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而言,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之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对认知教育予以重视,而忽视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因教育形势变化其显露出一系列问题和弊端,所以应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促进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内心情感得到撞击,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运用策略的思路。
关键词:情感教育;运用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人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情感教育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突出,体现当代教育从只着重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向知识品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指出了情感对认知的作用,正所谓:“爱之愈深,知之愈切。”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认知与情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的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劝导和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不看重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只为分数而学,教师也只看重分数而教,有的学生甚至不学该课程。
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死板的教条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边缘化。
1、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情感因素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就是需要教师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根本就没有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知识和内容了解不够透彻,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教育知识都不甚了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以及法律常识学习。教师的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厌学情绪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对一些学生开展国调查,或者是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值得学习”的,是“没意思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禁让笔者为之一惊。从根本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让学生懂得尊重社会的公序良俗,懂得遵守法律并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但是,就是因为教师一味地说教,一味地灌输,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门不值得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深思。由此可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势在必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的策略思考
1、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情感育人的前提的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情感教育素质具体表现为情感美,同时情感美折射的是心灵美。一个人只有心灵美才能具备情感美,进而转化为情感教育素质。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趣、意志等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如定向、调解、启动等等。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素质,互相在心灵和精神上触碰交融,使师生间的思想上能真正一致,才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有极高的教学责任感,用真实的情感传播书本知识,人文情怀,正确三观。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不放弃不抛弃精神,达到以人育人的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热忱。热忱是一种坚定而深厚的情感,有利于指导学生更明确的做事、做人,树立正确健康、乐观奋强的品格。
2、建立积极情境教学氛围实现情感互通
教师要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根据教育内容制定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融入教学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大一部分落实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以,教师要把情感的渗透充分体现在备课中。其中融入情感的导课,能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愉悦,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课程中用相关教学材料设定某种情节,让学生们合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在一种放松开心的状态下学习,更加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师生在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的互通。
3、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代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在获取知识时,受情感需求的支配,可能会出现厌学怕学以及迷茫等学习态度。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指导。《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在追求这一点,即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格。感人心者,先以情治。教师应该怀着对同学的美好情感,关爱他们,照顾他们,体贴他们,尊重他们,感化他们,理解他们,教育他们。而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教师情感做出相应的学生情感回应,内心温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这样互相回应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作为纽带,有利于构建思想情感的桥梁,更能将师生的心连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迅猛而无法宣泄的情感中,找到慰藉。进而在学习中,发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状态进行改正,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志平.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26.
[2]许有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8(13):82-83.
关键词:情感教育;运用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人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情感教育的要求非常高,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的突出,体现当代教育从只着重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向知识品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指出了情感对认知的作用,正所谓:“爱之愈深,知之愈切。”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认知与情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的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劝导和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不看重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只为分数而学,教师也只看重分数而教,有的学生甚至不学该课程。
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死板的教条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边缘化。
1、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情感因素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就是需要教师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根本就没有将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关注考试分数,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一知半解,对很多知识和内容了解不够透彻,从而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道德知识和法治教育知识都不甚了解,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以及法律常识学习。教师的这种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厌学情绪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对一些学生开展国调查,或者是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值得学习”的,是“没意思的”。这样的调查结果不禁让笔者为之一惊。从根本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让学生懂得尊重社会的公序良俗,懂得遵守法律并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度。但是,就是因为教师一味地说教,一味地灌输,使得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一门不值得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深思。由此可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势在必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的策略思考
1、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情感育人的前提的培养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情感教育素质具体表现为情感美,同时情感美折射的是心灵美。一个人只有心灵美才能具备情感美,进而转化为情感教育素质。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趣、意志等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很重要,如定向、调解、启动等等。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素质,互相在心灵和精神上触碰交融,使师生间的思想上能真正一致,才有利于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有极高的教学责任感,用真实的情感传播书本知识,人文情怀,正确三观。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不放弃不抛弃精神,达到以人育人的重要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热忱。热忱是一种坚定而深厚的情感,有利于指导学生更明确的做事、做人,树立正确健康、乐观奋强的品格。
2、建立积极情境教学氛围实现情感互通
教师要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变化,根据教育内容制定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的融入教学过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大一部分落实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以,教师要把情感的渗透充分体现在备课中。其中融入情感的导课,能使教学气氛更加和谐、愉悦,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课程中用相关教学材料设定某种情节,让学生们合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在一种放松开心的状态下学习,更加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就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的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使师生在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情感的互通。
3、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代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在获取知识时,受情感需求的支配,可能会出现厌学怕学以及迷茫等学习态度。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指导。《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在追求这一点,即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格。感人心者,先以情治。教师应该怀着对同学的美好情感,关爱他们,照顾他们,体贴他们,尊重他们,感化他们,理解他们,教育他们。而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教师情感做出相应的学生情感回应,内心温暖,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这样互相回应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作为纽带,有利于构建思想情感的桥梁,更能将师生的心连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迅猛而无法宣泄的情感中,找到慰藉。进而在学习中,发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不好的状态进行改正,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志平.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26.
[2]许有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8(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