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当笔者用心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各类教育随笔共计131篇。全书分为六辑,分别是成长感悟、杏坛时评、科研漫谈、名家印象、教育定律、网络情怀。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教育历程,以及作者视教育为幸福并享受其中的教育情怀。
  
  一、在成长中感悟
  
  在《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中,我重读最多的是第一辑《成长感悟》。这一辑的文章既有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谆谆教诲,如《成功六字诀》《儿童心理与早期教育》《人才成长的自我心理训练》等;又有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书海中徜徉时的点滴感想,如《成功者本色》《日记·阳光·教育》《今天最好》等;既有合适学生读的初中生活片断的回忆、高中生活片断的记录,还有适合家长读的《天下父母的一面镜子》《居里夫人的“育儿经”》。
  成长是教育的成果,成长也是教育的享受。从《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到《居里夫人的“育儿经”》是基于朱永新教授自我教育生涯的成长感悟和教育家对成长的思考,最值得称道的是,朱永新教授把自己的儿子朱墨作为自己教育研究实践的对象。在朱永新教授享受教育愉悦的同时,让人们得到教育智慧的启迪。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对成长的立体的思考。教育的选择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进入享受教育的美的境界。“关键期”是教育最有作为的时期,中国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投入研究“关键期”,于“关键期”下功夫,让接受教育的一代享受最好的教育。毫无疑问,非智力因素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如果我们从娃娃抓起,中国教育在21世纪一流的教育平台上就占有一席之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特别钟爱的,因为这是蕴藏人类教育成长历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享受教育尘封的储存。
  从朱永新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到他自我的情感流露,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家庭生活。在一般人眼里,市长的生活是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从他的随笔中,觉得他真正与众不同的是他有着平常人所缺少的毅力,他有着知难而上的信心。
  
  二、在杏坛上评述
  
  《杏坛时评》是《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第二辑。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产生着问题,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的宏如广宇,有的微如草芥。但无论大小,都不能逃离有着宽广胸襟和执著教育追求的朱永新教授的视野和他的心灵触角。
  如果说《教育,我的至爱》表达的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的爱和追求,那么,《呼唤“教育特区”》《教育:呼唤英雄》《漫议国家教育基准》《给经费与给政策》《择校之我见》《大学与市场》……则是朱永新教授用教育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站在人类发展未来的高地上为中国教育现实的选择指明了一个灿烂的方向。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基础,中国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保障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权利……《化腐朽为神奇》《“知”、“情”、“意”不可偏废》……《吃饭、吃药与吃书》则告诉我们,中国教育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提高自己的教育层次品位。
  作者以一个进言者的姿态,直面中国教育的“成就与失误”、“辉煌与问题”。他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为中国教育“把脉”,也为中国教育“献方”。他说得大胆而又直接,坦率而又真诚。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官员对谁来保障教师权利的思考,对拖欠教师工资这一痼疾的忧虑,对“给经费”和“给政策”的反思;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家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他大声地疾呼:“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他给语文老师以忠告:“让学生说起来。”在这里,有一个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那《化腐朽为神奇》将厕所改成教学乐园的趣闻也成为他“如何真正地珍惜每一个角落、每一棵(朵)花草、每一分空间”的思索。是的,宏观如国家教育基准问题,微观如牛津乞丐读书的小事,在他睿智的目光聚焦下,做成言简意丰的文章。
  
  三、在日记中长跑
  
  日记教育,被称为“道德长跑”,以前我几乎没思考过日记的教育功能,但是,读了《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日记教育竟有如此魅力。
  本辑中以日记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就有7篇,有为学生日记选作序的《放飞七彩理想》《与日记为伴》,文章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因为日记而改变命运的马燕《日记改变命运》,那坎坷的经历,那坚强的意志,那执著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感动;还有介绍居里夫人“育儿经”的育儿日记。读书的过程是快乐的,把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日记读给我的学生听,如今,学生也受影响,也写日记了。
  夜深人静,我想起朱永新先生的一篇文章《朱永新的五大观点六大行动》,文章中提到:“第二个行动:师生共写日记。在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规定: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写日记,一起写随笔。当然,在有些学校,恐怕每天做,可能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一个星期写两篇,写三篇也行,循序渐进。……每一天写的东西就是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可能并不是很圆润,很光亮,但是你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你单看可能不以为然,但是,你集中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它很精彩,在写的过程中,他就在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农民工数量达到2.2978亿人,这么大一个群体对于政府而言已经不再是作为社会的个体或者小群体问题进行考虑,而是将其上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进城务工者具有年轻化特点,因此也就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是将孩子留守家乡还是将其带到城市中接受教育,是每一对农民工父母都必须面临的抉择。  一、流动的理由与困境  学生离校可以由以下几方面进行归因:
期刊
教学目的:  1.向学生介绍《爱心树》,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观察画面,感受作品;  2.向学生介绍谢尔·希尔弗斯坦,激发学生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  3.教学生上网搜索信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教学流程:  一、名言导入  1.师生对话交流后,展示莎士比亚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
期刊
收录到课本里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文章中的亮点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然而仅仅把这些珍珠一一把玩,课堂势必会散乱。好的串线,既是一堂课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生长点。它应该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一斑”,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巧寻串线,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一定能取得以少胜多、高效低耗的课堂效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收录了牛汉的散文《我的第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对高中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怎样让中学生将书从无趣读到有趣,从任务读到习惯,从娱乐消遣读到涵养精神?给学生以指导,不仅仅是某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鉴赏,更应该是帮助他们树立观念
期刊
由于生活和语言积累的限制,孩子们普遍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孩子处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境地。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各种作文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即兴作文”深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一、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文章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即兴作文能很快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捕捉的既有启发作用又有趣味的情境,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參与,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  一次上语文课,我习惯性
期刊
作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却甚微,问题出在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少写作素材,还是心中有话却难以表达清楚?是教师的条条框框太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还是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放飞儿童的心灵,只有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生活就是巨大的写作金矿;只有让他们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有让他们明白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学生就不可能没有写作素材。  一、在生活中积累 
期刊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领悟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现在,我摘取《桥》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一、读薄句子,唤发感悟——于词语扩散中走向简约  1.紧扣题眼,认识自然之桥  镜头一:师:刚才有同学发现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是《桥》,可课文里真正写桥的句子却很少,你能找到吗?(生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1:这是
期刊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也正进入一个转轨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当前时代的小学教育中正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责任。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仍处在探索之中,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长期研究。  一、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我们的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思想在困惑中酝酿着危机,罹患心理疾病与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大增。目前小学生
期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新课程评价要求评语评价不仅要体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份综合、全面,并具有激励性的操行评语,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各自的容貌。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犹如喜剧小品,让人在喜悦中接受教育;犹如春风细雨,能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开花
期刊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如同一幕电视连续剧,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导入)固然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当然很关键,但让人浮想联翩、留有余韵的结尾也十分重要,只有精彩落幕,才能让一切尽在回忆中。那么,在政治课的结尾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归纳总结结尾法——提纲挈领  归纳总结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以准确精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