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法学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教育承载着法治人才培养和新时代政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特殊的历史使命。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迫切需要更多的司法实务部门来共同参与时代给我们出的法学教育这一命题。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重构法学教育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不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政治教育缺位问题。深入研究法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符合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
一、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这一论断的提出为法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解决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即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怎样办好法学教育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习近平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的法律人才?如何培养法学专业人才?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在法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高校、法律实务部门纷纷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为加快法学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法学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法治思想、教育思想、法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依法治国、教育强国、人才兴国的纵深把握,是引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既是对法学教育新实践的理论指导,也是法学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对中国乃至世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回应了依法治国的路径选择和依靠力量。从法治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学科体系建设、引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等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提出了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对法治人才培养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具有现实价值。
二、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政治育人思想
一是思想引领,铸就灵魂。习近平在高校思政会议上阐明了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指导高校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政治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价值引领,打牢根基。习近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法学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政治育人,办好高等法学教育提供了方案。三是道路引领,把准方向。在培养法治人才的道路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研究,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法学教育蓝本。
(二)立德树人思想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法治道路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法学教育承载着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公平正义,人民情怀。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应具备人文关怀理念和素质。应当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正义、尊重他人权益等基本道德水准。三是修身砺能,齐家治国。要把习近平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修身砺能,齐家治国,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争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专门人才。四是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是最新的马克主义理论成果,要贯穿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司法实践等各环节,使科研工作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理论立场,把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教书育人。
(三)道路育人思想
一是坚持中国法治道路。习近平指出,法治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的道路不是人治的道路,也不是权治的道路。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法治建设要坚持和传承中国法治道路,这是推进依法治国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代一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传承的结果,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育人的路径。
(四)以美育人思想
一是从顶层设计高校以美育人工作。美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的教育。习近平指出:青年学生人人都是一块玉,时常要用真善美雕琢自己。根据《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形成“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二是用美育塑造大学生内心。作为高等院校要顺应时代脉搏,以审美为价值追求,在美育中增强文化自信。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理念,体现美育的民族性,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三用美育为大学生打好精神底色。美育包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深层次内容,体现技能、修养、精神气质。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急需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中审美和人文素养不能缺席。学生智力再好,体魄再强健,如果缺少用美育打好的精神底色,也很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五)以文化育人思想
一是思想内涵。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法学院校是人才汇聚和文化建设的高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自信,既是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思政工作的迫切要求。二是价值取向。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以文养心、养德、养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六)法治育人思想
一是法治育人的系统思维。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法治人才培养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二是法治育人的时空逻辑。习近平指出,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结合我们的历史文化、体制机制和国情,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三是法治育人的责任担当。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完善中国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七)实践育人思想
一是理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要求。三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适应大数据、智慧警务等科技信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一方面,探索课程项目、专业项目的校行合作,与实践部门、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法治人才的新模式,引进现代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实践视野。另一方面要创建教学资源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联合公、检、法、律所建立案卷电子查询,汇集真案进校园、进教学、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使用真案,逐渐创造互联网教室+法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司法实践动态氛围之中学习提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以法治国家建设为主要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新时代的新特点,提炼和总结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法学教育学说,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总之,习近平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凡,无论是政治育人思想、立德树人思想、以美育人思想、以文化人思想、法治育人思想,实践育人思想以及系统推进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法治实践要求,在直面并回答新时代重大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制定法学教育发展战略,是其鲜明特点。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威力,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指导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课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科研项目课题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4
[2]中办、国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办、国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6]袁贵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2.12
[7]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
[8]王利民:法学教育改革思考,法制日报,2014.11.21
[9]张恒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梳理与阐释 《 人民论坛 》(2014.10.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4
[11]习近平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5.4
[1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
作者简介:
史云,单位:宁夏警官职业学院,职称:教授。
关键词: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
一、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这一论断的提出为法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解决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即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怎样办好法学教育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习近平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的法律人才?如何培养法学专业人才?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在法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高校、法律实务部门纷纷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为加快法学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法学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法治思想、教育思想、法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依法治国、教育强国、人才兴国的纵深把握,是引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既是对法学教育新实践的理论指导,也是法学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对中国乃至世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回应了依法治国的路径选择和依靠力量。从法治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学科体系建设、引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等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提出了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对法治人才培养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具有现实价值。
二、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政治育人思想
一是思想引领,铸就灵魂。习近平在高校思政会议上阐明了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指导高校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政治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价值引领,打牢根基。习近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法学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政治育人,办好高等法学教育提供了方案。三是道路引领,把准方向。在培养法治人才的道路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研究,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法学教育蓝本。
(二)立德树人思想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法治道路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法学教育承载着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公平正义,人民情怀。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应具备人文关怀理念和素质。应当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正义、尊重他人权益等基本道德水准。三是修身砺能,齐家治国。要把习近平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修身砺能,齐家治国,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争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专门人才。四是教书育人,教学相长。习近平法学教育思想是最新的马克主义理论成果,要贯穿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司法实践等各环节,使科研工作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理论立场,把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教书育人。
(三)道路育人思想
一是坚持中国法治道路。习近平指出,法治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的道路不是人治的道路,也不是权治的道路。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法治建设要坚持和传承中国法治道路,这是推进依法治国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代一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传承的结果,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育人的路径。
(四)以美育人思想
一是从顶层设计高校以美育人工作。美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的教育。习近平指出:青年学生人人都是一块玉,时常要用真善美雕琢自己。根据《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形成“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二是用美育塑造大学生内心。作为高等院校要顺应时代脉搏,以审美为价值追求,在美育中增强文化自信。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理念,体现美育的民族性,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三用美育为大学生打好精神底色。美育包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深层次内容,体现技能、修养、精神气质。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急需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中审美和人文素养不能缺席。学生智力再好,体魄再强健,如果缺少用美育打好的精神底色,也很难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五)以文化育人思想
一是思想内涵。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法学院校是人才汇聚和文化建设的高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自信,既是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思政工作的迫切要求。二是价值取向。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以文养心、养德、养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六)法治育人思想
一是法治育人的系统思维。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法治人才培养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二是法治育人的时空逻辑。习近平指出,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结合我们的历史文化、体制机制和国情,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三是法治育人的责任担当。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完善中国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七)实践育人思想
一是理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要求。三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适应大数据、智慧警务等科技信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一方面,探索课程项目、专业项目的校行合作,与实践部门、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法治人才的新模式,引进现代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实践视野。另一方面要创建教学资源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联合公、检、法、律所建立案卷电子查询,汇集真案进校园、进教学、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使用真案,逐渐创造互联网教室+法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司法实践动态氛围之中学习提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以法治国家建设为主要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新时代的新特点,提炼和总结我国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法学教育学说,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总之,习近平新时代法学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凡,无论是政治育人思想、立德树人思想、以美育人思想、以文化人思想、法治育人思想,实践育人思想以及系统推进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是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法治实践要求,在直面并回答新时代重大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制定法学教育发展战略,是其鲜明特点。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威力,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指导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课题:宁夏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科研项目课题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4
[2]中办、国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办、国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6]袁贵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2.12
[7]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
[8]王利民:法学教育改革思考,法制日报,2014.11.21
[9]张恒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梳理与阐释 《 人民论坛 》(2014.10.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4
[11]习近平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5.4
[1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
作者简介:
史云,单位:宁夏警官职业学院,职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