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它讲求逻辑体系的形成和思维的开发。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高中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高中时期数学难度上升,另一方面教师进度过快,吸收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而随着节奏的加快,落下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成绩很难再上升。基于此现状,本文将通过引进分组分层教学防方法,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性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组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159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如今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单纯接受的被动位置。面对班级几十名不同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同一个教学方案、相同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差距不断加大,学生因此产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进而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久而久之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學科特殊性,高中数学教师亟需探索研究如何通过分组分层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迫于教学目标和学年任务的压力,在应试教学和发展教学的权衡中侧重应试教学,一味追求教学实绩,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面对班级水平不同的学生,把更多的关心投注在成绩较好的学生。(2)尽管教师有意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成绩,但因缺乏案例模型和理论指导且资源不均而能力不足。分组分层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注重全部学生同步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教师因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并不明确如何进行分组分层指导,无法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3)学生在教与学这种双向过程中,过于依赖于教师“教”,而不能主动“学”。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转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了依附关系,如果教师一时顾虑不当,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不及预期,对数学学习愈加厌烦。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组分层教学初探
(一)解除师生依附关系,找准学生主体定位
运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首先就是要解除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依附关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形成学习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只有直面自己的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而教师要从教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以追求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高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简单的运算应用,面对更为复杂的函数和公式,教师应当根据知识能力不同的学生层次进行课前思考和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自我推算,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推理过程,推理困难部分请教老师。相对只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灌输公式运算过程来说,课前预习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思维范式,也暴露出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在此章节的学习中普遍会遇到的困难,进而教师可以根据课前预习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理,在课后复习中,通过布置不同的课后思考,学生自我思考,将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两相比较,取长补短,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归纳总结中查漏补缺,暴露不同学习问题。
(二)制定系统培养方案,理论实践双管齐下
为更好的运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的宗旨: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分组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通过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从课前课后课中三部分一同发力。自主学习中的“自主”除了主体的独立性之外,更强调学习中自我意识的养成。换言之,自主学习不是学生闷头学习,不求助同学老师,而是,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跳脱“教一学一”的教学模式,自我思考、自我开发,把数学学“活”;另一方面,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进而利用外部的帮助,开拓自我连贯性的学习思路。理解了分组分层的理论内涵后,教师应从实践多方面入手,探求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模式。
1.引入显性分层理论,尊重个体差异性
“显性分层”是指,在高中学习的初始,按照学生的中考成绩进行分班。这种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举措。将学生按照能力不足进行分班教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同一班级学生能力相近,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案的设计和课后的解惑辅导都较为轻松;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大体能够接受吸收教师教授内容,不会出现因参差不齐的水平导致进度不匹配的情况,学生课堂参与性高,课堂效率自然提升。
2.引入隐形分层理论,优生差生一把抓
在分班教学的前提下,对待班级学习能力仍有差距的学生,如何做到均衡教学,实现不同学生同步发展,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数学有其独特学科特点,不同主体之间数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将能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学生集合起来分为同一小组,一个小组可以搭配一至两个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人带人、组带人”的方式,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同小组之间提前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内容的选择要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层面上稍加提高,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想法和思维是在讨论中向前发展、开发的,只有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案,才能激发双方思考的主动性和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3.注重评价总结,拒绝统一标准
评价阶段是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在评价中也要贯彻分组分层的理论。学生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发展的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除了知识水平之外,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学评价结束后,要根据学生阶段性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以评价促进改善分组分层实践。
结束语
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更是需要学生和教师两主体同步发力。在理论上,摒弃一刀切的旧有教学理论,创新原有分层观念,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思维对待数学学科;在实践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多方面完善培养模式。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才能紧跟教育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宝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9(20):34.
[2]邹巍巍.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组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159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如今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单纯接受的被动位置。面对班级几十名不同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同一个教学方案、相同的教学方式、同样的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差距不断加大,学生因此产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进而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久而久之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學科特殊性,高中数学教师亟需探索研究如何通过分组分层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迫于教学目标和学年任务的压力,在应试教学和发展教学的权衡中侧重应试教学,一味追求教学实绩,无法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面对班级水平不同的学生,把更多的关心投注在成绩较好的学生。(2)尽管教师有意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成绩,但因缺乏案例模型和理论指导且资源不均而能力不足。分组分层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注重全部学生同步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教师因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并不明确如何进行分组分层指导,无法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3)学生在教与学这种双向过程中,过于依赖于教师“教”,而不能主动“学”。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思维模式还未完全转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了依附关系,如果教师一时顾虑不当,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不及预期,对数学学习愈加厌烦。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组分层教学初探
(一)解除师生依附关系,找准学生主体定位
运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首先就是要解除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依附关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形成学习的独立性,尽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只有直面自己的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而教师要从教授者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以追求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高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简单的运算应用,面对更为复杂的函数和公式,教师应当根据知识能力不同的学生层次进行课前思考和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自我推算,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推理过程,推理困难部分请教老师。相对只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灌输公式运算过程来说,课前预习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思维范式,也暴露出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在此章节的学习中普遍会遇到的困难,进而教师可以根据课前预习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同理,在课后复习中,通过布置不同的课后思考,学生自我思考,将自己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两相比较,取长补短,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归纳总结中查漏补缺,暴露不同学习问题。
(二)制定系统培养方案,理论实践双管齐下
为更好的运用分组分层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的宗旨: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分组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通过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从课前课后课中三部分一同发力。自主学习中的“自主”除了主体的独立性之外,更强调学习中自我意识的养成。换言之,自主学习不是学生闷头学习,不求助同学老师,而是,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跳脱“教一学一”的教学模式,自我思考、自我开发,把数学学“活”;另一方面,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进而利用外部的帮助,开拓自我连贯性的学习思路。理解了分组分层的理论内涵后,教师应从实践多方面入手,探求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模式。
1.引入显性分层理论,尊重个体差异性
“显性分层”是指,在高中学习的初始,按照学生的中考成绩进行分班。这种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举措。将学生按照能力不足进行分班教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同一班级学生能力相近,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案的设计和课后的解惑辅导都较为轻松;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大体能够接受吸收教师教授内容,不会出现因参差不齐的水平导致进度不匹配的情况,学生课堂参与性高,课堂效率自然提升。
2.引入隐形分层理论,优生差生一把抓
在分班教学的前提下,对待班级学习能力仍有差距的学生,如何做到均衡教学,实现不同学生同步发展,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数学有其独特学科特点,不同主体之间数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将能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学生集合起来分为同一小组,一个小组可以搭配一至两个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人带人、组带人”的方式,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同小组之间提前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内容的选择要在学生能够吸收的层面上稍加提高,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想法和思维是在讨论中向前发展、开发的,只有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案,才能激发双方思考的主动性和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3.注重评价总结,拒绝统一标准
评价阶段是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在评价中也要贯彻分组分层的理论。学生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发展的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当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除了知识水平之外,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教学评价结束后,要根据学生阶段性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以评价促进改善分组分层实践。
结束语
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更是需要学生和教师两主体同步发力。在理论上,摒弃一刀切的旧有教学理论,创新原有分层观念,以更为开放包容的思维对待数学学科;在实践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多方面完善培养模式。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才能紧跟教育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宝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9(20):34.
[2]邹巍巍.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