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全球化语境中的时代命题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作者及地址:王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邮编:210016;E—mail:[email protected]。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阶层变迁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CXLX11_0164)。 摘 要 在全球化语境中,一方面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同时各种发展“瓶颈”也日益显现,如何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下处理好发展与和谐的平衡关系,从而公平合理地让最大多数人共享世界发展成果,成了每个国家,特别是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包容性发展”从发展理念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性、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性、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性几个维度科学解答了这一发展的难题。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 公平 全民参与 全民共享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存在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人的发展。然而,对于什么是人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发展却一直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起初,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增长,不少人将提高人的实践能力与实现人的发展划上等号,甚至将片面的物质积累等同于人的全面发展。直至自然与社会不断发出“报复”的警告人们才恍然大悟,单纯的经济发展永远无法代替人类的发展。
  理论诞生:全球化语境中的“包容性发展”
  近年,随着全世界人民的不断探索与努力,逐渐树立起这样的统一理念:其一: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在发展中处于最高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其二,全球化语境中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国家中最大多数的人,因此参与发展的机会,发展内容的设想以及发展结果的享用应该更具包容性,这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更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时代命题。
  追根溯源,“包容性发展”命题的原型是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明确了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全面,即是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社会的同步发展。显而易见,两者都以“包容性”作定语,但在发展经济学的视阈下,“增长”与“发展”即指“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与“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虽然有一定联系,却也有根本的区别。总体来说,“经济增长”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像产品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等;相比前者,“经济发展”除了包涵增长的内容,更多反映的是通过经济增长而达到的质的变化,像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还包括生态的平衡、环境的保护、生活状况的改善、贫困落后的消除等经济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综上,包容性发展在实质上是对经济增长结果的一种合理利用。
  从另一种层面说,这又是对世界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的真实投影,即“经济增长的成就不能公平地由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实现了增长,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张幼文.包容性发展:世界共享繁荣之道.求是杂志,2011(11):5254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们认识到这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领域的特例现象,而是涉及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立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已被紧紧拉入到全球化体系中。因此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已成为当今各国在进行国际合作时的一种重要发展思路,它不仅强调本国发展的包容性,更关注本国的发展不能对他国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在全球化编织的关系网中,每个国家无疑都是一个节点,而每个国家发展的动荡都有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发展的困难。
  ——!> 所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包容性发展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共同发展为特征,平等参与为手段,成果共享为目标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能源消耗、粮食安全、自然灾害、饥饿疾病等世界性难题的不断涌现,实现“包容性发展”已成为各个国家达到共赢共利所必须秉承的基本精神,成为实现区域合作、共同繁荣的一致要求。所以“包容性发展”在15个博鳌亚洲论坛的备选主题中可以脱颖而出;而在2011年4月的中国海南,以“包容性发展”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一经举行,更是以现实的热度、理论的深度以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契合博得世界学界认可。
  多维透析:中国发展中的“包容性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容性发展”和中国传统“和”文化“不谋而同”;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之一,自身对“包容性发展”的践行将对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践行的前提无疑要先对中国视野下的“包容性发展”做一个多维的透析,掌握其中国要义。
  “包容性发展”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是关系到人本发展、转型发展以及和谐持续发展的发展新战略,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基本要义在于让地球上每个人拥有自由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最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和我们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包容性发展”更具实践指导意义。从逻辑结构上看,其理论内核主要包含了发展理念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性,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性,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性几个维度。
  1.发展具有公平性是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说,而西方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在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时注入了公平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永恒价值,是社会机体良性运行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准则。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理论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当中,“包容性发展”也不例外。实践作为人们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和基础。在现实背景下,我们选择“包容性发展”正是出于一种实践理性的需求,而实践理性正是实践主体在进行改变外在客体使之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时的理性把握。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又总是生活在道德环境中,受到道德环境的持续影响,包容性发展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受道德环境影响的产物。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历程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难点,在寻求两者平衡点的过程中,有过成绩,也出现过问题。回顾历史,我国曾陷入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误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分配政策存在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从而造成很多老百姓不是没钱花就是有钱不敢花,而房价、看病、上学、就业、养老多方面的压力又都是生活中所必须面对的。这些和民生建设息息相关的不良经济效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制约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势必造成改革成果难以全民共享的局面,从而损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更加妨碍了对公平正义理念的追求。而“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正是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纠偏。总体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和效率兼顾,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当初的“先富带动后富”到“科学发展观”再至如今包容性发展的过程看,这无疑投影了实践环境的变化与道德环境的理性诉求,更明确反映了人们从对结果公平的注重转移到对机会公平的强调。机会公平,主要是指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平等,这也是包容性发展所积极倡导的,虽然对包容性发展关注的对象与内容以及其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无论是从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又或者是交叉学科的多重视角对其释义,人们对这一新概念的理论核心却是一致认可的,即包容性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与道德基础之上的公平正义的发展。   “凡受理性指导的人,它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 所以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1:184包容性发展正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理性指导。党的十七大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包容性发展”也要求政府必须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均等的机会来改善分配不公。因为在当今中国,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正是由于在阶层分化时,各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有的资源不等而导致的权利不等,由此形成了许多弱势人群;一方面,政治、文化资源与经济收入联姻趋势愈发明显,另一方面权利的优先又使得一些特权阶层比其他阶层更容易获取和垄断各种资源,最终形成一种恶性的“马太效应”。基于此,“包容性发展”才舍弃对改革成果公平分配这一更容易考察与区分的变量,转而要求发展过程的公平,因为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无论是通过制度政策的生成或是践行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如包容性发展之要求,从发展过程的公平化切入,实现机会公平、政策公平、环境公平,最终实现分配公平。
  2.发展过程全民参与是“包容性发展”的逻辑起点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无疑,历史活动是人民的事业,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自人民的参与和实践。无论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离不开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与创造发挥。总之,全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不竭动力。
  如前文所述,包容性发展是为了让改革成果全民分享,让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惠泽每一个公民。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这也是提出“包容性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全民参与的发展,发展成果最终的全民共享才真正具有公正性与合理性。所以包容性发展十分强调社会发展的全民参与,“换句话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人人有责的,不管是什么身份的国民,都应该尽其所能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去。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这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能够持续进步的基石。”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539这种说法的逻辑支撑是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代价之上,而这种代价也必然有人去承担,如果发展的成果理应由每个人分享,那么发展的代价也理应由每个人去支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与之相悖的情况,即本应由全民分享的成果却由一部分强势群体充分享用,而本应由全民支付的代价却由弱势群体过分承担。包容性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背离的情况,不仅要求全民分享成果,还提倡全民共担责任。正如前文所言的公平之本意不仅仅是指人人普遍受益的价值目标,还包括人人都要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这一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全民参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无关,即使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也应该作为一种激励长期提倡,以杜绝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情况发生,这样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分享才更意义。否则,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只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依赖者”。以社会救助为例,社会救助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发达国家在进行社会救助时也十分注意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着力开展“工作福利”,即要求受救助者为其接受的救助而进行工作,以避免“养懒汉”与“搭便车”的情况发生。客观地说,对于弱势群体和社会最低层的关注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因为弱势群体与社会最底层占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与其他群体和阶层相比,他们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愿望均不足。徐伟,章元,万广华.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学海,2011(4)所以增加对他们的投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发展的可行能力便成了包容性发展的着力点,这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全民参与的重要方面,否则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辉煌势必出现盲点。
  3.发展内容全面协调是“包容性发展”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它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相互联系与制约所构成,“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12作为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人们还必须妥善处理好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容性发展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领导人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即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包容性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仅强调全体公民参与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特别重视发展过程与内容的协调性。显而易见的是,单一的GDP增长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的发展是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的价值会使很大一部分增长成果被发展受到的破坏抵消。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一种“包容性的发展”,就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却呈现一种非平衡状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改革成果全民共享信心的减退,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甚至指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包容性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一定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增长之上。“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方式,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社会科学,2012(1):7074换而言之,“包容性发展”希望实现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达到内在协调的状态。
  之所以要强调发展的协调特征,是因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所谓“包容性发展”是指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张梦涛.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理论探索,2011(1):912从发展的真正内涵考虑,整个社会的进步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况且,很多事实说明,社会发展的滞后也会影响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上长足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积累却没能充分发展社会事业,而将社会事业的改革纳入正确模式的进程也一直在探索中进行,从而导致社会事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反而趋利势头愈演愈烈。一些本该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像学校、医院反而变成了追逐利润的赢利机器;本应以居住为第一功能的住房却成了投资牟利的手段……这些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使中国经济难以实现由投资拉动向与提升消费拉动并驾齐驱的转变,由此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如果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来说也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4.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主要目标
  毫无疑问,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前提,更是发展的目的。“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在从事发展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应当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即要使参与社会发展的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不断进步的社会机体中获得实惠和利益,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邱耕田,张荣洁.论包容性发展.学习与探索,2011(1):5357
  过去我们曾单纯地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就会实现人人普遍受益。但是,30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明显改善,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贫困群体,这些人由于各种社会资源的严重贫乏以及获取渠道的相对狭窄沦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格格不入”。这也是提出“包容性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包容性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改革成果人人共享,无论是要求发展进程的全民性,还是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又或是强调发展进程公平正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成果的全民分享。总之,包容性发展设想的一切内容都需要通过全民分享表现出来,否则发展就会失去任何意义。因此,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包容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因为这一点,很多人认为“包容性发展”就是成果共享,虽然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发展成果分配的共享性在包容性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一种实践诉求,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那么,在包容性发展所包含的众多内容里,全民共享主要是指哪方面的内容呢?“包容性,从结果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分配上的公平性、共享性,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单单从发展结果上进行诠释,包容性发展便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而首当其冲的仍然是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合理性。”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核.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7
  目前,弱势群体是没有享受到发展成果的主要群体,要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合理性要求,我们需要增加对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的注入,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与社会资本,拓宽他们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渠道,以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尊严,缩小与人们的贫富差距,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全民共享并不是提倡回到平均主义的年代,而是要合理调整人们的社会贡献与合法收入之间的对称性。因为具有对称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受到各阶层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还可以激发人们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总之,要做到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必须实现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所以我们需要能够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发展机会,并且能够让人们公平地获得这些机会从而参与进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这与前文所述的内容是连贯的,也由此可见包容性发展理论在逻辑进程上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要义: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路径
  回顾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因缺少包容性而充满了矛盾,国际上,世界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充满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压榨与经济剥削;转向国内,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却是区域间、群体间差距的不断扩大,“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生产的每一进步, 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17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与不平等的出现是同步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是中国发展的要义。为了使最大多数人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就必须杜绝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人利益的非包容性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才具有终极意义。所以,如何践行包容性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必须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发展价值取向,明白“包容性发展”并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更不能与“容忍”混为一谈,无限度的包容必定招致公平的失衡。由于过去非包容性的发展,加之制度的缺陷等多重因素,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错位,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关系上的对立甚至仇视。景跃进.演化中的利益协调机制:挑战与前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4)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把“蛋糕”做大而容忍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公平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其时代的无奈与合理性,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的话;那么,随着“蛋糕”越做越大,而能分到“蛋糕”的人却并未像当初承诺那样是最大多数的人,这无疑就破坏了包容性发展的最终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包容性发展的主体关系主要体现在群体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利益矛盾。然而,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包容性发展”的诞生,都意味着社会并不提倡无限度的包容发展,对于这些危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利益矛盾不能任其深化,否则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利益型矛盾就有可能演变成更具对抗性的价值型矛盾。为此,我们必须用公平正义的理念来对待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包容性问题。
  其次,在中国现实语境下,要更为有效的践行包容性发展,就必须立足民生,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保障。正如前文所言,在“蛋糕”越做越大之后,就要处理好“蛋糕”的分配问题,目前贫富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一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着力改善分配关系,优化居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截断财富占有两极化的源头。二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围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同时,这也是全民参与发展的前提。试想,当个人生存尚成问题的状态下,人们又如何有信心与兴致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相反,只有衣食住行等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获得保障后,人们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发展里。三要建立包容性的利益表达机制。在阶层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利益相对受损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发展的信心和发展自身的稳定与包容性。赵登辉,林康,王旭.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路径选择.现代经济探讨,2011(9)因此必须建立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以满足不同阶层特别是利益相对受损阶层的利益诉求,引导其合理合法地进行利益表达。最后要建立包容性的服务机制。无疑,我国政府正由单纯注重GDP增长转向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模式,因此,政府必须将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职能,适当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全民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包容性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实现前面两点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否则必然落入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将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和原则。在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公平正义无从谈起,人们为了生存必然将整个社会拉入混乱矛盾之中,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首要前提,那就只会有贫困贫穷的普遍化,只会有为争夺生活必需品的陈腐污浊,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也只能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而落入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无疑,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脱离人的发展永远无法解答“斯芬克斯”之谜。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飞速转型与深刻变迁,发展中的各种“瓶颈”在各个国家中以不同的形式显现,如何在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语境下恰当处理好发展与和谐的平衡关系,从而公平合理地让世界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人的发展主体地位,成了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做出的关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讲话恰恰也切中了我国当前发展问题的实质:发展的包容性不强。而“包容性发展”重要理论的诞生又反过来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包容性”是属于当今时代的一个崭新命题,必将成为我国在面对社会发展中诸多挑战时所必须秉承与坚持的发展新理念与新模式。
  (责任编辑:张业亮)
其他文献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卢欣雪,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中央财经大学;邮编:102206;E—mail:[email protected]。 赵 康 摘 要 在次贷危机和巴塞尔协议Ⅲ的影响下,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日趋重要。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风险评估中最有效、最常用的定量工具。本文对四种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梳理、评述和比较。同时指出在评价指标中,回收率对于违约概率有重要影
期刊
江苏省台湾问题研究中心;王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通信作者及地址:杨泽军,南京市进香河路22号;邮编:210018;E—mail:[email protected]。 王 维 摘 要 苏贞昌成功当选党主席,民进党迈入所谓的苏贞昌时代。新时期民进党大陆政策备受外界关注,也成为影响民进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是民进党患得患失,既想争取中间选民支持,扩大社会基础;又想讨好深绿力量,稳固
期刊
[内容提要]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销区 利益协调机制
期刊
摘要 开罗会议是现代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一大重要起点。开罗会议前,中国凭借二战的一大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促使战时主要盟国接受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对于国际体系有着明确的判断:即中国具备成为大国的条件和潜质、中国应凭借其战争努力获得国际权利、中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以及中国应主动改善外交环境。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的中国仍具有一定意义或启示。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国地位进一步增强,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美国投资银行巨头经营、管理模式出发,分析它们崩溃的原因,揭示这次席卷全球的 金融危机的特点。文章集中分析了美林、雷曼等华尔街投行巨头崩溃的原因。通过分析,可 以看出,美国投行巨头崩溃的原因在于它们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由经济全球 化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巨大变化。本文认为,传统的独立投资银行经营方式受到现代金融市场 的很大挑战,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中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市场的变
期刊
[内容提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种创新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本文认 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新挑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开发区如何通 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开发区 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2-0057-10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
期刊
摘要 当前全球安全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多极化国际格局趋势已经明朗。受深刻变化中的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国际安全战略思维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大国安全战略和策略重新调整,大国关系已由一种传统的利益趋同或利益相悖的简单或敌或友关系,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存在共同利益又存在利益竞争的非敌非友的模糊复杂的博弈关系模式。从2010年的全球安全形势看,这种复杂的大国关系在纠结中缓慢发展的同时,也对各安全领域产生着重大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奥巴马政府多边主义的回归,国内外关于美国霸权衰 落的论争再度兴起。本文将合法性概念引入国际政治分析,从探讨国际体系霸权合法性的角 度出发,指出技术优势是美国霸权合法性的核心所在,并从设立标准、提供公共产品、控制 舆论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在的作用原理。本文认为,在其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具有显著优势 的今天,美国霸权的真正衰落仍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关键词] 美国
期刊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曹宏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邮编:200083;E—mail:[email protected]。本文受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自由贸易区制度体系整体功能设计的战略思考研究”,编号:11BGJ015。 摘 要 本文将欧盟应对欧债危机的制度创新置于法经济学的视角之下,揭示了欧债危机的实质,分析了欧盟制度创
期刊
[内容提要]索马里海盗问题的治理过程本质上是国际社会向索马里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索马里海盗问 题的全球治理范式具有二元性: 从策略层面来看,其问题的解决,依靠国际社会设计一套较为完善的国际机制,增强各成员 之间的协调与互信,避免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某些成员奉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政策,也 应避免有些成员将公共产品“私有化”的做法,实现索马里海盗的打击手段由“各自护航” 转向“共同遏制和分区巡逻”;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