“兔”的特征捏出来了,作品就活灵活现了。
二是家庭实验学员续趣。如启蒙阶段的陶艺课程《搓圆子》,我特地安排在元宵节上,学员们已经提前从笔者的教师博客中了解到了课程内容,于是,在家中他们就展开了讨论:元宵的风俗、元宵节的由来、元宵灯会、元宵舞狮舞龙活动等,元宵节吃的汤圆必须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体验一下生活中搓圆子的感受,这样圆子的味道就特别不一样。来到课堂,首先学员们就沸腾起来了,有的说:我做的圆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还扁扁的;还有的说:我做的有菜肉的馅、有枣子的还有芝麻的,我做的一个芝麻圆子不小心露出馅来了。通过家庭实验,陶艺课上的气氛异常活跃,学员搓的陶泥“圆子”也是形态各异,童趣无限:有圆的、长圆的、两头尖的、长耳朵的、还有不同馅的…这样,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激趣。每次陶艺活动前,我都会寻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活动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以呈现,让学员从知识中获得美的享受,增添学习的动力。如中级阶段的陶艺课程《我与家人》学习时,我运用photoshop软件,生动地演示了由五官的变化引起的不同人物的表情的变化过程,同时又将搜集的大量的“不同年龄的家人”图片在学员进行陶泥制作时滚动播放。这样,“我、家人”的形象变得直观而生动,学习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联系生活,注重感悟策略
一是加强生活的体验。即关心学员的日常生活,了解学员日常的生活世界,引导学员关注生活,用陶艺来表达生活。如《我是小小蛋糕师》一课,教师带领学员亲自来到蛋糕店体验一下做蛋糕师的滋味:调蛋白、蛋清、搅拌面粉、烤蛋糕、奶油裱花等。再将其过程融入陶艺实践,这样,活动氛围变得温暖起来,陶艺活动的内容也更充实了。
二是把生活融入陶艺学习中。就是在陶艺活动中,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并且把它和陶艺相关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设计的课程《路在脚下》,寓意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前,我布置了拍不同家人的脚的照片和查阅资料的任务,孩子们都有点茫然。通过引导,他们逐渐进入状况。但第一次的活动成功率不高,作品有的太厚崩裂了,有的显得呆板没有生气。于是,我请来了候课的不同年龄的家长和学员做模特,当场露脚,一下子,现场沸腾了。在兴趣得到大大提高的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不同年龄人脚的不同特征,我引导他们去摸、去感受、去说。好多的手举起来了,他们说出了真实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我又适时引导他们在制作中可以用废弃的材料——报纸捏成大小不一的脚趾和脚板形,然后再用泥板包上。这样,一个个童趣无穷、“朴”与“真”、“拙”与“灵”并兼的一组作品呈现在眼前。 3. 把握“三性”,注重创新策略
人文性的理念一直存在于现代陶艺作品中,它的三个要素:人性、理性、超越性对陶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进行课程《茶壶》创作活动时,学员对于做壶嘴总是比较困难,于是我引导学员利用生活用品中有孔的废弃品。学员一下子想到了将吸管置于里面做支撑,外面用擀平的泥板包上,接缝处捏平,再用竹拍即可。壶嘴一下子就变得有模有样了。可见,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励创新。
4. 积极评价,鼓励发展策略
这主要是指对学员参与陶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作出积极的价值判断。采用多元主体(学员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多元内容(参与态度、实践操作技能发展、合作学习情况、作品完成结果等评价),让学员不断感受学习的成功,逐渐提高评判能力,并能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发展。
三、实施形式
1. 自主学习式
即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相关陶艺知识学习内容或作品制作的主题(有时由教师设定)、自主寻找资料进行自学或设计、自问与自练、自测、自结或自主制作、评价等的陶艺学习形式。如《蒙古包》自主学习活动时,先是课前两周,教师公布学员自学主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员们对蒙古包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从其建筑形式、生活状态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论证了蒙古包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接着,尝试自主设计、制作与《蒙古包》相关的陶艺作品;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评价。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学员自主确定陶艺学习主题、自主寻找资料进行自学或设计、自问与自练、自测、自结或自主制作、评价陶艺作品的能力有了提高。
2. 欣赏参观式
即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主题的欣赏与参观活动,到学校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分析相关陶艺内容的的整理活动。这样学员就可以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比较, 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陶艺作品的造型特点、制造工艺, 从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认识, 从而对作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印象。
3. 日常反馈小结式
即在相关陶艺活动前、中、后和有关场合,教师定期或随机对学员陶艺学习的相关情况作及时的点评分析,以提高学员的陶艺素养,尤其是评鉴能力。如当某阶段的某项陶艺作品创作活动前,要求学员做好相关预习工作,如资料的收集、表现风格与技法的初步设想、材料的准备等;活动时,先反馈预习情况,再由学员交流收集的信息与创作的初步设想,并安排一定的评价;现场创作中,还就相关学员作品的半成品、参与活动情况等进行反馈点评分析;创作活动结束后,主要对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作点评分析;教师还利用活动之余,家长在场的场合,通过写评语、电话与网络等形式,对相关学员的预习、现场活动参与态度、作品设计思路、创作技法等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点评分析;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之后,我还要求学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回顾,并做出小结与评价,对自己与同学的作品用“★+、★、★-、△+、△、△-、○”等七个等第进行综合评价,还可提出对该课程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等等。这样做,较好地促进了学员预习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了收集资料、进行创作设计、作品制作与评价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同时,也促使教师注意改进课程设计与实施。
通过5H陶艺活动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员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员的陶艺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陶艺基础知识技能,开发了学员智力;提升了学员的美术素养,发展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发展了学员的个性,开发了学员的相关潜能,对教师来说也增强了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了科研素养。
“5H陶艺活动课程”是“5H美术课程”(是指以发展学员具有灵巧的双手、创新的头脑、完美的心智和快乐的心态为目标,由绘画、工艺、书法3大类10余项活动构成的课程)下的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分课程。
5H陶艺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指以所开发的陶艺课程为依据,通过对实施途径、实施策略、实施形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使学员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增强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大部分学员初步掌握陶艺的基础知识与运用陶艺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制作相关陶艺作品的技能,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部分学员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新意;进而不断提高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逐步具有灵巧的双手、创新的头脑、完美的心智和快乐的心态。
一、实施途径
1. 民族文化陶艺社团中的实施
一是借助部门特色项目实施。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五分部临沂点素称“书画苑”,多年来一直以美术书法作为部门特色。自2010年起,我所带的美术兴趣社团以民族文化工艺——陶艺作为抓手进行教育活动,每年三月进行特色项目申报(现已是第三年),经单位领导的审批后组织实施。陶艺社团自2010年起成为了上海市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浦东点)的项目之一。如2011年本陶艺社团学员有40人。社团有明确的项目目标;有明确的团员考核制度,本人又根据实际设置了一个“小小自测区”,每学期每位学员都可以在这一栏自己标注图标,全勤又不迟到早退的可以标注,表现佳者也可以加注,到期末图标越多者奖励则多,以示鼓励。这样,不但使社团成员学到了一定的陶艺作品制作基本方法,学员诚实的品性也得到了培育,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有了增强。
二是借助专家实施。2011年度邀请的专家有孙彤辉教授和邵建明。孙教授的讲座有两次:《玩泥、智力开发》和《玩泥、创意》。通过专家的讲座,学员注重把日常生活和真实的环境结合起来运用到陶艺制作中,也激励了学员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感其质、掂其量、悟其髓,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更激发起学员创造出饱含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
2. 学员自主学习实践中的实施
一是自主选课。二是自主查找资料收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素材、资料。三是自主交流分享。如在学员自主活动时,他们把了解到的情况分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从而诱发了更多更新的创意,丰富了学员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经过我的鼓励引导,之后,他们的创作就各具特色、活灵活现了。
3. 各类各项比赛活动中的实施
一是每年参加较高规格的比赛:如上半年的“上海市美术书法比赛”、“上海市艺术单项比赛”、下半年“樱花杯”美术书法比赛等。二是以条线教育活动的形式下基层,在基层学校中推广陶艺活动。三是每年安排3次外出写生、参观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展览等活动。四是每年年底开展学员陶艺作品展示。五是暑期陶艺快乐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同创文明城区”活动、中心第五分部民族工艺和陶艺社团团员进社区进行展示活动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民间工艺文化不断得到有效的传承,激发了学员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了学员的合作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二、实施策略
1. 兴趣入手,注重情感策略
一是情境激趣。如初级阶段的陶艺课程《可爱的动物》,我先为孩子们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继而让学员分组扮演乌龟和兔子的角色,再在“演”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如:兔子有什么特征,怎么样一蹦一跳,尾巴怎么样?眼睛呢?这样,学员他们在兴高采烈地活动中就较快地了解到了这两动物的特征,继而学员在陶艺制作中就相应地把“龟”和“兔”的特征捏出来了,作品就活灵活现了。
二是家庭实验学员续趣。如启蒙阶段的陶艺课程《搓圆子》,我特地安排在元宵节上,学员们已经提前从笔者的教师博客中了解到了课程内容,于是,在家中他们就展开了讨论:元宵的风俗、元宵节的由来、元宵灯会、元宵舞狮舞龙活动等,元宵节吃的汤圆必须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体验一下生活中搓圆子的感受,这样圆子的味道就特别不一样。来到课堂,首先学员们就沸腾起来了,有的说:我做的圆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还扁扁的;还有的说:我做的有菜肉的馅、有枣子的还有芝麻的,我做的一个芝麻圆子不小心露出馅来了。通过家庭实验,陶艺课上的气氛异常活跃,学员搓的陶泥“圆子”也是形态各异,童趣无限:有圆的、长圆的、两头尖的、长耳朵的、还有不同馅的…这样,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激趣。每次陶艺活动前,我都会寻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活动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加以呈现,让学员从知识中获得美的享受,增添学习的动力。如中级阶段的陶艺课程《我与家人》学习时,我运用photoshop软件,生动地演示了由五官的变化引起的不同人物的表情的变化过程,同时又将搜集的大量的“不同年龄的家人”图片在学员进行陶泥制作时滚动播放。这样,“我、家人”的形象变得直观而生动,学习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 联系生活,注重感悟策略
一是加强生活的体验。即关心学员的日常生活,了解学员日常的生活世界,引导学员关注生活,用陶艺来表达生活。如《我是小小蛋糕师》一课,教师带领学员亲自来到蛋糕店体验一下做蛋糕师的滋味:调蛋白、蛋清、搅拌面粉、烤蛋糕、奶油裱花等。再将其过程融入陶艺实践,这样,活动氛围变得温暖起来,陶艺活动的内容也更充实了。
二是把生活融入陶艺学习中。就是在陶艺活动中,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并且把它和陶艺相关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设计的课程《路在脚下》,寓意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前,我布置了拍不同家人的脚的照片和查阅资料的任务,孩子们都有点茫然。通过引导,他们逐渐进入状况。但第一次的活动成功率不高,作品有的太厚崩裂了,有的显得呆板没有生气。于是,我请来了候课的不同年龄的家长和学员做模特,当场露脚,一下子,现场沸腾了。在兴趣得到大大提高的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不同年龄人脚的不同特征,我引导他们去摸、去感受、去说。好多的手举起来了,他们说出了真实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我又适时引导他们在制作中可以用废弃的材料——报纸捏成大小不一的脚趾和脚板形,然后再用泥板包上。这样,一个个童趣无穷、“朴”与“真”、“拙”与“灵”并兼的一组作品呈现在眼前。 3. 把握“三性”,注重创新策略
人文性的理念一直存在于现代陶艺作品中,它的三个要素:人性、理性、超越性对陶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进行课程《茶壶》创作活动时,学员对于做壶嘴总是比较困难,于是我引导学员利用生活用品中有孔的废弃品。学员一下子想到了将吸管置于里面做支撑,外面用擀平的泥板包上,接缝处捏平,再用竹拍即可。壶嘴一下子就变得有模有样了。可见,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励创新。
4. 积极评价,鼓励发展策略
这主要是指对学员参与陶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作出积极的价值判断。采用多元主体(学员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多元内容(参与态度、实践操作技能发展、合作学习情况、作品完成结果等评价),让学员不断感受学习的成功,逐渐提高评判能力,并能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发展。
三、实施形式
1. 自主学习式
即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相关陶艺知识学习内容或作品制作的主题(有时由教师设定)、自主寻找资料进行自学或设计、自问与自练、自测、自结或自主制作、评价等的陶艺学习形式。如《蒙古包》自主学习活动时,先是课前两周,教师公布学员自学主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员们对蒙古包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从其建筑形式、生活状态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论证了蒙古包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接着,尝试自主设计、制作与《蒙古包》相关的陶艺作品;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评价。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学员自主确定陶艺学习主题、自主寻找资料进行自学或设计、自问与自练、自测、自结或自主制作、评价陶艺作品的能力有了提高。
2. 欣赏参观式
即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主题的欣赏与参观活动,到学校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分析相关陶艺内容的的整理活动。这样学员就可以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比较, 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陶艺作品的造型特点、制造工艺, 从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认识, 从而对作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印象。
3. 日常反馈小结式
即在相关陶艺活动前、中、后和有关场合,教师定期或随机对学员陶艺学习的相关情况作及时的点评分析,以提高学员的陶艺素养,尤其是评鉴能力。如当某阶段的某项陶艺作品创作活动前,要求学员做好相关预习工作,如资料的收集、表现风格与技法的初步设想、材料的准备等;活动时,先反馈预习情况,再由学员交流收集的信息与创作的初步设想,并安排一定的评价;现场创作中,还就相关学员作品的半成品、参与活动情况等进行反馈点评分析;创作活动结束后,主要对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作点评分析;教师还利用活动之余,家长在场的场合,通过写评语、电话与网络等形式,对相关学员的预习、现场活动参与态度、作品设计思路、创作技法等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点评分析;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之后,我还要求学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回顾,并做出小结与评价,对自己与同学的作品用“★+、★、★-、△+、△、△-、○”等七个等第进行综合评价,还可提出对该课程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等等。这样做,较好地促进了学员预习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了收集资料、进行创作设计、作品制作与评价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同时,也促使教师注意改进课程设计与实施。
通过5H陶艺活动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员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员的陶艺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陶艺基础知识技能,开发了学员智力;提升了学员的美术素养,发展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发展了学员的个性,开发了学员的相关潜能,对教师来说也增强了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了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