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创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能使人从一种几乎“无”的状态中达到高境界的“有”。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中的“留白”,以虚空传递丰盈,在不著一墨中表达着不尽的风流。这又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如果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像这些艺术一样讲究“留白”,不是也能收到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吗?
想象付诸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践我发现语文教学与“留白”手法相结合,能够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有虚有实、有疏有密、盎然生趣的和谐的美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既然“留白”对于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呢?
一、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留白”。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世界的窗口,把某些重要内容有意留下来不讲,这样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暂时“留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中得不到需要求得的知识,那块空白就会促使学生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这种“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放手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本人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一文时,先把本文的背景介绍和内容疏导之后,教学在紧张之余却嘎然而止,学生面面相觑之后便问:“老师,《致橡树》要表达的是什么爱情观?”学生味口吊得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我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本诗表达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接着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将本诗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讨论更加激烈,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也更有自己的主见,因此教学收效也甚是明显。可见,课堂上暂时的“留白”,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
二、协调课堂结构,造成“留白”。优秀的教师除了要使课堂内容生动独到以外,还要会协调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要让春风吹绿一池泉水,涟漪不断;要让课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急时像瀑布,奔流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缓时似清泉,绵绵不绝,涓涓流淌,流入学生“干涸”的心田,而不能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因此,有时人为地拦住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然后又放开,会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有刺激性。相反如果一味地“急”或者是一味地“缓”,而没有“断流”,就会使课堂索然无味,就不能激起学生想要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那种冲动。综观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模式,无论是魏书生的“六环书”,还是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自读和练习”,在结构上,相对于教师的讲来说,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留给学生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可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它正像河水流淌中的“断流”一样,成为学生期待的视野的强烈呼唤,从而造成虚实相映、错落有致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提问激疑,造成“留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启发时,留有空白,给学生一个“蓄势”,目的是唤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兴趣达到高潮。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围绕“变”这个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有哪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人对狗哪些称呼体现了主人公的一次次变化?学生对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为浓厚,学生展开讨论,但未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回答,我让学生回归课本留白,很自然地就得出了结果。
四、借助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语言技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响个不停,应讲究速度,讲究变化,应当缓急更迭,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其中“停顿”是教学语言的技巧之一,它能造成语言暂时的“留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留白”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停顿,而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在内容,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有利于下一步“教”和“学”的进行。另外,“停顿”造成的教学语言的空白,对组织课堂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采用“停顿”的技巧,突然停止讲课并凝视着他或她,有时还可以轻轻摇头示意等,这种金口不开、以静制动的办法比起大声点名批评更具有威慑力,而且当事人不会陷入窘境,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不会受影响。因此利用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采用课堂教学艺术之一的“留白”,来激活课堂,组织课堂,给学生留有合作、探究的空间,以便取得语文教学的胜利。
当然,语文教学“留白”美的产生并非易事,教师课前要苦心“经营”,巧手设计,关键在于“留白”的那个“不完善”刺激物的设计质量。只有设计恰当合理,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填补“留白”的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更加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
想象付诸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践我发现语文教学与“留白”手法相结合,能够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有虚有实、有疏有密、盎然生趣的和谐的美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既然“留白”对于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呢?
一、保留教学内容,造成“留白”。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世界的窗口,把某些重要内容有意留下来不讲,这样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暂时“留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中得不到需要求得的知识,那块空白就会促使学生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去寻找。这种“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放手给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本人在教授舒婷的《致橡树》一文时,先把本文的背景介绍和内容疏导之后,教学在紧张之余却嘎然而止,学生面面相觑之后便问:“老师,《致橡树》要表达的是什么爱情观?”学生味口吊得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我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本诗表达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接着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将本诗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讨论更加激烈,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也更有自己的主见,因此教学收效也甚是明显。可见,课堂上暂时的“留白”,能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
二、协调课堂结构,造成“留白”。优秀的教师除了要使课堂内容生动独到以外,还要会协调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要让春风吹绿一池泉水,涟漪不断;要让课堂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急时像瀑布,奔流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缓时似清泉,绵绵不绝,涓涓流淌,流入学生“干涸”的心田,而不能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因此,有时人为地拦住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然后又放开,会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有刺激性。相反如果一味地“急”或者是一味地“缓”,而没有“断流”,就会使课堂索然无味,就不能激起学生想要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那种冲动。综观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模式,无论是魏书生的“六环书”,还是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自读和练习”,在结构上,相对于教师的讲来说,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留给学生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可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它正像河水流淌中的“断流”一样,成为学生期待的视野的强烈呼唤,从而造成虚实相映、错落有致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提问激疑,造成“留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启发时,留有空白,给学生一个“蓄势”,目的是唤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兴趣达到高潮。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围绕“变”这个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有哪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人对狗哪些称呼体现了主人公的一次次变化?学生对这几个问题,探究的兴趣极为浓厚,学生展开讨论,但未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回答,我让学生回归课本留白,很自然地就得出了结果。
四、借助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语言技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响个不停,应讲究速度,讲究变化,应当缓急更迭,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其中“停顿”是教学语言的技巧之一,它能造成语言暂时的“留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留白”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停顿,而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在内容,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有利于下一步“教”和“学”的进行。另外,“停顿”造成的教学语言的空白,对组织课堂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采用“停顿”的技巧,突然停止讲课并凝视着他或她,有时还可以轻轻摇头示意等,这种金口不开、以静制动的办法比起大声点名批评更具有威慑力,而且当事人不会陷入窘境,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不会受影响。因此利用语言技巧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采用课堂教学艺术之一的“留白”,来激活课堂,组织课堂,给学生留有合作、探究的空间,以便取得语文教学的胜利。
当然,语文教学“留白”美的产生并非易事,教师课前要苦心“经营”,巧手设计,关键在于“留白”的那个“不完善”刺激物的设计质量。只有设计恰当合理,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填补“留白”的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更加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