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散文,更应借助于朗读这种教学形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论述了散文教学中朗读的三个层次:示范朗读,整体感知;朗读指导,体悟语言;重点鉴赏,读出自己。
【关键词】散文 朗读 教学 层次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把钥匙。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一直信奉:课文教学的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才可以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散文,我觉得朗读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意境,感受文字中的诗情画意,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深情,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和生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领悟能力。因此,在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把重心放在学生对文章的朗读感悟上,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朗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一、示范朗读,整体感知
老师真情投入地示范朗读,是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第一次冲击。散文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散文的感情、艺术。在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内容,这时适宜采用范读的方法。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使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情不自禁地随着老师地朗读走进文章,感悟文字。
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考虑到学生仅仅靠预习,还无法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就采用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带他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小屋,先给他们创设一个美的意境,然后再慢慢品味。老师率先垂范,能使师生心灵更贴近,感情更融洽。课堂教学,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学习对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大部分时间,磁带或光盘就代替了老师的范读。但是,名家的朗读录音,即便是无与伦比,也是远距离的,听其声而不见其人,而课堂是近距离的,师生是面对面的,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更具亲切感。老师的示范,无形之中给予学生榜样力量的激励,从而使他们有信心完成后面的朗读练习。
二、朗读指导,体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曾经批评过“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的教学弊病,并告诫语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叶老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将自己对作品精华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并且引领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出一点真实的“感觉”来。只有具有这样的学习语言的教学过程,才是没有丢掉语文的本色。所以说鉴赏语言的最好方法还是朗读。
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重点欣赏月色下的荷塘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进行朗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位学生开始读,但是声音很小,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
大家摇头。我提问一位同学:“你具体说说。”
这位同学说:“他读得太快了。读得没有感觉,没有读出意境。”
“说得非常好,没有感觉,”我说,“要有感觉,就要融入其中,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我带的是音乐班,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错,而这位同学很适合读这类优美的写景散文,所以我让她来示范。
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加上她圆润的音色,给人一种悠扬悦耳的艺术美感,而且很有感情。读完之后,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我也忍不住为她喝彩,同时问学生这次的朗读好在哪。
“听了她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了。”“听起来很美,好象他就在荷塘边,向我们介绍荷塘。”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好,大家既然能体会到这一点,现在就再大声朗读一遍吧!”这时的学生们,已有了强烈的朗读欲望,就声情并茂地地读了起来。而我这一课品读美文的教学目标也因此得以实现。
我觉得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朗读指导不应只限于读音准确,读得流利,而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技巧,读出美感。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应该如古人所说的:“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也就是说,声音流转于唇吻之间,像敲击玉石一样,发出玲珑的声响;文辞听到耳朵里,像摇动玉珠一样,韵调柔和而圆滑,给人一种美感。由优美的声音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朗读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教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特别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形成节奏与张力,流利畅达,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三、重点鉴赏,读出自己
《文心雕龙》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以说,“情”是散文生命的第一要素,课堂上如果没有反复的朗读,就无法走进作者的情感空间,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作者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我们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因此,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
怎样来再创造呢?我觉得就是要读出自己。与作者对话,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能联系自身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找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深情地朗读,并结合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事谈一谈自身的感受。学生找出很多句子并谈了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儿子担心却不让儿子知道,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苦难。让我想起家里无论发生再大的事,妈妈都不让我知道,害怕影响我的学习……”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一件小事却看到了伟大的母爱。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很为我操心却又害怕给我负担,但我有时还冲她发脾气,回想起来很后悔……”学生哽咽了。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走到哪儿,母爱就跟随到那儿,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最后我做了总结:说得很好,“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爱是深沉的、含蓄的。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
这节课很多学生都流眼泪了,为史铁生,也为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以都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进而感受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所以,散文朗读中,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通过以声演文、以心悟意、以诚会人,由读文本到读出自己,无疑是朗读的一种飞跃。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将阅读视为心灵之间的会晤,利用课堂教学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散文中的美,享受散文中的美。虽然对于不同的文章采用的朗读的方式不同,但也存在相通的地方。如果能灵活地按照上述的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
【关键词】散文 朗读 教学 层次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把钥匙。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一直信奉:课文教学的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才可以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散文,我觉得朗读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意境,感受文字中的诗情画意,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深情,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和生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领悟能力。因此,在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把重心放在学生对文章的朗读感悟上,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朗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一、示范朗读,整体感知
老师真情投入地示范朗读,是对学生心灵、情感的第一次冲击。散文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散文的感情、艺术。在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内容,这时适宜采用范读的方法。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使他们马上产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情不自禁地随着老师地朗读走进文章,感悟文字。
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考虑到学生仅仅靠预习,还无法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就采用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带他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小屋,先给他们创设一个美的意境,然后再慢慢品味。老师率先垂范,能使师生心灵更贴近,感情更融洽。课堂教学,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学习对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大部分时间,磁带或光盘就代替了老师的范读。但是,名家的朗读录音,即便是无与伦比,也是远距离的,听其声而不见其人,而课堂是近距离的,师生是面对面的,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更具亲切感。老师的示范,无形之中给予学生榜样力量的激励,从而使他们有信心完成后面的朗读练习。
二、朗读指导,体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曾经批评过“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的教学弊病,并告诫语文教师:“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叶老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将自己对作品精华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并且引领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出一点真实的“感觉”来。只有具有这样的学习语言的教学过程,才是没有丢掉语文的本色。所以说鉴赏语言的最好方法还是朗读。
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重点欣赏月色下的荷塘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进行朗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位学生开始读,但是声音很小,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
大家摇头。我提问一位同学:“你具体说说。”
这位同学说:“他读得太快了。读得没有感觉,没有读出意境。”
“说得非常好,没有感觉,”我说,“要有感觉,就要融入其中,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我带的是音乐班,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错,而这位同学很适合读这类优美的写景散文,所以我让她来示范。
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加上她圆润的音色,给人一种悠扬悦耳的艺术美感,而且很有感情。读完之后,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我也忍不住为她喝彩,同时问学生这次的朗读好在哪。
“听了她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了。”“听起来很美,好象他就在荷塘边,向我们介绍荷塘。”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好,大家既然能体会到这一点,现在就再大声朗读一遍吧!”这时的学生们,已有了强烈的朗读欲望,就声情并茂地地读了起来。而我这一课品读美文的教学目标也因此得以实现。
我觉得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朗读指导不应只限于读音准确,读得流利,而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技巧,读出美感。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应该如古人所说的:“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也就是说,声音流转于唇吻之间,像敲击玉石一样,发出玲珑的声响;文辞听到耳朵里,像摇动玉珠一样,韵调柔和而圆滑,给人一种美感。由优美的声音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朗读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教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特别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形成节奏与张力,流利畅达,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三、重点鉴赏,读出自己
《文心雕龙》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以说,“情”是散文生命的第一要素,课堂上如果没有反复的朗读,就无法走进作者的情感空间,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作者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我们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因此,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
怎样来再创造呢?我觉得就是要读出自己。与作者对话,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能联系自身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找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深情地朗读,并结合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事谈一谈自身的感受。学生找出很多句子并谈了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儿子担心却不让儿子知道,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苦难。让我想起家里无论发生再大的事,妈妈都不让我知道,害怕影响我的学习……”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一件小事却看到了伟大的母爱。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很为我操心却又害怕给我负担,但我有时还冲她发脾气,回想起来很后悔……”学生哽咽了。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走到哪儿,母爱就跟随到那儿,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最后我做了总结:说得很好,“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爱是深沉的、含蓄的。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
这节课很多学生都流眼泪了,为史铁生,也为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所以都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进而感受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所以,散文朗读中,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通过以声演文、以心悟意、以诚会人,由读文本到读出自己,无疑是朗读的一种飞跃。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将阅读视为心灵之间的会晤,利用课堂教学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散文中的美,享受散文中的美。虽然对于不同的文章采用的朗读的方式不同,但也存在相通的地方。如果能灵活地按照上述的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