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的教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
一、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认真研究和理解《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要素的内在价值出发,选择具有丰富内容的部分作为教材,使目标统领内容,内容反过来折射目标,使目标与内容能够更好地整合起来,以利于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支配调节作用,它包括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个人兴趣、注意程度、求知欲望,以及动机信念、毅力等,学生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性。因此,我在教学备课中就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关心什么、反对什么、哪些是他们的锻炼所需、哪些是他们模糊认识。根据情况来选择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心理。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思维能力,手、眼、脑配合能力,主观能动性,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领会、掌握的时间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练习障碍跑时,有的同学能跨高栏,有的同学能跨低栏,还有的低栏也过不去,这时为了让跨不过去的同学也能练习。我把栏放倒,让这些同学练习。这样把同等程度的学生分在一组,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活动兴趣,使身心都得到锻炼。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积极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心理健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少年其实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称“心理断乳期”。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唯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六、运用激励机制的方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产生去实现某种需要的欲望,使人产生内驱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培养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当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妙不再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激励在调动人的潜力去实现目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这一激励思想的启发下,我就充分利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让他们去发现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具有参加体育学习的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促进他们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对体育感兴趣了,就积极参与,全力投入,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体育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第八中学)
一、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认真研究和理解《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要素的内在价值出发,选择具有丰富内容的部分作为教材,使目标统领内容,内容反过来折射目标,使目标与内容能够更好地整合起来,以利于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态,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支配调节作用,它包括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个人兴趣、注意程度、求知欲望,以及动机信念、毅力等,学生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性。因此,我在教学备课中就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关心什么、反对什么、哪些是他们的锻炼所需、哪些是他们模糊认识。根据情况来选择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心理。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思维能力,手、眼、脑配合能力,主观能动性,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领会、掌握的时间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练习障碍跑时,有的同学能跨高栏,有的同学能跨低栏,还有的低栏也过不去,这时为了让跨不过去的同学也能练习。我把栏放倒,让这些同学练习。这样把同等程度的学生分在一组,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活动兴趣,使身心都得到锻炼。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积极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心理健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少年其实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称“心理断乳期”。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唯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六、运用激励机制的方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产生去实现某种需要的欲望,使人产生内驱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培养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当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妙不再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激励在调动人的潜力去实现目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这一激励思想的启发下,我就充分利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让他们去发现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具有参加体育学习的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促进他们长期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对体育感兴趣了,就积极参与,全力投入,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体育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