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城融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学校为城市提供了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城市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研究为例,该校在校城融合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依托地方经济与产业,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学生实践教学新路径,开拓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新方法。
【关键词】校城融合;高校教师;实践能力
高校与城市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未来。校城融合,学校为城市提供了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城市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研究院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工科院校,在校城融合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依托地方经济与产业,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学生实践教学新路径,开拓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新方法。
一、校城融合对城市和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责任。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倡导探索校城融合新路径,促进新发展。吉林省吉林市全面深化与驻吉高校的战略合作,2017年制定了《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吉林市充分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源、智能源、创新源和文化源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企业在校城融合、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布局建设以企业为导向的融合发展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标准的成果评价机制,增强企业对人才、科技、资本、文化资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使校城融合发展的合力作用于企业,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支撑。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大对协同创新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研究院校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化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既关注学校层面与地方的融合,也鼓励和支持学院、专业与地方融合。2017年,为贯彻落实《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精神,学校坚持以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施驻吉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主动融入驻吉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实施城市系列行动计划,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校城融合发展环境和平台,实现学校与地方深度融合、政校企全面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加快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意见,强调要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国家和省高度重视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机制,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院校科学研判学校发展定位,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主动适应当前我国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需要,深刻认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是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一是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是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当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越强,竞争优势就越大。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素质。高等院校急需一批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二是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本行业、企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承者,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适应新的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三是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现状发展的必然需要。当前高校教师实践工程经验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待加强,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校城融合对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吉林市高度重视“高校融合发展”,构建了“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互动格局。一是明确校城融合方向,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二是优化校城融合路径,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把握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三是突出“重点”,做好成果转化,搭建起高校科技创新与本地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提升成果本地转化的服务能力。研究院校结合吉林市第一支柱石化产业发挥办学优势,更好地发挥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校城融合为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和深入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环境。校城融合为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高校教师在校城融合工作过程中可以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行业、产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很好地解决了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问题。校城融合为教师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供良好平台。同时校城融合为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2]孙爱东.改进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3]张俊平.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4]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关键词】校城融合;高校教师;实践能力
高校与城市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未来。校城融合,学校为城市提供了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城市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研究院校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工科院校,在校城融合工作中不断取得新进展,依托地方经济与产业,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学生实践教学新路径,开拓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新方法。
一、校城融合对城市和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责任。当前,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倡导探索校城融合新路径,促进新发展。吉林省吉林市全面深化与驻吉高校的战略合作,2017年制定了《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吉林市充分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源、智能源、创新源和文化源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企业在校城融合、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布局建设以企业为导向的融合发展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标准的成果评价机制,增强企业对人才、科技、资本、文化资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使校城融合发展的合力作用于企业,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支撑。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大对协同创新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
研究院校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化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既关注学校层面与地方的融合,也鼓励和支持学院、专业与地方融合。2017年,为贯彻落实《吉林市推动驻吉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精神,学校坚持以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施驻吉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战略为契机,主动融入驻吉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实施城市系列行动计划,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校城融合发展环境和平台,实现学校与地方深度融合、政校企全面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加快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意见,强调要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国家和省高度重视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机制,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的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院校科学研判学校发展定位,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主动适应当前我国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需要,深刻认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是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一是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是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当前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越强,竞争优势就越大。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素质。高等院校急需一批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二是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本行业、企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不断涌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承者,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适应新的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三是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现状发展的必然需要。当前高校教师实践工程经验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工科院校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待加强,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校城融合对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吉林市高度重视“高校融合发展”,构建了“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互动格局。一是明确校城融合方向,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二是优化校城融合路径,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把握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三是突出“重点”,做好成果转化,搭建起高校科技创新与本地市场需求融合的桥梁,提升成果本地转化的服务能力。研究院校结合吉林市第一支柱石化产业发挥办学优势,更好地发挥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为高校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校城融合为教师参与企业工作和深入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环境。校城融合为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高校教师在校城融合工作过程中可以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深入行业、产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很好地解决了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问题。校城融合为教师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供良好平台。同时校城融合为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山红红.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2]孙爱东.改进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
[3]张俊平.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4]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