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军和士兵
胡家村村长胡大尊,做梦都没有想到,县长宋公义,会在这个冬天的早晨,出现在龙虎关!
当他和村民走进望楼的休息室时,浓眉大眼的宋公义迎上来打招呼:“大尊,早啊。”
“宋县长,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昨晚十点叫关,然后和胡四哥一起值班、聊天,累了就在木炭火边打了个盹。”
胡子巴叉、右脚有点跛的胡四,惊得张大了嘴巴,问:“你是宋县长?怠慢了,怠慢了。你说你是路过这里,借个宿。”
“宋县长,吃过早饭了?”大尊问。
“胡四哥煮的粥,還有两个喷香的烤红薯,好吃。”
“第一批游客,要九点后才会到达。先喝茶,歇歇憩,过下子请宋县长现场指导。”
宋公义淡淡一笑。
这个瑟缩在湘黔边界的胡家村,几个月来忽然热闹起来了。就因为在这块地界上,老祖宗留下了一座古城堡,名叫龙虎关,县里拨下了专项扶贫款,把龙虎关修旧如旧,又修好公路,再经宣传,这里立即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胡家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包谷为活,莽莽苍苍的大山,当然也产茶叶、野果、蔬菜,但交通不便,怎么往外运?换不来现钱啊。于是,穷,且穷得很冷清。
龙虎关离胡家村不过三里地,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白虎山,两山之间是商旅的通道。大概在清康熙年间便在这里设卡筑关,一是为防止边民作乱,二是为保证边贸的税收。龙虎关的城墙都是粗犷的麻石砌成,城高且厚,城墙上有望楼、烽火台、行道、石级。城垛与城垛,依次排列,像一个个的“凹”字。
村民万万没想到,这玩意城里人觉得新鲜,更没想到要花钱买票才能看;看了龙虎关,还要买他们地摊上摆着的茶叶、野果、蔬菜、腊肉、腊鱼,说这是百分之百的生态食品。
有古代的龙虎关,就不能没有守关的将军和兵卒。县里的旅游局,为龙虎关免费捐赠了仿制的古代军装和兵器。将军的装束最显眼,头盔、甲胄、护心镜、宝剑,威风凛凛。兵卒军装的前胸后背,都印着一个粗黑的“兵”字,一手拿藤制的盾牌,一手握长矛或是大刀。将军的无二人选,却是村长胡大尊。兵卒呢,一家出一个,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男的,上一个白班工资三十元;值一个夜班工资十元。当将军的,工资每天是六十元。现在的手机都能照相,游客可以并排和守城的任何一个兵将合影留念,但照一次相得付五块钱小费。这小费不必上交,可以大方地收入囊中。胡大尊的装束好看,喜欢和他合影的人很多,所以他得的小费远远超过别人。
宋公义是昨天收到的一封村民匿名信,在县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坐车就往这里赶,花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在离龙虎关不远的地方下了车,嘱咐司机快开车回县城去休息。昨夜他和胡四谈得很投机,胡四反映的情况和匿名信上所说的大体相同,但信不是胡四写的,因为胡四是个半文盲,不可能写出语句流畅的信。
宋公义呷了口茶,目光投向胡大尊,问道:“村长,除了龙虎关这个旅游项目外,你可否还想了别的致富路子?比如成规模地种茶、栽果树,比如喂养优质的牛、羊,比如引进一些大企业来投资。”
胡大尊头上冒出了一层汗珠子,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正在这时,一个拿着望远镜的中年人跑进来,兴奋地说:“有旅游车往这边开来了!”
胡大尊蓦地站起来,说:“赶快换装、拿兵器,然后各就各位!”
休息室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一套将军的装备。胡大尊大步流星,气宇轩昂地走上前去。
宋公义说:“大尊,你今天现场指挥吧。让胡四穿你的将军服,我来穿胡四的士兵服,好不好?”
“我可以不当将军,但你不能当士兵啊。”
“我怎么就不能当呢?这叫换位思考。”
胡四愣住了,迟迟不肯动。
胡大尊说:“胡四,快去穿将军服,不会,我教你。”
“我……当然会。只是我又老又脚跛,样子不好看。”
宋公义一边穿士兵服,一边说:“你这才像久经沙场的老将,威风八面!”
平素看过胡大尊怎么穿戴,胡四早就记在心里了。戴头盔、穿铠甲、安护心镜、蹬牛皮履、系宝剑,利利索索。再走到立式大镜前,左看右看,果然有形有神,不由得哈哈大笑。
胡四和士兵走出休息室,各归其位。胡四原先的位置,在城墙的顶边上,因为胡大尊说他人又老又没个看相,免得扫游客的兴。宋公义规矩矩站在胡四的位置上,握着一支长矛,腰挺得笔直。
不少游客都来和胡四合影,胡四笑得很开心。
胡大尊跑到宋公义旁边,悄声恳求:“宋县长,这大冷天的,让我来吧。”
“我在部队当过兵,这个我胜任哩。在这里,将军和士兵可以轮流做,大家都高兴,这不就是演戏吗?大尊,你的岗位不在这龙虎关上,在胡家村,你是那里的将军。”
“对……对。”
“中饭后,我们一起回村,开个村委会,作古正经讨论让胡家村怎么摆脱深度贫困,共同致富的问题。”
“好!好!”
峡山口
峡山口的枫林在深秋的风里红得耀眼后,又在初冬的严霜中染上几抹枯黄的色彩。
云山镇峡山村的男女老少,恨透了蒙家祖孙三代。眼看着一个致富的机会来到面前,蒙家死死地霸守着峡山口不让道。村里的第一书记夏阳、村长屠劳,还有上了年纪的老辈子,不断地上门去劝说,好话说了几十箩筐,就是油盐不进!
蒙家病病歪歪的老爷子蒙金贵,壮如蛮牛的儿子蒙富强,还有拄着拐杖的残疾孙子蒙丰年,被村民背地里称为:“老猛子”、“大猛子”、“ 小猛子”。这个“猛”是当地的方言,与“蛮”、“ 蠢”、“ 不讲理”同义。
峡山村是个贫困村,嵌在沩山这一片丘陵地带,水田少,山林多。土特产倒是不少,春笋、冬笋、野山茶,野山果、野菜、草药……而且四时都有好看的风景,可交通不便,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游客进不来。 今年秋收后,县政府启动“北部旅游环线”的建设项目,峡山口正好可以和环线对接。再把峡山口里面的种植点、养殖点和风景点,用简易公路串起来,峡山村的脱贫速度就可以加快。
峡山口是峡山村的大门,两边是山,山上多是枫树,还有竹林和杂树林子,中间一溜窄长的稻田和菜地,都是蒙家的。蒙家不愿意推平稻田和菜地作这一截路的路基,尽管许诺调拨峡里的稻田和菜地进行置换,或者作为旅游公司入股的资本年年分红。蒙金贵说,这些稻田、菜地是他家的命根子,要是将来兑不了现,他们就没个活路了。
蒙家真穷,就指望田土里这点出产。能作古正经下田做事的只有蒙富強夫妇,老的病,小的是残疾。原先村里人都很同情蒙家,可这件事把大家惹毛了:丧门星啊,死死把着峡山口,让全村人跟着他家一起穷!
村长屠劳是本村人,五十岁出头,肩宽膀圆,性子急躁,他对夏阳说:“你是上面派来的书记,不好用蛮办法,我可以用!”
夏阳虽说刚过而立之年,性子却温和。“屠村长,也怪不得他们瞻前顾后,我们只能把工作做细。”
“夏书记,你上门多少次了?每次去还不空手,给老猛子送降高血压的药,给小猛子送书,给大猛子送油送衣服,都是你自己掏钱。这几个又蠢又倔的家伙,东西收了,话一句都听不进去。”
夏阳说:“只要功夫深,铁棍磨成针。”
“难!难!难!”
这一天,镇扶贫办通知开会,夏阳一大早就骑着一辆自行车赶去了。
屠劳领着几十个青壮年,带着锄头、铲子和箢箕去了峡山口。趁着书记不在,他要把蒙家的稻田、菜土平了,出了事,就由他来担着。
田里早扮了禾,干裂的田土里留下一排排的禾蔸子,一把把的稻草磊成一圈“墙”,蒙金贵和蒙丰年躺在正中央的田土上,蒙富强和妻子站在两边。
屠劳领着人走到田边的时候,蒙富强拿出一瓶煤油,倒到稻草上,手里的打火机高高举起,大声说:“屠村长,你们再上前,我就点火了,我们反正是穷命,自己了断!”
屠劳赶忙停住脚步,他真没见过这种场面,四条人命啊。
“大猛子,你不要胡来!”
“退回去,滚!”
“好……我们……回去。”
夏阳傍晚回来,一听这事,严厉地批评了屠劳,然后领着屠劳去蒙家赔礼道歉。
蒙富强站在大门的石门槛上,双臂一横,板着脸,目露凶光。
坐在堂屋里的蒙金贵说:“夏书记来了,这个面子要给,让他们进屋吧。屠村长,你下次还要行蛮吗?”
屠劳说:“对不起,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请你们原谅。”
当晚十二点,刚刚睡着的夏阳被手机铃声惊醒,一接,是蒙富强打来的。他哭着说他爹犯病了,一脸煞白,呼吸也有一阵没一阵的,要赶忙送医院,得抬着去,但没人手。夏阳连忙安慰他,说马上就带人来,叫他赶快在睡椅两边绑上长竹竿,先抬到镇上,再叫城里医院来救护车。
夏阳赶忙打手机叫来屠劳,再叫了四个有力气的青皮后生。从峡山口到镇上,有十里路远,大家可以轮着换肩。
屠劳说:“这个大猛子,求谁谁都不会答白,他知道只能求你夏书记。”
一个后生说:“要是连上了公路,救护车一个电话打去就来了,折磨人!”
夏阳说:“我们去抬人,叫动之以情,就是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他们,我们辛苦点,值得!”
……
因为抢救及时,蒙金贵脱离了危险,一个星期后出院回家养息。
夏阳买了水果、点心去了蒙家。一进门,蒙富强拉着妻子,“噗嗵”一声跪了下来,说:“夏书记,谢谢你和大家,救了我爹一条命。我和村里人结了怨,你不叫人来谁会来!”
夏阳赶忙扶起他们,说:“你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也会来的!刚才我来时,他们都托我问候老爷子,祝他长命百岁哩。”
夏阳把水果、点心放到桌上,坐下来,喝了一杯递过来的白开水。
蒙金富摸了摸花白的头发,说:“谢谢大家看得起蒙家,我是老糊涂了。”
夏阳看着坐在蒙金贵身边的蒙丰年,问道:“丰年,今年多大了?”
“三十一。”
“你想不想成个家呀?”
“想。可我不能下田不能挑担子,虽说读过高中,有什么用?古有‘成家立业’的话,可不立业怎么能成家?靠父母养我们,没这个道理。”
“有志气!我跟你打个商量,镇里成立了电商销售公司,你双脚不便,坐着操作电脑肯定行。你先去镇里学习电脑技术,再上班行不?立了业,再成个家,你爷爷你爹妈也就放心了。”
蒙丰年突然呜呜地哭起来,断断续续说:“夏书记,我……愿意……去……”
“好!那我就告辞了。”
蒙富强蓦地站起来,抓住夏阳的手,说:“夏书记,请你告诉屠村长和乡亲们,赶快把我家的田土平了!”
“哦,老爷子同意吗?”
蒙金贵大声说:“我们全家都同意!”
夏阳朝他们拱了拱手,说:“我代表全村父老乡亲,谢谢你们!”
远村有芳邻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是老党员,又当过多年的村长,直到六十五岁后,才自请卸任。他在任上时,只想把全村领上富裕路,但除了用个人之力帮穷济困外,却愧悔没有拔去穷根的妙法,只能让贤。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亲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当然,只能望见那栋老屋上部的风火墙、晒楼、青瓦屋脊,高高低低的杉树、南竹、马尾松、槐树密密匝匝,如绿纬翠幛。再看看自家的房前屋后,也是林涛起伏。到处是浏亮的鸟鸣声,和飞掠而过的翅影,不经意间震落了树枝树叶上的露珠,发出沙沙的碎响。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曾动员村民在自家屋前屋后栽树,像尹德山一样,既可保住水土,又可以变钱,但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话。
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赚了不少钱。早几年,县扶贫办的领导动员他回村来产业扶贫,又组织村民土地入租、就近上班,成立起生态农业科技园,闹得红红火火。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常凯不喜欢秃毛坡这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之为“湘楚锦绣坡生态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 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柴,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这块地方除从土里刨食之外,没有任何门路可以赚到活钱,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常惠生除了种田种菜,当过草药郎中的外公教了他几招治病、采药的功夫,当村长还有一点菲薄的补贴,所以他家的日子过得稍稍舒坦。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从土里刨食都不是个好把式。老天又对他格外不公,儿子尹忠三岁时,妻子患急病突然辭世,常惠生拿钱买棺木,帮着他把丧事办完。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又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老实巴交的尹德山木讷少言,多说几句感谢话都不会,只知道年年月月做完田里的活计,就是在秃毛坡栽树、护树。常惠生得闲时,也会去和尹德山一起栽树,一起聊聊天,他夸奖德山有志气,不服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气神,是大家的榜样!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当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每次回家探亲,必登门叩谢送上一份礼物,常惠生执意不收。当尹忠当上中学校长,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时,常惠生说:“你爹记的帐,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能拒绝。常凯曾问他这树将来属于谁,他说当然属于种树人,常凯冷冷一笑:“种在我家地界上的,自有法律去公断。”在这一刻,常惠生恨不得给儿子一个耳光!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是他打手机让儿子尹忠开车接去的。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你常大哥,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亮起来。床、柜、桌子、板凳,老旧得很。墙上挂着几个大镜框,里面嵌着用毛笔字写的红纸。他走过去一看,分明记着常家资助过尹家的一项项钱款。字很漂亮,应是尹忠的手笔。他叹了一口气,说:“德山啊,你老记着这些干什么。”
走出卧室,他又去打开仓库门、杂物间门、厨房门,再回到大门前,坐在门槛上。风从大门灌进去,又去拜访一个个的房间,去触摸家具、农具、厨具,细润无声。
……
谁也没想到,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还死了好几个人。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然巍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度过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不语地护佑我们!德山是我们村的功臣,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再打给尹忠,手机里传来了哭声。这才知道,在最后一个风雨之夜,尹德山在医院溘然而逝。临死前,他交代儿子:不要盒子,就把骨灰埋在自家屋后的一棵樟树下;老屋用来安置失去住所的乡亲;满坡的树都归属于常家。 常惠生忍不住老泪纵横,然后说:“这满坡的树,都捐给村里,我不能要。这个坡应该叫德山坡!”。
南瓜酒
云缠雾绕的湘东云阳山中,隶属于吉和镇的茅湾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处是长着杂树、野竹和茅草的山岗子,水田很金贵,山田东一块西一块地嵌在山坡上,一年的粮食半是稻米半是红薯、芋头和瓜菜。自留地、自留山出产的东西,要肩挑车拉地去镇上赶场,卖了换成现钱作日常开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样又穷又偏僻的地方,别处的女子不愿意嫁到村里来,村里的女子只想嫁到他乡去,老光棍、少光棍一抓一大把,故被人称为光棍村。
这几年茅湾村像久病初愈,忽然生发出活力,成了县里重点脱贫的对象。村里通了电,有了一条可跑汽车的土石公路(硬化、油化已列入计划),引进了市里、县里的一些大商家,扶植、指导各家各户种植、养殖的业务,产品统一收购,现货变现钱。不能干重体力活的三姑六婆和小女子,经过专业单位的培训,可以在家里绣花,锁衣、裤的扣眼,按件付款。这日子,越来越有望头了。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纷纷回家,鸡也鸣,狗也叫,散落在山边谷口的房屋上飘袅着淡青色的炊烟,人气旺得喜人。
驻村的扶贫干部和村委会成员,却愁得眉毛打结。光棍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吵着让他们“分配”老婆,要真正过“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
于是,村委会出台一项土政策:本村女嫁给本村男,建房子在划拨宅基地上可以多给面积;外村的单身女子,只要许诺将来与本村男子成家的,允许迁入村里居住,并提供安置的优惠条件。
三十二岁的古宝珍,领着五岁的女儿米珊珊,从二十里外的一个村子,迁进了茅湾村。她之所以迁到这里来,一是丈夫因开货车跑长途出车祸过世了,与她比邻而居的是个无赖,老是纠缠她,她只好避开;二是她有个远方堂姐住在茅湾村,好有个照应。
古宝珍长得很好看,鸭蛋脸,细眉毛,大眼睛,嘴角总是浮着浅浅的笑。米珊珊白白净净,像米粒子一样可爱,大家都叫她“米粒子”。 古宝珍卖掉了原来的房子,丈夫因工亡故领取了一笔补偿金,在村中的一个路口重建了一栋简单的土砖青瓦房,堂屋里摆上柜台和货架,出售一些日用百货,如牙膏、牙刷、针、线、搪瓷杯、粗瓷碗碟、圆珠笔、材料纸等物;屋后用竹子织出一圈篱笆,种些蔬菜也种些花草,比如指甲花、茉莉花、含羞草之类。堂姐家离她家很近,喊一声可以听见回应。而与她堂姐家屋檐相挨的,是堂姐的叔子高长松,牵藤搭柳,也可算是亲戚。
村里的光棍们喜欢去古家买东西,为的是能和古宝珍说说话。高长松也是没结婚的童男子,三十六岁了,个子有点矮,面目倒是很清爽,但他很少去古家。
嫂子说:“长松呀,我之所以引来宝珍妹妹,是为了你呀。”
“我知道。”
“你应该去亲近她呀。”
“我……配不上她。人家都叫我高矮子,还说我姓名里又有‘高’又有‘长’,是个大笑话。”
“你是种南瓜的行家,都叫你‘南瓜王’。你喜欢看书,会讲话,这都是本钱。她就喜欢实在人,你还看不出来?去替我送块猪肉给宝珍,就说是给她女儿的下饭菜。”
“那我也带几个嫩南瓜去。”
“这就对头了!”
正是黄昏,古家很安静。古宝珍坐在堂屋里,用指甲花瓣挤出红红的汁水,为女儿涂指甲,米珊珊笑得很开心。
高长松走到台阶上,先问一声:“宝珍在家吗?”
里面马上回答:“我在哩,是长松哥啊,快进屋。”
高长松走进堂屋,说:“嫂子让我送块猪肉来,好给米粒子補充营养。我也顺带送来不值钱的南瓜,见笑了。”
古宝珍说:“谢谢我姐,谢谢你!”
因为古宝珍隔些日子就要到城里去进货,会把米粒子放在堂姐家。一听见米粒子的声音,高长松就会从隔壁屋里赶快跑过来,陪着她玩,还教她认字读唐诗。
米粒子亮出红红的手指甲,问:“高叔叔,好看吗?”
“好看!”
高长松抱起米粒子放到膝上,问她:“这是什么花染的?”
“指甲花。”
“指甲花叫什么花?”
“不知道。”
“指甲花叫凤仙花,又叫:好女儿花。”
古宝珍扯亮电灯,给高长松泡好茶。彼此望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高长松低下头问:“米粒子,你是谁生的?”
“妈妈生的。”
“不对,米是花儿生的,所以才有‘花生米’这个词语。”
米粒子嘻嘻嘻笑个不停,古宝珍笑得摁住了肚子。
“长松哥,米粒子跟你在一起,不晓得几多快活。”
“我也特别喜欢她。”
“你……来我这里少。”
“想来又……忙得来不了。我在蔬菜种植队,领着几个人专门看管一大片南瓜地。现在是初夏,藤上长出花来了,有月亮的晚上,要合花,瓜才结得多,是我去培训时农技师教的。”
古宝珍故意问:“合花是什么意思啊?”
“南瓜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每株苗上有雌、雄两种花。在开花期,要进行授粉,掐一朵雄花,倒过来卡在雌花上轻轻摇动,这叫合花。”
古宝珍的脸突然红了。
“我想……在有月亮的晚上,把米粒子放在堂姐家,你带我……去看……合花,好不好?”
“好。”
……
秋风初起时,几十亩山田的南瓜,都被食品公司收购了,南瓜肉去做袋装的“油炸南瓜片”,南瓜籽也变成了袋装的炒南瓜籽,香喷喷地进入了市场。
高长松自家田土里的南瓜,除卖出大部分外,还特意留了几十个存放在地窖里。
高长松和古宝珍的婚事已定好,准备在元旦节时举办婚宴。猪养在栏里,羊养在圈里,其它所需之物都去下了订金,绝对不会误事。
嫂子问高长松:“酒买回来了吗?过年过节的,会涨价。”
“我有的是酒,你放心。”
古宝珍问他:“酒在哪里?”
“原材料在我的地窖里。到时候,我们一起来酿酒。”
古宝珍说:“你莫穿帮了,让乡亲们看笑话。”
“那我就不是‘南瓜王’了!”
离元旦节只有半个月了。
这天夜里,高长松领着古宝珍,走进了屋后园子里的地窖。地窖很宽敞,临时牵线进去的电灯亮晃晃的。硕大的南瓜红中透紫,一层一层地码放着。一大盆和好的泥巴、一袋袋的酒曲和一把三角刮刀,放在旁边。
高长松搬下一只大南瓜,用三角刮刀在瓜蒂旁边,捅出几个小洞眼;再把袋装的酒曲粉末,从洞眼中灌进去;然后用湿湿的泥巴,把洞眼的口子封住。
“就这样简单?”
“会者不难!十天到十二天,酒就酿熟了,这叫南瓜酒。”
“我来试试,将来我的店里可以专销这种酒。好喝吗?”
高长松用沾泥巴的手,突然捧住古宝珍的脸,使劲吻了一下,说:“合花才能长出好南瓜,好南瓜才能酿出好南瓜酒,当然好喝!”
“你把泥巴糊到我脸上了。”
“你这个样子,美!”
聂鑫森,1948年生于湘潭,毕业于中国作协中央文学讲习所第八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小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学术专著60余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艺奖”“毛泽东文学奖”“《小说月报》短篇小说百花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
胡家村村长胡大尊,做梦都没有想到,县长宋公义,会在这个冬天的早晨,出现在龙虎关!
当他和村民走进望楼的休息室时,浓眉大眼的宋公义迎上来打招呼:“大尊,早啊。”
“宋县长,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昨晚十点叫关,然后和胡四哥一起值班、聊天,累了就在木炭火边打了个盹。”
胡子巴叉、右脚有点跛的胡四,惊得张大了嘴巴,问:“你是宋县长?怠慢了,怠慢了。你说你是路过这里,借个宿。”
“宋县长,吃过早饭了?”大尊问。
“胡四哥煮的粥,還有两个喷香的烤红薯,好吃。”
“第一批游客,要九点后才会到达。先喝茶,歇歇憩,过下子请宋县长现场指导。”
宋公义淡淡一笑。
这个瑟缩在湘黔边界的胡家村,几个月来忽然热闹起来了。就因为在这块地界上,老祖宗留下了一座古城堡,名叫龙虎关,县里拨下了专项扶贫款,把龙虎关修旧如旧,又修好公路,再经宣传,这里立即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胡家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包谷为活,莽莽苍苍的大山,当然也产茶叶、野果、蔬菜,但交通不便,怎么往外运?换不来现钱啊。于是,穷,且穷得很冷清。
龙虎关离胡家村不过三里地,左边是青龙山,右边是白虎山,两山之间是商旅的通道。大概在清康熙年间便在这里设卡筑关,一是为防止边民作乱,二是为保证边贸的税收。龙虎关的城墙都是粗犷的麻石砌成,城高且厚,城墙上有望楼、烽火台、行道、石级。城垛与城垛,依次排列,像一个个的“凹”字。
村民万万没想到,这玩意城里人觉得新鲜,更没想到要花钱买票才能看;看了龙虎关,还要买他们地摊上摆着的茶叶、野果、蔬菜、腊肉、腊鱼,说这是百分之百的生态食品。
有古代的龙虎关,就不能没有守关的将军和兵卒。县里的旅游局,为龙虎关免费捐赠了仿制的古代军装和兵器。将军的装束最显眼,头盔、甲胄、护心镜、宝剑,威风凛凛。兵卒军装的前胸后背,都印着一个粗黑的“兵”字,一手拿藤制的盾牌,一手握长矛或是大刀。将军的无二人选,却是村长胡大尊。兵卒呢,一家出一个,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男的,上一个白班工资三十元;值一个夜班工资十元。当将军的,工资每天是六十元。现在的手机都能照相,游客可以并排和守城的任何一个兵将合影留念,但照一次相得付五块钱小费。这小费不必上交,可以大方地收入囊中。胡大尊的装束好看,喜欢和他合影的人很多,所以他得的小费远远超过别人。
宋公义是昨天收到的一封村民匿名信,在县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坐车就往这里赶,花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在离龙虎关不远的地方下了车,嘱咐司机快开车回县城去休息。昨夜他和胡四谈得很投机,胡四反映的情况和匿名信上所说的大体相同,但信不是胡四写的,因为胡四是个半文盲,不可能写出语句流畅的信。
宋公义呷了口茶,目光投向胡大尊,问道:“村长,除了龙虎关这个旅游项目外,你可否还想了别的致富路子?比如成规模地种茶、栽果树,比如喂养优质的牛、羊,比如引进一些大企业来投资。”
胡大尊头上冒出了一层汗珠子,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正在这时,一个拿着望远镜的中年人跑进来,兴奋地说:“有旅游车往这边开来了!”
胡大尊蓦地站起来,说:“赶快换装、拿兵器,然后各就各位!”
休息室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一套将军的装备。胡大尊大步流星,气宇轩昂地走上前去。
宋公义说:“大尊,你今天现场指挥吧。让胡四穿你的将军服,我来穿胡四的士兵服,好不好?”
“我可以不当将军,但你不能当士兵啊。”
“我怎么就不能当呢?这叫换位思考。”
胡四愣住了,迟迟不肯动。
胡大尊说:“胡四,快去穿将军服,不会,我教你。”
“我……当然会。只是我又老又脚跛,样子不好看。”
宋公义一边穿士兵服,一边说:“你这才像久经沙场的老将,威风八面!”
平素看过胡大尊怎么穿戴,胡四早就记在心里了。戴头盔、穿铠甲、安护心镜、蹬牛皮履、系宝剑,利利索索。再走到立式大镜前,左看右看,果然有形有神,不由得哈哈大笑。
胡四和士兵走出休息室,各归其位。胡四原先的位置,在城墙的顶边上,因为胡大尊说他人又老又没个看相,免得扫游客的兴。宋公义规矩矩站在胡四的位置上,握着一支长矛,腰挺得笔直。
不少游客都来和胡四合影,胡四笑得很开心。
胡大尊跑到宋公义旁边,悄声恳求:“宋县长,这大冷天的,让我来吧。”
“我在部队当过兵,这个我胜任哩。在这里,将军和士兵可以轮流做,大家都高兴,这不就是演戏吗?大尊,你的岗位不在这龙虎关上,在胡家村,你是那里的将军。”
“对……对。”
“中饭后,我们一起回村,开个村委会,作古正经讨论让胡家村怎么摆脱深度贫困,共同致富的问题。”
“好!好!”
峡山口
峡山口的枫林在深秋的风里红得耀眼后,又在初冬的严霜中染上几抹枯黄的色彩。
云山镇峡山村的男女老少,恨透了蒙家祖孙三代。眼看着一个致富的机会来到面前,蒙家死死地霸守着峡山口不让道。村里的第一书记夏阳、村长屠劳,还有上了年纪的老辈子,不断地上门去劝说,好话说了几十箩筐,就是油盐不进!
蒙家病病歪歪的老爷子蒙金贵,壮如蛮牛的儿子蒙富强,还有拄着拐杖的残疾孙子蒙丰年,被村民背地里称为:“老猛子”、“大猛子”、“ 小猛子”。这个“猛”是当地的方言,与“蛮”、“ 蠢”、“ 不讲理”同义。
峡山村是个贫困村,嵌在沩山这一片丘陵地带,水田少,山林多。土特产倒是不少,春笋、冬笋、野山茶,野山果、野菜、草药……而且四时都有好看的风景,可交通不便,好东西运不出去,外面的游客进不来。 今年秋收后,县政府启动“北部旅游环线”的建设项目,峡山口正好可以和环线对接。再把峡山口里面的种植点、养殖点和风景点,用简易公路串起来,峡山村的脱贫速度就可以加快。
峡山口是峡山村的大门,两边是山,山上多是枫树,还有竹林和杂树林子,中间一溜窄长的稻田和菜地,都是蒙家的。蒙家不愿意推平稻田和菜地作这一截路的路基,尽管许诺调拨峡里的稻田和菜地进行置换,或者作为旅游公司入股的资本年年分红。蒙金贵说,这些稻田、菜地是他家的命根子,要是将来兑不了现,他们就没个活路了。
蒙家真穷,就指望田土里这点出产。能作古正经下田做事的只有蒙富強夫妇,老的病,小的是残疾。原先村里人都很同情蒙家,可这件事把大家惹毛了:丧门星啊,死死把着峡山口,让全村人跟着他家一起穷!
村长屠劳是本村人,五十岁出头,肩宽膀圆,性子急躁,他对夏阳说:“你是上面派来的书记,不好用蛮办法,我可以用!”
夏阳虽说刚过而立之年,性子却温和。“屠村长,也怪不得他们瞻前顾后,我们只能把工作做细。”
“夏书记,你上门多少次了?每次去还不空手,给老猛子送降高血压的药,给小猛子送书,给大猛子送油送衣服,都是你自己掏钱。这几个又蠢又倔的家伙,东西收了,话一句都听不进去。”
夏阳说:“只要功夫深,铁棍磨成针。”
“难!难!难!”
这一天,镇扶贫办通知开会,夏阳一大早就骑着一辆自行车赶去了。
屠劳领着几十个青壮年,带着锄头、铲子和箢箕去了峡山口。趁着书记不在,他要把蒙家的稻田、菜土平了,出了事,就由他来担着。
田里早扮了禾,干裂的田土里留下一排排的禾蔸子,一把把的稻草磊成一圈“墙”,蒙金贵和蒙丰年躺在正中央的田土上,蒙富强和妻子站在两边。
屠劳领着人走到田边的时候,蒙富强拿出一瓶煤油,倒到稻草上,手里的打火机高高举起,大声说:“屠村长,你们再上前,我就点火了,我们反正是穷命,自己了断!”
屠劳赶忙停住脚步,他真没见过这种场面,四条人命啊。
“大猛子,你不要胡来!”
“退回去,滚!”
“好……我们……回去。”
夏阳傍晚回来,一听这事,严厉地批评了屠劳,然后领着屠劳去蒙家赔礼道歉。
蒙富强站在大门的石门槛上,双臂一横,板着脸,目露凶光。
坐在堂屋里的蒙金贵说:“夏书记来了,这个面子要给,让他们进屋吧。屠村长,你下次还要行蛮吗?”
屠劳说:“对不起,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请你们原谅。”
当晚十二点,刚刚睡着的夏阳被手机铃声惊醒,一接,是蒙富强打来的。他哭着说他爹犯病了,一脸煞白,呼吸也有一阵没一阵的,要赶忙送医院,得抬着去,但没人手。夏阳连忙安慰他,说马上就带人来,叫他赶快在睡椅两边绑上长竹竿,先抬到镇上,再叫城里医院来救护车。
夏阳赶忙打手机叫来屠劳,再叫了四个有力气的青皮后生。从峡山口到镇上,有十里路远,大家可以轮着换肩。
屠劳说:“这个大猛子,求谁谁都不会答白,他知道只能求你夏书记。”
一个后生说:“要是连上了公路,救护车一个电话打去就来了,折磨人!”
夏阳说:“我们去抬人,叫动之以情,就是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他们,我们辛苦点,值得!”
……
因为抢救及时,蒙金贵脱离了危险,一个星期后出院回家养息。
夏阳买了水果、点心去了蒙家。一进门,蒙富强拉着妻子,“噗嗵”一声跪了下来,说:“夏书记,谢谢你和大家,救了我爹一条命。我和村里人结了怨,你不叫人来谁会来!”
夏阳赶忙扶起他们,说:“你若打电话给他们,他们也会来的!刚才我来时,他们都托我问候老爷子,祝他长命百岁哩。”
夏阳把水果、点心放到桌上,坐下来,喝了一杯递过来的白开水。
蒙金富摸了摸花白的头发,说:“谢谢大家看得起蒙家,我是老糊涂了。”
夏阳看着坐在蒙金贵身边的蒙丰年,问道:“丰年,今年多大了?”
“三十一。”
“你想不想成个家呀?”
“想。可我不能下田不能挑担子,虽说读过高中,有什么用?古有‘成家立业’的话,可不立业怎么能成家?靠父母养我们,没这个道理。”
“有志气!我跟你打个商量,镇里成立了电商销售公司,你双脚不便,坐着操作电脑肯定行。你先去镇里学习电脑技术,再上班行不?立了业,再成个家,你爷爷你爹妈也就放心了。”
蒙丰年突然呜呜地哭起来,断断续续说:“夏书记,我……愿意……去……”
“好!那我就告辞了。”
蒙富强蓦地站起来,抓住夏阳的手,说:“夏书记,请你告诉屠村长和乡亲们,赶快把我家的田土平了!”
“哦,老爷子同意吗?”
蒙金贵大声说:“我们全家都同意!”
夏阳朝他们拱了拱手,说:“我代表全村父老乡亲,谢谢你们!”
远村有芳邻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是老党员,又当过多年的村长,直到六十五岁后,才自请卸任。他在任上时,只想把全村领上富裕路,但除了用个人之力帮穷济困外,却愧悔没有拔去穷根的妙法,只能让贤。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亲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当然,只能望见那栋老屋上部的风火墙、晒楼、青瓦屋脊,高高低低的杉树、南竹、马尾松、槐树密密匝匝,如绿纬翠幛。再看看自家的房前屋后,也是林涛起伏。到处是浏亮的鸟鸣声,和飞掠而过的翅影,不经意间震落了树枝树叶上的露珠,发出沙沙的碎响。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曾动员村民在自家屋前屋后栽树,像尹德山一样,既可保住水土,又可以变钱,但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话。
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赚了不少钱。早几年,县扶贫办的领导动员他回村来产业扶贫,又组织村民土地入租、就近上班,成立起生态农业科技园,闹得红红火火。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常凯不喜欢秃毛坡这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之为“湘楚锦绣坡生态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 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柴,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这块地方除从土里刨食之外,没有任何门路可以赚到活钱,日子过得实在艰难。常惠生除了种田种菜,当过草药郎中的外公教了他几招治病、采药的功夫,当村长还有一点菲薄的补贴,所以他家的日子过得稍稍舒坦。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从土里刨食都不是个好把式。老天又对他格外不公,儿子尹忠三岁时,妻子患急病突然辭世,常惠生拿钱买棺木,帮着他把丧事办完。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又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老实巴交的尹德山木讷少言,多说几句感谢话都不会,只知道年年月月做完田里的活计,就是在秃毛坡栽树、护树。常惠生得闲时,也会去和尹德山一起栽树,一起聊聊天,他夸奖德山有志气,不服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气神,是大家的榜样!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当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每次回家探亲,必登门叩谢送上一份礼物,常惠生执意不收。当尹忠当上中学校长,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时,常惠生说:“你爹记的帐,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能拒绝。常凯曾问他这树将来属于谁,他说当然属于种树人,常凯冷冷一笑:“种在我家地界上的,自有法律去公断。”在这一刻,常惠生恨不得给儿子一个耳光!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是他打手机让儿子尹忠开车接去的。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你常大哥,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亮起来。床、柜、桌子、板凳,老旧得很。墙上挂着几个大镜框,里面嵌着用毛笔字写的红纸。他走过去一看,分明记着常家资助过尹家的一项项钱款。字很漂亮,应是尹忠的手笔。他叹了一口气,说:“德山啊,你老记着这些干什么。”
走出卧室,他又去打开仓库门、杂物间门、厨房门,再回到大门前,坐在门槛上。风从大门灌进去,又去拜访一个个的房间,去触摸家具、农具、厨具,细润无声。
……
谁也没想到,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还死了好几个人。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然巍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度过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不语地护佑我们!德山是我们村的功臣,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再打给尹忠,手机里传来了哭声。这才知道,在最后一个风雨之夜,尹德山在医院溘然而逝。临死前,他交代儿子:不要盒子,就把骨灰埋在自家屋后的一棵樟树下;老屋用来安置失去住所的乡亲;满坡的树都归属于常家。 常惠生忍不住老泪纵横,然后说:“这满坡的树,都捐给村里,我不能要。这个坡应该叫德山坡!”。
南瓜酒
云缠雾绕的湘东云阳山中,隶属于吉和镇的茅湾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处是长着杂树、野竹和茅草的山岗子,水田很金贵,山田东一块西一块地嵌在山坡上,一年的粮食半是稻米半是红薯、芋头和瓜菜。自留地、自留山出产的东西,要肩挑车拉地去镇上赶场,卖了换成现钱作日常开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样又穷又偏僻的地方,别处的女子不愿意嫁到村里来,村里的女子只想嫁到他乡去,老光棍、少光棍一抓一大把,故被人称为光棍村。
这几年茅湾村像久病初愈,忽然生发出活力,成了县里重点脱贫的对象。村里通了电,有了一条可跑汽车的土石公路(硬化、油化已列入计划),引进了市里、县里的一些大商家,扶植、指导各家各户种植、养殖的业务,产品统一收购,现货变现钱。不能干重体力活的三姑六婆和小女子,经过专业单位的培训,可以在家里绣花,锁衣、裤的扣眼,按件付款。这日子,越来越有望头了。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纷纷回家,鸡也鸣,狗也叫,散落在山边谷口的房屋上飘袅着淡青色的炊烟,人气旺得喜人。
驻村的扶贫干部和村委会成员,却愁得眉毛打结。光棍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吵着让他们“分配”老婆,要真正过“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
于是,村委会出台一项土政策:本村女嫁给本村男,建房子在划拨宅基地上可以多给面积;外村的单身女子,只要许诺将来与本村男子成家的,允许迁入村里居住,并提供安置的优惠条件。
三十二岁的古宝珍,领着五岁的女儿米珊珊,从二十里外的一个村子,迁进了茅湾村。她之所以迁到这里来,一是丈夫因开货车跑长途出车祸过世了,与她比邻而居的是个无赖,老是纠缠她,她只好避开;二是她有个远方堂姐住在茅湾村,好有个照应。
古宝珍长得很好看,鸭蛋脸,细眉毛,大眼睛,嘴角总是浮着浅浅的笑。米珊珊白白净净,像米粒子一样可爱,大家都叫她“米粒子”。 古宝珍卖掉了原来的房子,丈夫因工亡故领取了一笔补偿金,在村中的一个路口重建了一栋简单的土砖青瓦房,堂屋里摆上柜台和货架,出售一些日用百货,如牙膏、牙刷、针、线、搪瓷杯、粗瓷碗碟、圆珠笔、材料纸等物;屋后用竹子织出一圈篱笆,种些蔬菜也种些花草,比如指甲花、茉莉花、含羞草之类。堂姐家离她家很近,喊一声可以听见回应。而与她堂姐家屋檐相挨的,是堂姐的叔子高长松,牵藤搭柳,也可算是亲戚。
村里的光棍们喜欢去古家买东西,为的是能和古宝珍说说话。高长松也是没结婚的童男子,三十六岁了,个子有点矮,面目倒是很清爽,但他很少去古家。
嫂子说:“长松呀,我之所以引来宝珍妹妹,是为了你呀。”
“我知道。”
“你应该去亲近她呀。”
“我……配不上她。人家都叫我高矮子,还说我姓名里又有‘高’又有‘长’,是个大笑话。”
“你是种南瓜的行家,都叫你‘南瓜王’。你喜欢看书,会讲话,这都是本钱。她就喜欢实在人,你还看不出来?去替我送块猪肉给宝珍,就说是给她女儿的下饭菜。”
“那我也带几个嫩南瓜去。”
“这就对头了!”
正是黄昏,古家很安静。古宝珍坐在堂屋里,用指甲花瓣挤出红红的汁水,为女儿涂指甲,米珊珊笑得很开心。
高长松走到台阶上,先问一声:“宝珍在家吗?”
里面马上回答:“我在哩,是长松哥啊,快进屋。”
高长松走进堂屋,说:“嫂子让我送块猪肉来,好给米粒子補充营养。我也顺带送来不值钱的南瓜,见笑了。”
古宝珍说:“谢谢我姐,谢谢你!”
因为古宝珍隔些日子就要到城里去进货,会把米粒子放在堂姐家。一听见米粒子的声音,高长松就会从隔壁屋里赶快跑过来,陪着她玩,还教她认字读唐诗。
米粒子亮出红红的手指甲,问:“高叔叔,好看吗?”
“好看!”
高长松抱起米粒子放到膝上,问她:“这是什么花染的?”
“指甲花。”
“指甲花叫什么花?”
“不知道。”
“指甲花叫凤仙花,又叫:好女儿花。”
古宝珍扯亮电灯,给高长松泡好茶。彼此望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高长松低下头问:“米粒子,你是谁生的?”
“妈妈生的。”
“不对,米是花儿生的,所以才有‘花生米’这个词语。”
米粒子嘻嘻嘻笑个不停,古宝珍笑得摁住了肚子。
“长松哥,米粒子跟你在一起,不晓得几多快活。”
“我也特别喜欢她。”
“你……来我这里少。”
“想来又……忙得来不了。我在蔬菜种植队,领着几个人专门看管一大片南瓜地。现在是初夏,藤上长出花来了,有月亮的晚上,要合花,瓜才结得多,是我去培训时农技师教的。”
古宝珍故意问:“合花是什么意思啊?”
“南瓜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每株苗上有雌、雄两种花。在开花期,要进行授粉,掐一朵雄花,倒过来卡在雌花上轻轻摇动,这叫合花。”
古宝珍的脸突然红了。
“我想……在有月亮的晚上,把米粒子放在堂姐家,你带我……去看……合花,好不好?”
“好。”
……
秋风初起时,几十亩山田的南瓜,都被食品公司收购了,南瓜肉去做袋装的“油炸南瓜片”,南瓜籽也变成了袋装的炒南瓜籽,香喷喷地进入了市场。
高长松自家田土里的南瓜,除卖出大部分外,还特意留了几十个存放在地窖里。
高长松和古宝珍的婚事已定好,准备在元旦节时举办婚宴。猪养在栏里,羊养在圈里,其它所需之物都去下了订金,绝对不会误事。
嫂子问高长松:“酒买回来了吗?过年过节的,会涨价。”
“我有的是酒,你放心。”
古宝珍问他:“酒在哪里?”
“原材料在我的地窖里。到时候,我们一起来酿酒。”
古宝珍说:“你莫穿帮了,让乡亲们看笑话。”
“那我就不是‘南瓜王’了!”
离元旦节只有半个月了。
这天夜里,高长松领着古宝珍,走进了屋后园子里的地窖。地窖很宽敞,临时牵线进去的电灯亮晃晃的。硕大的南瓜红中透紫,一层一层地码放着。一大盆和好的泥巴、一袋袋的酒曲和一把三角刮刀,放在旁边。
高长松搬下一只大南瓜,用三角刮刀在瓜蒂旁边,捅出几个小洞眼;再把袋装的酒曲粉末,从洞眼中灌进去;然后用湿湿的泥巴,把洞眼的口子封住。
“就这样简单?”
“会者不难!十天到十二天,酒就酿熟了,这叫南瓜酒。”
“我来试试,将来我的店里可以专销这种酒。好喝吗?”
高长松用沾泥巴的手,突然捧住古宝珍的脸,使劲吻了一下,说:“合花才能长出好南瓜,好南瓜才能酿出好南瓜酒,当然好喝!”
“你把泥巴糊到我脸上了。”
“你这个样子,美!”
聂鑫森,1948年生于湘潭,毕业于中国作协中央文学讲习所第八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小小说集、诗集、散文随笔集、学术专著60余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艺奖”“毛泽东文学奖”“《小说月报》短篇小说百花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