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吴敬梓的刻画十分高明,他用不露声色的笔触将一群特色鲜明的士人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而作者的雅俗观也就借助褒贬对立的正反儒林人物形象而体现出来。本文围绕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和杜少卿这几个人物,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审视他们在面对功名富贵、个人欲望等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气质风度,并以此来揣测吴敬梓的雅俗观。
关键词:《儒林外史》;士人形象;雅俗观
《儒林外史》作為清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作,作者吴敬梓借助对一群形象各异的儒林人物地刻画,表现出自己的雅俗观念。通过对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和杜少卿人物性格的分析,提炼出作者对于雅俗观的态度。功名富贵、朋友结交、生活态度、个人欲望都能体现出作者对于雅俗观的独特看法。
一、沽名钓誉为俗,不慕名利为雅
对官宦功名的态度,向来是区别俗人雅士最直白的方式。官宦功名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是如果过度追求,也会让人失了初心,变得庸俗起来。《论语·里仁篇第四》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林外史》中,不同人在面对官宦功名做出的不同选择,恰是雅俗对立的体现。
《儒林外史》开篇便说: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至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官宦功名不仅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人生母题,更是书中大部分儒林人物用尽一生精力追求的“理想”。在这本书中,官宦功名作为腐蚀儒林的药剂,是利己主义的代名词,也是作者用尽笔墨去抨击的所在。
哪怕富贵如娄三、娄四之流,也逃不脱醉心功名利禄的镣铐。他们出身名门,却胸无点墨,仍旧天天妄想着做富贵大官。明明极重声名外物,渴望世人赞誉,试图借此搭上富贵成名的便车,却不下苦功读书,还要装出一副不在意功名的丑态。
反观杜少卿出身天长杜氏,却发乎本心地厌恶官场,朝廷召他入朝,他装病不去,将做官看做是异常难缠的坏事。他笑话做官的人都是呆子,觉得做官倒不如陪着夫人同去看花吃酒,追求自在洒脱的生活。
“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流可爱。官宦仕途也好,功利富贵也罢,于他而言都是枷锁。不将功名利禄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方向,不让名气富贵打乱自己的潇洒步调。如此之人,方为雅士。如此处世,可称大雅。
同是名门出身的杜慎卿就显得俗气了许多。他时时不忘传播自己的才子雅名,不时把自己二十七州县诗赋首卷的成就挂在嘴边,借此博取他人的夸耀。他为做梨园会将全城的一百几十班做旦脚的戏班召集起来,出钱出力评梨园榜,足足闹了一天一夜。
“自此,传遍了水西门,闹动了淮清桥,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
此举与其说是求热闹,更不如说是希望趁着人多将自己的声明宣扬下去,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趋附风流为俗,不拘世风为雅
《陋室铭》中曾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雅客自有鸿儒名士谈笑往来。其间没有利益纠葛,只是自然产生的文士相惜。而胸无点墨的俗人也便学会了这种方式来包装自己,借此掩盖自身的浅显无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尽笔墨刻画出了娄三、娄四二人费尽心思结交的几位“名士”的丑态。
娄三、娄四准备召开游湖会,权勿用心里早已惦念着换身衣服去做游湖会的上客。只可惜这买衣服的钱被杨执中的蠢儿子拿去赌了。
“把个权勿用气的眼睁睁,敢怒而不敢言,真是说不出来的苦。自此,权勿用与杨执中彼此不合:权勿用说杨执中是个呆子,杨执中说权勿用是个疯子”。
毫无一点真名士的斯文和胸襟,两个人竟如疯狗一般彼此撕咬对方的名声。再说他们认为的所谓豪侠张铁臂,则更是一个满口胡言的无赖。他将猪头作为人头骗取娄三、娄四的五百两银子,编造了满口谎言,害的两公子白白地操心受累。两公子本来是想邀请好友跟他们炫耀两个人的胸襟豪气,作为朋友的仗义慷慨,却没想到自己成为了被人骗取钱财的傻瓜呆子。
别说雅客名士,便是市井的百姓也少有此作态。识人不清,却又急于把自己和“真名士”扯上关系,不过是妄想着附庸风雅,借力扬名罢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倘若两位公子当真是一身冲淡之气的文人雅客,又怎能辨别不出那些装腔作势之辈的可笑嘴脸?只是可怜这一番豪华,落得了个这样扫兴的下场。
毕竟这腐朽龌龊的儒林世界中假名士也是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吴敬梓个人的化身——杜少卿的身边也不止雅士,更多的还是小人。
但杜少卿并非不能分辨,也不是一个不听旁人劝告的呆子。他只是浑然不在意罢了。旁人如何与我何干?我为自己,跟从本心便是最好。他明晰小人君子之分,他用旁人眼中的迂腐方法来为人行事,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整个儒林的腐朽不堪,活出了从于本心的淡雅风度。
三、矫揉造作为俗,潇洒自然为雅
刻意的做作也许能换来众人一时的推崇,但是却改变不了本质上的庸俗。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靠装永远装不出真正的名士风流,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潇洒自然。
书中第十回,娄氏两位公子在家中摆酒宴请鲁编修的场面写的风流倜傥。焚香描写便很有讲究,满座异香袭人,让人飘飘有凌云之思,如此做派。而两公子腹中的墨水却和文人雅士的标准大相径庭,他们自称自己的才学没有被统治者注意到,郁闷了一肚子的牢骚不平。但是在两人遇到船上孩子递给他们的杨执中的诗作时,仍未能辨别出来那是抄袭所作,反而叹息他的襟怀冲淡,渴望与其结交。
名动江南的杜慎卿也常爱做附庸风雅之事。书中写道他不喜吃俗菜,与季恬逸三人吃饭时,那板鸭竟生生把他吃吐了,搞得三人不好意思,没有颜面。杜慎卿此举是为了雅而矫揉造作,便显得俗不可耐了。这副再清淡不过的贵公子作态,总让人诧异是否是刻意为之了。 杜少卿相信他人,用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无论是名士还是下人,他永远都是一副面孔。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哪怕没有辨别小人和贤士,因而也招致了很多小人,也遭受了很多人的误解和非议。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不知恩图报的小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一派天真之气,不会因为世俗而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帮助他人是他自然而然的做法,不是为了营造雅士的做派,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称赞他什么。
四、醉心物质享受为俗,看淡钱财欲望为雅
文人雅士之雅当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有雅的条件。但是雅士不是醉心物质享受之辈,他们看淡钱财欲望,恬淡自然,既有热爱生活的底气,也有能接受从富到贫的底气。
鲍廷玺跟着杜慎卿忙前忙后,只是想借杜慎卿的钱去组戏班子謀得一份营生,但杜慎卿却丝毫没有同情他的意思,反倒将他推给了他的兄弟。他冠冕堂皇地说自己的银子尚有用处,实则是对他做官有用处罢了。
娄三、娄四公子家世富贵,对待钱财不吝啬,吃喝用度都是好的。他们所谓的雅致生活,都是用钱财铺起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富足,而帮人的银两不算大钱,他们才仗义相助。
而杜少卿,却是一个视钱财名利如粪土之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傲之气,将自身的门第看的极为贵重,但即是出身尊贵,有点自傲矜贵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钱财功名这方面,却是看的极轻了。他待人真诚,是旁人眼中的呆子,却是个最雅正、最可靠不过的人物。
结语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塑造了两类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娄三、娄四公子和杜慎卿是俗人的代表。他们总是一副俗不可耐的嘴脸却妄图把自己打造成文人雅士的模样。重欲、重名、重财、重势,是一生的四张标签。而杜少卿作为作者心目中文人雅士的代名词。具有真才实学,潇洒自然,颇有一身风流气度。他待人慷慨,知世故而不世俗,看淡物质欲望。作者借助这两类形象表现了自己在官宦功名、物质欲望等方面的雅俗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国风:《雅俗之辨与〈儒林外史〉的隐性评价体系》,河北学刊,2016年。
[3]薛元:《论〈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南方论刊,2019年。
作者简介:
王亚静(199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
关键词:《儒林外史》;士人形象;雅俗观
《儒林外史》作為清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作,作者吴敬梓借助对一群形象各异的儒林人物地刻画,表现出自己的雅俗观念。通过对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和杜少卿人物性格的分析,提炼出作者对于雅俗观的态度。功名富贵、朋友结交、生活态度、个人欲望都能体现出作者对于雅俗观的独特看法。
一、沽名钓誉为俗,不慕名利为雅
对官宦功名的态度,向来是区别俗人雅士最直白的方式。官宦功名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是如果过度追求,也会让人失了初心,变得庸俗起来。《论语·里仁篇第四》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儒林外史》中,不同人在面对官宦功名做出的不同选择,恰是雅俗对立的体现。
《儒林外史》开篇便说: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至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官宦功名不仅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人生母题,更是书中大部分儒林人物用尽一生精力追求的“理想”。在这本书中,官宦功名作为腐蚀儒林的药剂,是利己主义的代名词,也是作者用尽笔墨去抨击的所在。
哪怕富贵如娄三、娄四之流,也逃不脱醉心功名利禄的镣铐。他们出身名门,却胸无点墨,仍旧天天妄想着做富贵大官。明明极重声名外物,渴望世人赞誉,试图借此搭上富贵成名的便车,却不下苦功读书,还要装出一副不在意功名的丑态。
反观杜少卿出身天长杜氏,却发乎本心地厌恶官场,朝廷召他入朝,他装病不去,将做官看做是异常难缠的坏事。他笑话做官的人都是呆子,觉得做官倒不如陪着夫人同去看花吃酒,追求自在洒脱的生活。
“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名士自有名士的风流可爱。官宦仕途也好,功利富贵也罢,于他而言都是枷锁。不将功名利禄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方向,不让名气富贵打乱自己的潇洒步调。如此之人,方为雅士。如此处世,可称大雅。
同是名门出身的杜慎卿就显得俗气了许多。他时时不忘传播自己的才子雅名,不时把自己二十七州县诗赋首卷的成就挂在嘴边,借此博取他人的夸耀。他为做梨园会将全城的一百几十班做旦脚的戏班召集起来,出钱出力评梨园榜,足足闹了一天一夜。
“自此,传遍了水西门,闹动了淮清桥,这位杜十七老爷名震江南。”
此举与其说是求热闹,更不如说是希望趁着人多将自己的声明宣扬下去,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趋附风流为俗,不拘世风为雅
《陋室铭》中曾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雅客自有鸿儒名士谈笑往来。其间没有利益纠葛,只是自然产生的文士相惜。而胸无点墨的俗人也便学会了这种方式来包装自己,借此掩盖自身的浅显无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尽笔墨刻画出了娄三、娄四二人费尽心思结交的几位“名士”的丑态。
娄三、娄四准备召开游湖会,权勿用心里早已惦念着换身衣服去做游湖会的上客。只可惜这买衣服的钱被杨执中的蠢儿子拿去赌了。
“把个权勿用气的眼睁睁,敢怒而不敢言,真是说不出来的苦。自此,权勿用与杨执中彼此不合:权勿用说杨执中是个呆子,杨执中说权勿用是个疯子”。
毫无一点真名士的斯文和胸襟,两个人竟如疯狗一般彼此撕咬对方的名声。再说他们认为的所谓豪侠张铁臂,则更是一个满口胡言的无赖。他将猪头作为人头骗取娄三、娄四的五百两银子,编造了满口谎言,害的两公子白白地操心受累。两公子本来是想邀请好友跟他们炫耀两个人的胸襟豪气,作为朋友的仗义慷慨,却没想到自己成为了被人骗取钱财的傻瓜呆子。
别说雅客名士,便是市井的百姓也少有此作态。识人不清,却又急于把自己和“真名士”扯上关系,不过是妄想着附庸风雅,借力扬名罢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倘若两位公子当真是一身冲淡之气的文人雅客,又怎能辨别不出那些装腔作势之辈的可笑嘴脸?只是可怜这一番豪华,落得了个这样扫兴的下场。
毕竟这腐朽龌龊的儒林世界中假名士也是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吴敬梓个人的化身——杜少卿的身边也不止雅士,更多的还是小人。
但杜少卿并非不能分辨,也不是一个不听旁人劝告的呆子。他只是浑然不在意罢了。旁人如何与我何干?我为自己,跟从本心便是最好。他明晰小人君子之分,他用旁人眼中的迂腐方法来为人行事,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整个儒林的腐朽不堪,活出了从于本心的淡雅风度。
三、矫揉造作为俗,潇洒自然为雅
刻意的做作也许能换来众人一时的推崇,但是却改变不了本质上的庸俗。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靠装永远装不出真正的名士风流,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潇洒自然。
书中第十回,娄氏两位公子在家中摆酒宴请鲁编修的场面写的风流倜傥。焚香描写便很有讲究,满座异香袭人,让人飘飘有凌云之思,如此做派。而两公子腹中的墨水却和文人雅士的标准大相径庭,他们自称自己的才学没有被统治者注意到,郁闷了一肚子的牢骚不平。但是在两人遇到船上孩子递给他们的杨执中的诗作时,仍未能辨别出来那是抄袭所作,反而叹息他的襟怀冲淡,渴望与其结交。
名动江南的杜慎卿也常爱做附庸风雅之事。书中写道他不喜吃俗菜,与季恬逸三人吃饭时,那板鸭竟生生把他吃吐了,搞得三人不好意思,没有颜面。杜慎卿此举是为了雅而矫揉造作,便显得俗不可耐了。这副再清淡不过的贵公子作态,总让人诧异是否是刻意为之了。 杜少卿相信他人,用一颗诚挚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无论是名士还是下人,他永远都是一副面孔。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哪怕没有辨别小人和贤士,因而也招致了很多小人,也遭受了很多人的误解和非议。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不知恩图报的小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一派天真之气,不会因为世俗而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帮助他人是他自然而然的做法,不是为了营造雅士的做派,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称赞他什么。
四、醉心物质享受为俗,看淡钱财欲望为雅
文人雅士之雅当是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有雅的条件。但是雅士不是醉心物质享受之辈,他们看淡钱财欲望,恬淡自然,既有热爱生活的底气,也有能接受从富到贫的底气。
鲍廷玺跟着杜慎卿忙前忙后,只是想借杜慎卿的钱去组戏班子謀得一份营生,但杜慎卿却丝毫没有同情他的意思,反倒将他推给了他的兄弟。他冠冕堂皇地说自己的银子尚有用处,实则是对他做官有用处罢了。
娄三、娄四公子家世富贵,对待钱财不吝啬,吃喝用度都是好的。他们所谓的雅致生活,都是用钱财铺起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富足,而帮人的银两不算大钱,他们才仗义相助。
而杜少卿,却是一个视钱财名利如粪土之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傲之气,将自身的门第看的极为贵重,但即是出身尊贵,有点自傲矜贵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钱财功名这方面,却是看的极轻了。他待人真诚,是旁人眼中的呆子,却是个最雅正、最可靠不过的人物。
结语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塑造了两类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娄三、娄四公子和杜慎卿是俗人的代表。他们总是一副俗不可耐的嘴脸却妄图把自己打造成文人雅士的模样。重欲、重名、重财、重势,是一生的四张标签。而杜少卿作为作者心目中文人雅士的代名词。具有真才实学,潇洒自然,颇有一身风流气度。他待人慷慨,知世故而不世俗,看淡物质欲望。作者借助这两类形象表现了自己在官宦功名、物质欲望等方面的雅俗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国风:《雅俗之辨与〈儒林外史〉的隐性评价体系》,河北学刊,2016年。
[3]薛元:《论〈儒林外史〉中的真假名士》,南方论刊,2019年。
作者简介:
王亚静(199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