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但仍然要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
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开展,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历经千百年风雨,古丝绸之路传播文明、交流合作的历史光辉至今依然瑰丽夺目。
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4个极点。古丝绸之路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着力构建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旨在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丝路文化符号应当继承和弘扬
“一带一路”建设立足亚洲、欧洲、非洲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历史通道,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致力于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其中,人文精神烘托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晚唐诗人张籍对古丝绸之路辉煌的真实写照。古代丝绸之路内涵已经超越了“丝绸贸易”的物质层面和“陆海商路”的地理层面的局限,凸显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东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但仍然要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互利互信、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是建设好、发展好“一带一路”的持续动力。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建设“一带一路”,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既是各国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继承,重温古老梦想和重振人类历史文化辉煌的需要,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也只有开放胸怀,吐故纳新、兼容并蓄,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一带一路”计划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是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民相亲才有国相交,只有心相通才能民相亲。沟通从心开始,而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情感和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发展程度各异、历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话语、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而且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和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我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强调文化先行,通过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民众心里落地生根,构筑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用新历史文化观推进国家间互利合作
《资治通鉴·德宗记》记载“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李白诗云“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白居易诗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是说当时妇女流行学习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蹈。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亦为“宗教之路”。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土,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
古丝绸之路承载和彰显着东西方开放的文化品格和不朽的文明成果。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和平是丝路繁荣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无论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欧洲,还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均为文明之使、和平之旅。致使“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族相继”。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丝路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但中国没有借丝路对外侵略扩张,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怀柔政治与“和合”文化的理想,证明了中国一贯谋求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沒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鲜见腥风血雨,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盛唐时与唐朝通好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00 多个,南亚、中亚和西亚的来唐使团共343 次。对于各国使节带来的进贡物品,唐朝的回馈往往超过各国使节进贡物品的价值,这无疑是“与人相亲”、“以邻为朋”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推进现代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个国家不仅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而且需要具有相互关照的全局视野。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将其付诸实践,既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也需要科学阐释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持,更需要植根民间社会的文化和承载这些文化的人民去精耕细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欧亚大陆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演进的最大舞台,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人文遗产星罗棋布、浩如烟海,不同文明交相辉映、春色满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 华南
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开展,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历经千百年风雨,古丝绸之路传播文明、交流合作的历史光辉至今依然瑰丽夺目。
古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之路。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对话沟通,彼此接纳,共同发展,形成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壮丽景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4个极点。古丝绸之路为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昭告世人“文明冲突”并非必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着力构建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旨在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丝路文化符号应当继承和弘扬
“一带一路”建设立足亚洲、欧洲、非洲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的历史通道,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致力于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其中,人文精神烘托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彰显了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土壤,就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现代交集和共识,正在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支点之一。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晚唐诗人张籍对古丝绸之路辉煌的真实写照。古代丝绸之路内涵已经超越了“丝绸贸易”的物质层面和“陆海商路”的地理层面的局限,凸显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东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沟通和交流的象征。新的历史时期,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但仍然要重视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互利互信、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是建设好、发展好“一带一路”的持续动力。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建设“一带一路”,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既是各国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继承,重温古老梦想和重振人类历史文化辉煌的需要,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也只有开放胸怀,吐故纳新、兼容并蓄,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一带一路”计划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是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民相亲才有国相交,只有心相通才能民相亲。沟通从心开始,而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情感和文化的认同。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发展程度各异、历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话语、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而且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和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我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强调文化先行,通过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民众心里落地生根,构筑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用新历史文化观推进国家间互利合作
《资治通鉴·德宗记》记载“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李白诗云“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白居易诗曰“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是说当时妇女流行学习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蹈。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亦为“宗教之路”。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土,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
古丝绸之路承载和彰显着东西方开放的文化品格和不朽的文明成果。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中认为,“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和平是丝路繁荣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无论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欧洲,还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均为文明之使、和平之旅。致使“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族相继”。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丝路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但中国没有借丝路对外侵略扩张,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怀柔政治与“和合”文化的理想,证明了中国一贯谋求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沒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鲜见腥风血雨,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盛唐时与唐朝通好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00 多个,南亚、中亚和西亚的来唐使团共343 次。对于各国使节带来的进贡物品,唐朝的回馈往往超过各国使节进贡物品的价值,这无疑是“与人相亲”、“以邻为朋”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推进现代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各个国家不仅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而且需要具有相互关照的全局视野。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将其付诸实践,既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撑,也需要科学阐释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持,更需要植根民间社会的文化和承载这些文化的人民去精耕细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欧亚大陆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演进的最大舞台,每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在这里留下过深刻的痕迹,人文遗产星罗棋布、浩如烟海,不同文明交相辉映、春色满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