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自二战以来,中东地区以其无可替代的地缘价值和石油资源,成为国际政治角力场,悠久而 复杂的历史际遇与独有的宗教、民族、教派和部落以及资源禀赋,为其披上层层神秘的面纱 。王联博士的新作《中东政治与社会》便以最简洁的数字条理介绍了中东地区的最本质的特 征。本文介绍此书的基本架构和特色,并着力推介其提炼的当代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 以期进一步探求这一研究的路径。
[关键词] 中东 穆斯林与阿拉伯 冲突与革命 石油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098-07
中东地区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诞生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大国争霸的角斗场。冷战结束后和海湾战争以来,中东地区多战局势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更加强了人们 了解中东的欲望。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威烈教授指出:“要想自由出入迷宫般的中东局势,掌握三把钥匙至关 重要,那就是沙漠文化、伊斯兰教和石油资源。”[注:朱威烈-世界热点:中东-[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为欲从事中东研究的人们指出了一种路径。2009年3月,北京大学王联博士 的最新专著《中东政治与社会》则提炼出当代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本文试就该书及这 些概念做些介绍和梳理,以进一步探求这一区域研究路径。
全 书 概 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中东研究逐渐成为中 国一门显学,原创性专著和论文数增多。北京大学最新推出的《中东政治与社会》一书就是 其中一本兼具研究专著和教材特征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专著。全书共60万字,包括朱威 烈教授所作的序、正文7章30节和作者后记;推荐阅读的中外书籍共15部、文章28篇、思考 题35个;附录表格50个、图片/地图19幅。
开篇讨论的是相关研究所用到的概念理解问题。如“中东”一词,作为欧洲人的一种地理、 文化和政治概念是一种解释(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的大片地区)。但从历史由来分析, 则可能最早起源于英国印度事务部19世纪50年代的描述(波斯及其附属中亚领土和波斯湾地 区),至1902年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A-T-马汉的首次公开使用和英国考古学家D-G-霍格 斯的 称谓,范围已逐步扩大(在近东基础上的波斯湾地区或从巴尔干一直到今天的巴基斯坦), 再到二战期间又“西扩”融进了直至大西洋西岸的北非地区;而对中东内涵的认知也有分歧 ,是17/18国(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地区为主)、24国(包括北非6国和阿富汗)还是32国(再 加进中亚5国、高加索地区2国以及巴基斯坦)?政治语境和氛围的不同导致这些差异,但某 种程度上内涵的模糊使之可以在不断变化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使用,故作者阐明该书采用了 广义上的“中东”概念(24国)。
在梳理和明确了“中东”概念之后,作者从战略高度逻辑性地谈到对东方和中东问题的讨论 。但如同它们的历史成因一样,这些问题在当代更是纷繁复杂。 埃及已故总统纳赛尔曾说过“美国记者到这一地区呆上两三天就 可以写文章,呆上两个月就可以写书,但呆上六个月就了解他对这一地区一无所知。”[注:詹世亮-中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外交学院学报,2003(1)] 在摒除完全复原历史真实与只关注眼下热点问题两种极端后,作者采用以点带面,将历史 背景、当代社会和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从宏观和总体上来把握中东政治和社会,得出以下 五个核心概念,将其作为当代中东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些核心概念主要有五个,即穆斯林 、阿拉伯、冲突、革命和石油,它们的英文表述的第一个字母合起来就是英文单词MACRO, 恰恰是宏观的意思。”[注: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中东的穆斯林与阿拉伯
民族、宗教、边界等矛盾是导致世界矛盾纠葛、甚至战争等现象的基本动因。原 教旨主义、圣战、恐怖活动与反恐、“文明冲突”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无论它们的本义 与内涵如何,都离不开中东地区和伊斯兰教。
就民族而言,中东有六大人口过千万的民族,也有犹太民族集聚的国家。以宗教而论,世 界三大宗教均发源于此,都奉耶路撒冷为其圣城;巴以、黎以、伊(拉克)科、两伊、叙 伊(朗)等均存在边界争端与异议。此外,这一地区同一宗教内还存在明显的不同教派斗争 ,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但又有独立建国的要求,同一民族内部 的矛盾也不时爆发,很多地方部落势力与原著居民左右着社会政治的发展,等等。作者因此 总结道,在中东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国 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国际民族问题国内化、民族问题 世界化。[注:同上书:115-118]以 国家计,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中东地区均为伊斯兰国家,再进 一步划开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其余19国为阿拉伯国家。因此,了解中东务必先从伊斯兰 教的信徒——穆斯林和占那里大部的民族——阿拉伯,才不至于舍本逐末,陷入愈了解愈不 解的悖论结局。
伊斯兰教发端于阿拉伯半岛,随后分化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当代亚、非、欧,共有53个伊 斯兰国家,其中有影响的大国除印尼外均属中东国家。当今世界上什叶派主导的国家伊朗、 伊拉克也在此间。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事即巴以双方因领土、难民、首都/圣 城、水源等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并造成阿拉伯国家/阿盟与以的整体对抗;强大的院外犹太 集团势力让美国执行了饱受诟病的中东双重标准政策,并与传统的欧洲盟友产生罅隙,还衍 生出黎以、叙以等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这一问题除产生国家间冲突最基本的领土因素外, 宗教和民族矛盾纠葛难以厘清。再看地区和国际热点中的伊朗核问题、伊拉克与阿富汗重建 问题、巴基斯坦反恐、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这些源于中东地区的热点不仅占据了大部分国 际政治热点问题,而且它们都是由于这一地区特有的宗教、民族架构久拖不决。此外,中东 还有与特定国家相联系的棘手难题,如摩 洛哥——西撒哈拉问题、伊朗——什叶派新月地带问题、土耳其——库尔德问题、阿富汗— —“基地”组织与塔利班蔓延、塞浦路斯——希塞问题等。
以上内容作者将其安排为该书的第二、三章。当然实际含量则大得多,各自名为“民族和国 家”、“宗教与社会”,说明作者研究视野开阔,在此领域积累日深,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思考。如他用“宗教上的少数派”一节,归集了中东地区“伊拉克的什叶派”、“沙特的 少数派”、“黎巴嫩的德鲁兹派”、“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伊朗的非什叶派”等现象, 为人们认知有关国家内部宗教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冲突、革命与大中东
矛盾和争执带来了无尽的冲突,“短暂的和平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还没退去,新的战争和冲突 又已经开始,这几乎成了中东各国和人民摆脱不了的梦魇。”[注:王联-中东政治 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2]中东地区呈现在世界 面前的总是与战争相关的报道和残忍的画面。首先,随着奥斯曼帝国大厦的崩塌和一战后殖 民新体系的形成,中东地区在炮火中诞生了现代国家,但它们都有显著的殖民争夺烙印—— 利益分割与分而治之。及至二战期间,美苏逐渐将原中东殖民统治者欧洲人排挤出去,而在 冷战期间,“他们对中东政治的介入之深、影响之大,完全不是此前的殖民统治者所能比的 ”。处于大国利益纠葛与内部错综复杂矛盾常态下的中东地区,仅二战后国家间的战争就有 8次,另外还有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和以以色列为一方的数次规 模不等的战争。
有着悠久历史与辉煌传统的民族与人民,总不会长期漠视其内部体制的腐朽与没落,以及外 部的强力入侵与制约,多重任务不时挫在他们面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选择变革也成为中东 的常态之一。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启了中东世俗化富民强国 的发展模式。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则标志着伊斯兰复兴运动成功。这两 起革命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关系。 此外,还有众多的革命和兴变之举在中东上演。1952年纳赛 尔领导的埃及“七•二三”革命推翻其封建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59年布尔吉 巴在突尼斯首次普选中当选总统;1958—1969年,伊拉克、(北)也门和利比亚的“自由军 官组织”发动革命,也成立了共和国。近者则是外国占领当局主导下阿富汗和伊拉克政局的 逆转。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同时给这一地区新 添了无尽的新矛盾和冲突爆发的可能,使得它们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不得不整体上接受了某种 变化,尤其是2004年美国提出在整个大中东地区,包括22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以及土耳其 、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全 面变革,即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尽管这一计划和政策饱受诘难,而且也不被当前奥巴 马 政府所看好,但客观上还是加剧了阿拉伯国家间发展模式的分化,并对相关国家的长远发展 产生了影响,这在书中第四章“政府与政治”、第五章“战争与和平”中有较详尽的阐述。
中东与石油的福祸相倚
中东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平原面积狭小,阿拉伯半岛几乎为沙漠所覆盖。特定的地形和环 境条件,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但“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原油价格以及地区冲 突”[注: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2]。1973年和1 979年中东石油禁运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政治家之外的普通 民众也知晓了中东之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并没有找到开 战前所持两个理由的任何证据,让人们见识了“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这种判断的 正确性,一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发动伊拉克战 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认。”[注: 格林斯潘说美国是为石油发动伊拉克战争-参见http:// news-xinhuanet-com/vide o/2007-09/17/content_6737591-htm(2009-07-18)]故了解中东最后的一把钥匙就 是石油。
2009年1月,中东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0219143-84万吨,天然气估计探 明储量为733878-38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5-60%和41-44%。一位 地缘政治学家的话基本能概括世界 之于中东的关系:“尽管过去100年来中东一直是世界的重要地区,但人们所看重的始终是 这里的石油资源。”[注: [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这些资源较集中地储藏在西亚海湾地区。1901年, 在今天的伊朗 发现了石油,1909年成立了英波(斯)石油公司。20世纪30年代在波斯湾沿岸发现了石油, 沙特于1933年授权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勘探权,至1946年开始大规模开采。1958年在阿布扎比 、迪拜等地先后发现石油,阿联酋等国也开始大规模开采并出口。海湾地区国家因此换取了 巨额财富,甚至使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草木扶疏的绿洲。[注:吴季松-看世界80国 :西亚和南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296]
但与18世纪的煤炭一样,供应和需求的相互机制在石油经济也生了根。[注:[美] 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随着在世界范 围内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市场上的石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问题——石油生意并不仅仅是一种 生意,甚至不能完全按照供求关系的规律来做,其价值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石油是一种政 治商品,不仅要受到供求经济规律的影响,还受着国家战略大计和工作日程的影响,如其国 内供应得不到保障,就要开通主要是中东石油供应的途径,亦即国家的安全将与维持获得外 国石油的能力维系起来,石油就成了地缘政治的绝对核心。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就要千方百计 地加强或争夺对中东等地产油国的控制,因此石油不仅与外交结下不解之缘,也无可避免地 选择了与战争联姻。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穆斯林们既感谢真主赐予了他们荒漠下的黑金, 但也饱受石油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作者把“石油”在本书第六章“经济与发展”中对石 油经济及其国际政治又做了深刻的论述,视野更为宏观。
结语
第七章的“中国与中东”是该书的结尾。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抄录一般性的政府政策宣 示,而是极其精炼地梳理了中国与中东交往关系,指出中国在当前中东也是国际热点问题上 所作出的努力,并且不落窠臼地审视了双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最后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 中东地区与中国新疆地区和经贸能源合作问题。这在目前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受到相关冲击和 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理性思维在国际体系急剧转型下的中 国与中东关系研究中熠熠生辉。
中国主张构建和谐、公正的国际关系,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的明确诉求,了解和研究中东是践行外交工作“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 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 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0721(1)的重要途径之一。全面而系统地以单本 著作穷尽中东的方方面面尽管值得商榷,但书中提出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无疑是开启 拥有古老而神秘历史和时下纷争丛生的中东的五把钥匙。
(责任编辑:张业亮)
[关键词] 中东 穆斯林与阿拉伯 冲突与革命 石油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098-07
中东地区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诞生地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大国争霸的角斗场。冷战结束后和海湾战争以来,中东地区多战局势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更加强了人们 了解中东的欲望。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威烈教授指出:“要想自由出入迷宫般的中东局势,掌握三把钥匙至关 重要,那就是沙漠文化、伊斯兰教和石油资源。”[注:朱威烈-世界热点:中东-[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为欲从事中东研究的人们指出了一种路径。2009年3月,北京大学王联博士 的最新专著《中东政治与社会》则提炼出当代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本文试就该书及这 些概念做些介绍和梳理,以进一步探求这一区域研究路径。
全 书 概 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中东研究逐渐成为中 国一门显学,原创性专著和论文数增多。北京大学最新推出的《中东政治与社会》一书就是 其中一本兼具研究专著和教材特征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专著。全书共60万字,包括朱威 烈教授所作的序、正文7章30节和作者后记;推荐阅读的中外书籍共15部、文章28篇、思考 题35个;附录表格50个、图片/地图19幅。
开篇讨论的是相关研究所用到的概念理解问题。如“中东”一词,作为欧洲人的一种地理、 文化和政治概念是一种解释(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的大片地区)。但从历史由来分析, 则可能最早起源于英国印度事务部19世纪50年代的描述(波斯及其附属中亚领土和波斯湾地 区),至1902年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A-T-马汉的首次公开使用和英国考古学家D-G-霍格 斯的 称谓,范围已逐步扩大(在近东基础上的波斯湾地区或从巴尔干一直到今天的巴基斯坦), 再到二战期间又“西扩”融进了直至大西洋西岸的北非地区;而对中东内涵的认知也有分歧 ,是17/18国(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地区为主)、24国(包括北非6国和阿富汗)还是32国(再 加进中亚5国、高加索地区2国以及巴基斯坦)?政治语境和氛围的不同导致这些差异,但某 种程度上内涵的模糊使之可以在不断变化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使用,故作者阐明该书采用了 广义上的“中东”概念(24国)。
在梳理和明确了“中东”概念之后,作者从战略高度逻辑性地谈到对东方和中东问题的讨论 。但如同它们的历史成因一样,这些问题在当代更是纷繁复杂。 埃及已故总统纳赛尔曾说过“美国记者到这一地区呆上两三天就 可以写文章,呆上两个月就可以写书,但呆上六个月就了解他对这一地区一无所知。”[注:詹世亮-中东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外交学院学报,2003(1)] 在摒除完全复原历史真实与只关注眼下热点问题两种极端后,作者采用以点带面,将历史 背景、当代社会和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从宏观和总体上来把握中东政治和社会,得出以下 五个核心概念,将其作为当代中东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些核心概念主要有五个,即穆斯林 、阿拉伯、冲突、革命和石油,它们的英文表述的第一个字母合起来就是英文单词MACRO, 恰恰是宏观的意思。”[注: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中东的穆斯林与阿拉伯
民族、宗教、边界等矛盾是导致世界矛盾纠葛、甚至战争等现象的基本动因。原 教旨主义、圣战、恐怖活动与反恐、“文明冲突”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无论它们的本义 与内涵如何,都离不开中东地区和伊斯兰教。
就民族而言,中东有六大人口过千万的民族,也有犹太民族集聚的国家。以宗教而论,世 界三大宗教均发源于此,都奉耶路撒冷为其圣城;巴以、黎以、伊(拉克)科、两伊、叙 伊(朗)等均存在边界争端与异议。此外,这一地区同一宗教内还存在明显的不同教派斗争 ,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但又有独立建国的要求,同一民族内部 的矛盾也不时爆发,很多地方部落势力与原著居民左右着社会政治的发展,等等。作者因此 总结道,在中东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国 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纠缠在一起,导致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国际民族问题国内化、民族问题 世界化。[注:同上书:115-118]以 国家计,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中东地区均为伊斯兰国家,再进 一步划开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其余19国为阿拉伯国家。因此,了解中东务必先从伊斯兰 教的信徒——穆斯林和占那里大部的民族——阿拉伯,才不至于舍本逐末,陷入愈了解愈不 解的悖论结局。
伊斯兰教发端于阿拉伯半岛,随后分化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在当代亚、非、欧,共有53个伊 斯兰国家,其中有影响的大国除印尼外均属中东国家。当今世界上什叶派主导的国家伊朗、 伊拉克也在此间。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事即巴以双方因领土、难民、首都/圣 城、水源等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并造成阿拉伯国家/阿盟与以的整体对抗;强大的院外犹太 集团势力让美国执行了饱受诟病的中东双重标准政策,并与传统的欧洲盟友产生罅隙,还衍 生出黎以、叙以等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这一问题除产生国家间冲突最基本的领土因素外, 宗教和民族矛盾纠葛难以厘清。再看地区和国际热点中的伊朗核问题、伊拉克与阿富汗重建 问题、巴基斯坦反恐、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这些源于中东地区的热点不仅占据了大部分国 际政治热点问题,而且它们都是由于这一地区特有的宗教、民族架构久拖不决。此外,中东 还有与特定国家相联系的棘手难题,如摩 洛哥——西撒哈拉问题、伊朗——什叶派新月地带问题、土耳其——库尔德问题、阿富汗— —“基地”组织与塔利班蔓延、塞浦路斯——希塞问题等。
以上内容作者将其安排为该书的第二、三章。当然实际含量则大得多,各自名为“民族和国 家”、“宗教与社会”,说明作者研究视野开阔,在此领域积累日深,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思考。如他用“宗教上的少数派”一节,归集了中东地区“伊拉克的什叶派”、“沙特的 少数派”、“黎巴嫩的德鲁兹派”、“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伊朗的非什叶派”等现象, 为人们认知有关国家内部宗教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冲突、革命与大中东
矛盾和争执带来了无尽的冲突,“短暂的和平给人们带来的喜悦还没退去,新的战争和冲突 又已经开始,这几乎成了中东各国和人民摆脱不了的梦魇。”[注:王联-中东政治 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2]中东地区呈现在世界 面前的总是与战争相关的报道和残忍的画面。首先,随着奥斯曼帝国大厦的崩塌和一战后殖 民新体系的形成,中东地区在炮火中诞生了现代国家,但它们都有显著的殖民争夺烙印—— 利益分割与分而治之。及至二战期间,美苏逐渐将原中东殖民统治者欧洲人排挤出去,而在 冷战期间,“他们对中东政治的介入之深、影响之大,完全不是此前的殖民统治者所能比的 ”。处于大国利益纠葛与内部错综复杂矛盾常态下的中东地区,仅二战后国家间的战争就有 8次,另外还有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和以以色列为一方的数次规 模不等的战争。
有着悠久历史与辉煌传统的民族与人民,总不会长期漠视其内部体制的腐朽与没落,以及外 部的强力入侵与制约,多重任务不时挫在他们面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选择变革也成为中东 的常态之一。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启了中东世俗化富民强国 的发展模式。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则标志着伊斯兰复兴运动成功。这两 起革命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东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关系。 此外,还有众多的革命和兴变之举在中东上演。1952年纳赛 尔领导的埃及“七•二三”革命推翻其封建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59年布尔吉 巴在突尼斯首次普选中当选总统;1958—1969年,伊拉克、(北)也门和利比亚的“自由军 官组织”发动革命,也成立了共和国。近者则是外国占领当局主导下阿富汗和伊拉克政局的 逆转。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也同时给这一地区新 添了无尽的新矛盾和冲突爆发的可能,使得它们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不得不整体上接受了某种 变化,尤其是2004年美国提出在整个大中东地区,包括22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以及土耳其 、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全 面变革,即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尽管这一计划和政策饱受诘难,而且也不被当前奥巴 马 政府所看好,但客观上还是加剧了阿拉伯国家间发展模式的分化,并对相关国家的长远发展 产生了影响,这在书中第四章“政府与政治”、第五章“战争与和平”中有较详尽的阐述。
中东与石油的福祸相倚
中东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平原面积狭小,阿拉伯半岛几乎为沙漠所覆盖。特定的地形和环 境条件,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但“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原油价格以及地区冲 突”[注: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2]。1973年和1 979年中东石油禁运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政治家之外的普通 民众也知晓了中东之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并没有找到开 战前所持两个理由的任何证据,让人们见识了“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这种判断的 正确性,一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发动伊拉克战 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政府在政治上又不便承认。”[注: 格林斯潘说美国是为石油发动伊拉克战争-参见http:// news-xinhuanet-com/vide o/2007-09/17/content_6737591-htm(2009-07-18)]故了解中东最后的一把钥匙就 是石油。
2009年1月,中东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0219143-84万吨,天然气估计探 明储量为733878-38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5-60%和41-44%。一位 地缘政治学家的话基本能概括世界 之于中东的关系:“尽管过去100年来中东一直是世界的重要地区,但人们所看重的始终是 这里的石油资源。”[注: [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这些资源较集中地储藏在西亚海湾地区。1901年, 在今天的伊朗 发现了石油,1909年成立了英波(斯)石油公司。20世纪30年代在波斯湾沿岸发现了石油, 沙特于1933年授权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勘探权,至1946年开始大规模开采。1958年在阿布扎比 、迪拜等地先后发现石油,阿联酋等国也开始大规模开采并出口。海湾地区国家因此换取了 巨额财富,甚至使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草木扶疏的绿洲。[注:吴季松-看世界80国 :西亚和南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296]
但与18世纪的煤炭一样,供应和需求的相互机制在石油经济也生了根。[注:[美] 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5]随着在世界范 围内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市场上的石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问题——石油生意并不仅仅是一种 生意,甚至不能完全按照供求关系的规律来做,其价值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石油是一种政 治商品,不仅要受到供求经济规律的影响,还受着国家战略大计和工作日程的影响,如其国 内供应得不到保障,就要开通主要是中东石油供应的途径,亦即国家的安全将与维持获得外 国石油的能力维系起来,石油就成了地缘政治的绝对核心。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就要千方百计 地加强或争夺对中东等地产油国的控制,因此石油不仅与外交结下不解之缘,也无可避免地 选择了与战争联姻。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穆斯林们既感谢真主赐予了他们荒漠下的黑金, 但也饱受石油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作者把“石油”在本书第六章“经济与发展”中对石 油经济及其国际政治又做了深刻的论述,视野更为宏观。
结语
第七章的“中国与中东”是该书的结尾。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抄录一般性的政府政策宣 示,而是极其精炼地梳理了中国与中东交往关系,指出中国在当前中东也是国际热点问题上 所作出的努力,并且不落窠臼地审视了双边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最后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 中东地区与中国新疆地区和经贸能源合作问题。这在目前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受到相关冲击和 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彰显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学理性思维在国际体系急剧转型下的中 国与中东关系研究中熠熠生辉。
中国主张构建和谐、公正的国际关系,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的明确诉求,了解和研究中东是践行外交工作“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 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 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0721(1)的重要途径之一。全面而系统地以单本 著作穷尽中东的方方面面尽管值得商榷,但书中提出中东研究的五个核心概念,无疑是开启 拥有古老而神秘历史和时下纷争丛生的中东的五把钥匙。
(责任编辑:张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