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在中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她既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又能够丰盈学生心灵,对于培育和养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的美育目的是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课本中蕴藏着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炉,以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学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生活中敏感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身,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人格。简言之,语文美育教学应关注培育学生社会关爱之心、独立自由之性以及文化涵养之情。美育也因此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精心挖掘,发现美的因子
现行中学教材不少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子,有待我们去挖掘、咀嚼。
小说教学中离不开人性美的挖掘。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其身上所渗透的美学意蕴可以挖掘如下:
1.雅艳的形容美。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刻画其外貌,这种外在的美显然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杜十娘身上的外在体现。
2.崇高的心灵美。这表现在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上,她所追求的是人间那一份至真至纯的男女情感,她的追求并非物欲,却是心灵相通,两情相悦。
3.智勇双备的智慧美。她为追求美好爱情,斗老鸨,斗孙富,无一不表现其智慧美。
4.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小说之所以有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故事的悲剧性,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十娘抱匣沉江的那一幕,其悲壮的艺术效果也就在此。
诗歌教学应该注意意境美的挖掘。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送别宝典,而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异曲同工,都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浓浓深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我们想起“安史之乱”中,诗人辗转漂泊的生活,结合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诗人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表现出儒家兼济天下思想情感上的大美。
诗歌教学还应该重视挖掘“隐藏”的美,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学生可能会存有困惑:一沟臭水,美在哪里?其实,这首诗是把图景之美“隐藏”了,“闻一多绝大多数作品之所以以有深度、广度为由评价其价值,就是因其既有现实和历史的根基,也讲究表达的策略,善于‘隐藏’自己”,是一种含蓄之美,待细细品味与琢磨。从用词看,“翡翠”“桃花”“罗绮”“珍珠”“绿酒”等词语,在诗词中勾画了“死水”之外另外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那是人民获得自由之后的美好生活,是作者对社会大众的关爱,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一直关注现实的情怀。从内涵看,在作者深沉的笔触当中表面上是写丑、写恶,写一种厌弃,实际上,我们应该从这种对比的、充满紧迫感的语言当中,读出一种喷薄而出的对美的向往。《死水》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丑恶的摈弃和对新社会的期盼,短短诗句蕴含着无限的自由之心、美好之情。
议论文教学也能挖掘出美来。议论文的美可以体现在语言的修辞美上。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美。鲁迅的《拿来主义》很多地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第九段阐述的是实行“拿来主义”,实际是对当时全盘西化观点的一种反驳。在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舶来品都是受欢迎的,这也引发了鲁迅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讨论。鲁迅形象地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也就是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的那些部分,这样一比喻抽象的东西顿时活了起来,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读者心知肚明,清清楚楚。对比能增强语言的鲜明美。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强调:“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他们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在这里巧用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自由主义言行矛盾及他们思想方法的荒谬,无情地批判了这些人的错误思想和言行。此外,巧用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美,巧用引用能增强语言的哲理美,巧用设问能增强语言的波澜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对阅读和写作都是有益的。
美的内容需要美的形式衬托,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有机融合乃为文章之大美。音乐美——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如同欣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在诗的第一节中,轻盈的旋律带着微微的忧伤,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微风拂面的诗人不舍离去的背影;第三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语言美——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如同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曲子,朗朗上口,音调铿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声、有色、有味,有静谧之美,也有四季变换之美,既赏心悦目,又余味无穷。结构美——设计巧妙的结构能够拓展思维、引人入胜。如,莫泊桑的《项链》围绕着主人公借、丢、赔项链,一环紧扣一环,把人的思路紧紧带入小说当中,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在结尾处却点名项链是假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增加了主人公的悲剧感,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的本质,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益处。
二、联系生活,培养审美能力
人们常说,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联系生活,发现正能量之美,启发学生以之为榜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文章中的事实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审美意识,如小说《一碗阳春面》,故事中的情境大家或许碰到过,可以启发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应该从中体会到处于逆境的家庭,一种不畏时艰的奋斗之美、一种共渡难关的亲情之美。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借助这样的例子,培养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及勇往直前、敢于攀登的精神。如,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联系周恩来的少年时代,做更多的阐述,进而对学生施以影响。周恩来曾经对人格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阐释,他讲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可以进一步借助周恩来伟大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智能人格、审美人格等人格特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周恩来不仅仅是小时候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而是用一生去践行这句话,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就是语文在启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实现美过程中的作用。另外,还有童第周“一定要争气,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办到”的踌躇壮志;竺可桢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理想和责任坚守不放,等等。这些事例可以举一反三,联系伟人的其他事迹,联系我们当下的生活,让美延伸。 联系生活,发现自然之美,启发学生细致地观察。作文材料不少来自观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易觉察之美,进而审视美、描绘美,浸润心灵、升华灵魂。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等利用对一个瞬间、一个空间、一个景物的细致观察,然后用细腻的笔触写出来,以景致寄托情丝,看似平淡却用情至深,是一种微微的叙述,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荷塘月色》名篇里面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这些比喻,荷叶和荷花那种纯粹、纯净、高洁、高冷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这是自然之美,更是心灵之美,这也是这篇散文持久散发魅力的原因。《故都的秋》《囚绿记》里也都有细小事物的描述,一些难以发现之美通过作者的观察表露出来,形成文字,传递美好。
联系生活,发现意境之美,启发学生打开纯真的心灵。意境是来源于文字,又高于文字的情感境地,难以准确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写出了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照、奉献和满满的爱心,这是天生的、至真至纯之爱,打开了人性善良与美的大门,闪耀着人类智慧、仁慈的光芒,这种意境对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种关爱、胸怀、奉献以及不计回报的意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这也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资源。
三、身体力行,塑造美好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是诗意的存在。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更多关注美、创造美、展现美。
美在仪表中。语文教师如果穿衣打扮邋遢无度,即使他念着世上最美的文字,也总觉得这种美有缺憾。注重仪表既是对自己的欣赏,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形成“长大后,我也要这样”的想法,语文教师身体力行的目标就达到了。教师的温文尔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沟通;从容大度则包容学生的过错和幼稚;讲究方法,启发思维则是教学目的所在,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仪表之美,不仅包含温文尔雅、举止文明,还包含着教师从走进教室之后所有的一切语言和动作,比如板书,要字迹秀美,排版有序,重点突出,疏密有致,与此相反在黑板上随意书写,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如何去要求学生作业整洁?师表之美,不仅要在课上文明规范,即便在课余时间也应具有师表的风度,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
美在能力上。再好的仪表,也需要内容支撑。一个美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有能力、有见识的,而不是空有一副仪表。这种能力包括教师对课程结构的驾驭、对语言的驾驭、对课外知识的吸纳水平。比如,如何做到教学结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做到有序协调,富于节奏,好的教学过程应该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节奏,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教学语言规范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至关重要,一个语言枯燥无味的教师,就算知识丰富,也很难上好课,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信息大爆炸时代,对教师吸纳课外知识的水平提出了挑战,教师能从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学生也能查阅得到,甚至还可以更多,教师唯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美在细微处。语文教师所传递的美,不仅在自身、在能力,更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些是细小的,一个轻微的举止可能就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对于成绩差学生的态度,对于问题学生的关注等,都是用真善美对学生进行影响的良好机会。关心得当,则会改变学生的成绩,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语文之美是大美,在于育人,在于传承。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临淮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中学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生活中敏感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身,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人格。简言之,语文美育教学应关注培育学生社会关爱之心、独立自由之性以及文化涵养之情。美育也因此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精心挖掘,发现美的因子
现行中学教材不少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子,有待我们去挖掘、咀嚼。
小说教学中离不开人性美的挖掘。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其身上所渗透的美学意蕴可以挖掘如下:
1.雅艳的形容美。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刻画其外貌,这种外在的美显然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杜十娘身上的外在体现。
2.崇高的心灵美。这表现在对纯洁爱情的追求上,她所追求的是人间那一份至真至纯的男女情感,她的追求并非物欲,却是心灵相通,两情相悦。
3.智勇双备的智慧美。她为追求美好爱情,斗老鸨,斗孙富,无一不表现其智慧美。
4.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小说之所以有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故事的悲剧性,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十娘抱匣沉江的那一幕,其悲壮的艺术效果也就在此。
诗歌教学应该注意意境美的挖掘。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是送别宝典,而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异曲同工,都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浓浓深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我们想起“安史之乱”中,诗人辗转漂泊的生活,结合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诗人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表现出儒家兼济天下思想情感上的大美。
诗歌教学还应该重视挖掘“隐藏”的美,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学生可能会存有困惑:一沟臭水,美在哪里?其实,这首诗是把图景之美“隐藏”了,“闻一多绝大多数作品之所以以有深度、广度为由评价其价值,就是因其既有现实和历史的根基,也讲究表达的策略,善于‘隐藏’自己”,是一种含蓄之美,待细细品味与琢磨。从用词看,“翡翠”“桃花”“罗绮”“珍珠”“绿酒”等词语,在诗词中勾画了“死水”之外另外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那是人民获得自由之后的美好生活,是作者对社会大众的关爱,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一直关注现实的情怀。从内涵看,在作者深沉的笔触当中表面上是写丑、写恶,写一种厌弃,实际上,我们应该从这种对比的、充满紧迫感的语言当中,读出一种喷薄而出的对美的向往。《死水》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丑恶的摈弃和对新社会的期盼,短短诗句蕴含着无限的自由之心、美好之情。
议论文教学也能挖掘出美来。议论文的美可以体现在语言的修辞美上。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美。鲁迅的《拿来主义》很多地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第九段阐述的是实行“拿来主义”,实际是对当时全盘西化观点的一种反驳。在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舶来品都是受欢迎的,这也引发了鲁迅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讨论。鲁迅形象地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也就是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的那些部分,这样一比喻抽象的东西顿时活了起来,历历在目,清晰可辨,读者心知肚明,清清楚楚。对比能增强语言的鲜明美。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强调:“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他们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在这里巧用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自由主义言行矛盾及他们思想方法的荒谬,无情地批判了这些人的错误思想和言行。此外,巧用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美,巧用引用能增强语言的哲理美,巧用设问能增强语言的波澜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对阅读和写作都是有益的。
美的内容需要美的形式衬托,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有机融合乃为文章之大美。音乐美——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如同欣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在诗的第一节中,轻盈的旋律带着微微的忧伤,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微风拂面的诗人不舍离去的背影;第三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语言美——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如同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曲子,朗朗上口,音调铿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声、有色、有味,有静谧之美,也有四季变换之美,既赏心悦目,又余味无穷。结构美——设计巧妙的结构能够拓展思维、引人入胜。如,莫泊桑的《项链》围绕着主人公借、丢、赔项链,一环紧扣一环,把人的思路紧紧带入小说当中,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在结尾处却点名项链是假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增加了主人公的悲剧感,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的本质,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益处。
二、联系生活,培养审美能力
人们常说,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联系生活,发现正能量之美,启发学生以之为榜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文章中的事实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审美意识,如小说《一碗阳春面》,故事中的情境大家或许碰到过,可以启发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应该从中体会到处于逆境的家庭,一种不畏时艰的奋斗之美、一种共渡难关的亲情之美。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借助这样的例子,培养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及勇往直前、敢于攀登的精神。如,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联系周恩来的少年时代,做更多的阐述,进而对学生施以影响。周恩来曾经对人格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阐释,他讲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可以进一步借助周恩来伟大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智能人格、审美人格等人格特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周恩来不仅仅是小时候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而是用一生去践行这句话,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就是语文在启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实现美过程中的作用。另外,还有童第周“一定要争气,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办到”的踌躇壮志;竺可桢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理想和责任坚守不放,等等。这些事例可以举一反三,联系伟人的其他事迹,联系我们当下的生活,让美延伸。 联系生活,发现自然之美,启发学生细致地观察。作文材料不少来自观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易觉察之美,进而审视美、描绘美,浸润心灵、升华灵魂。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等利用对一个瞬间、一个空间、一个景物的细致观察,然后用细腻的笔触写出来,以景致寄托情丝,看似平淡却用情至深,是一种微微的叙述,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荷塘月色》名篇里面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通过这些比喻,荷叶和荷花那种纯粹、纯净、高洁、高冷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这是自然之美,更是心灵之美,这也是这篇散文持久散发魅力的原因。《故都的秋》《囚绿记》里也都有细小事物的描述,一些难以发现之美通过作者的观察表露出来,形成文字,传递美好。
联系生活,发现意境之美,启发学生打开纯真的心灵。意境是来源于文字,又高于文字的情感境地,难以准确述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写出了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照、奉献和满满的爱心,这是天生的、至真至纯之爱,打开了人性善良与美的大门,闪耀着人类智慧、仁慈的光芒,这种意境对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种关爱、胸怀、奉献以及不计回报的意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这也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资源。
三、身体力行,塑造美好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是诗意的存在。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更多关注美、创造美、展现美。
美在仪表中。语文教师如果穿衣打扮邋遢无度,即使他念着世上最美的文字,也总觉得这种美有缺憾。注重仪表既是对自己的欣赏,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形成“长大后,我也要这样”的想法,语文教师身体力行的目标就达到了。教师的温文尔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沟通;从容大度则包容学生的过错和幼稚;讲究方法,启发思维则是教学目的所在,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仪表之美,不仅包含温文尔雅、举止文明,还包含着教师从走进教室之后所有的一切语言和动作,比如板书,要字迹秀美,排版有序,重点突出,疏密有致,与此相反在黑板上随意书写,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如何去要求学生作业整洁?师表之美,不仅要在课上文明规范,即便在课余时间也应具有师表的风度,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
美在能力上。再好的仪表,也需要内容支撑。一个美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有能力、有见识的,而不是空有一副仪表。这种能力包括教师对课程结构的驾驭、对语言的驾驭、对课外知识的吸纳水平。比如,如何做到教学结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做到有序协调,富于节奏,好的教学过程应该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尤其是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节奏,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教学语言规范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至关重要,一个语言枯燥无味的教师,就算知识丰富,也很难上好课,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信息大爆炸时代,对教师吸纳课外知识的水平提出了挑战,教师能从网络上查阅的资料,学生也能查阅得到,甚至还可以更多,教师唯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美在细微处。语文教师所传递的美,不仅在自身、在能力,更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些是细小的,一个轻微的举止可能就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对于成绩差学生的态度,对于问题学生的关注等,都是用真善美对学生进行影响的良好机会。关心得当,则会改变学生的成绩,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语文之美是大美,在于育人,在于传承。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临淮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