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泰安城的老县衙大院里,有个叫“弄影轩”的曲艺茶馆生意格外红火。66岁的老汉范正安,是这家茶馆的掌门。他“弄影”五十几年,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轩”。
这“影”,是已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泰山皮影,也叫“十不闲”。
“妖怪”砸出个皮影迷
1954年夏天,泰安十二连桥河滩的一棵柳树底下上演了一出泰山皮影——《东游记》。刚9岁的范正安跟着小伙伴一起溜进了皮影棚,就坐在观众堆里。有力的锣鼓点下,神仙和妖怪打得正欢,妖怪见快要落败,一翻跟头,扔出个宝贝来,竟把神仙打倒了,气得那神仙火冒三丈:“啊!俺的亲娘哎,竟敢砸俺头,看俺怎么收拾你个小妖怪!”
上边打得酣畅,下面的范正安也看得出了神。“那时候觉得,妖怪在皮影布上还能往外扔宝贝,真是稀奇。第一眼就爱上皮影这个行当了。”范正安说,他也是从那时起下了要学皮影的决心。
于是范正安着了迷一般,一有皮影戏,就偷偷溜进皮影棚里过过瘾。他还找到演皮影的刘玉峰家,没事就去对着那些皮影的行头问东问西。刘玉峰脾气温和,又看这孩子确实兴趣浓厚,就给他——解答。
范正安说:“别看那时候年纪小,真了解了皮影这个行当,也知道它不是那么容易干的活。一般的皮影戏都是好几个人演一台,俗话说:‘七紧、八松、九消停’;我们这的泰山皮影却只有一到两个人演,词儿、曲儿、人儿、锤儿,都得照顾着,所谓‘十不闲’。不过看着那些皮影里的人物那么活灵活现,这点困难就算不了什么了。”
范正安后来决定自己做几个“人子”出来练练手,可他没钱买做皮影用的牛皮。范正安灵机一动,去百货公司捡了一些鞋盒子回来,倒也是做皮影的上好材料。然后,红色、黑色的墨水就是他的染料,小人书上的图就是他的模型,再加上他自己对各种人物的情感、喜恶,一件件夸张写意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小伙伴们羡慕得不行,范正安俨然成了那时的小明星。
1958年,刘玉峰代表泰安曲艺队到范正安的学校挑人,范正安立马拿出自己这几年的“成果”,刘玉峰看了欣慰不已,收了范正安做自己的徒弟。范正安求艺心切,刚三年级就打算不再上学了,要跟着师傅到全国各地演出。
虽说那时候教育不算普及,但这种居无定所、四处卖艺的生活总不是什么正经的出路,范正安的家人并不支持。但没人能压住范正安的那股子倔劲儿,他跟着师傅上路了。
看老范“弄影”
范正安第一次登台,是拜师一年以后的事了。那次他跟师傅去济宁演出,师傅在外面意外耽搁了没能按时回来,他只能临时救场。在范正安的记忆里,那是他这辈子都难以释怀的经历。
“台下二三百号人,我—上台脑子全蒙了,浑身打哆嗦。当时演的《猪八戒背媳妇》,可是没唱几句,猪八戒就被媳妇压得站不起来了。台下的人给我喝倒彩,把我从台上轰下去了。”
不过,这次难堪也激励了他。从那以后,范正安开始把皮影当做必须踏踏实实干的事业,而且不仅仅是爱好。他在自家搭起了皮影台子,把左邻右舍叫来当免费听众,表演技艺一次好过一次。
从师4年以后,范正安从师父那学来了几乎全部技艺。《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还有《泰山石敢当》,范正安张口就来。他也算得上是“十不闲”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了。
“那时候,皮影戏没有剧本,靠得是口口相传。我脑子不灵,就是做梦都想着戏词,一出戏没有二三十遍也记不下来。师父脾气好,我一遍一遍地问,他就一遍一遍地答,不过遍数多了,总是要烦的。”想起当年学戏的不易,范正安有太多话要说,“做皮影也是个苦差事,一件作品怎么样也得3000多刀才行,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那样的耐心了。”
1965年,范正安去广东某部当兵。他顺应当时局势自编自演了一部叫做《越南游击队员智斗美国大兵》的皮影戏,很受士兵们欢迎。范正安也从此名声大噪,时常带着他的皮影去各个连队演出。
等范正安退伍回到泰安,当初的曲艺队已经解散了,皮影戏也被“文革”归在“四旧”里,很多器具、剧本都被销毁。范正安不能不改行去了肉联厂成了司机,但他对皮影的热情丝毫未减。
师父刘玉峰去世后,范正安接过师母竭力保存下来的皮影戏器具和部分剧本。这时的范正安默默地感觉到,泰山皮影传承的重担已然落在了自己的肩上。于是,他一有机会就亮亮自己的皮影戏,婚礼、节日、聚会……虽比不上学艺时候一年200多场的光景,当着司机的范正安一年也能演出上二十几场,这门手艺算是没落下。
1994年,范正安办了内退,开始一门心思研究皮影。
他发现,对于演“独角戏”的自己,用手同时操作皮影人物和乐器,就会顾得上伴奏顾不上人物,顾得上人物顾不上伴奏,整个演出氛围时常出现中断。这样不够连贯,也不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他于是有了把伴奏从手上转移到脚下的想法,并且开始做着这种尝试。
这一试,就花了5年。不过,他最初的想法最终变成了现实,让“十不闲”名副其实。
当老师的滋味
“文革”之后的泰山皮影,一直没从萧条里走出来,随着各种国外文化的迅速流入,像很多传统文化一样,泰山皮影被渐渐淡忘。加上这种“十不闲”的技艺要求艺人至少得有七八年的功底,却没有几个钱赚,愿意学的人就更少了。
就是范正安的儿子范维国,一开始也不怎么看得上父亲辛苦留下来的手艺,只管上自己的美术学院,做自己的美术老师。
范正安掐指头一算,“十不闲”这门手艺已经只剩自己一个传人了。他更觉出自己身上这份担子的重量,只是时常心生感慨。
“那几年,孤独的滋味是有的。但心里头喜欢,就什么都不怕了,何况这也算是家里的一个经济来源,也就坚持下来了。”范正安讲起这些年的日子,好像格外轻松:“我就知道,这么好的东西,政府不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正像范正安期待的那样,政府最近几年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泰山皮影。2007年,泰山皮影被收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不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儿子也慢慢意识到“十不闲”的文化价值,他利用自己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识,在皮影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良,比传统制作时间节省了足足五分之一。
作为小学美术老师,儿子范维国还把泰山皮影搬进了小学课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范维国也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第一人”。现在,泰安市已经有超过3000名学生在学习泰山皮影了。
这真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情。
范正安的小孙子范方一也已经开始学习皮影戏了,还和爷爷一起登台表演过《石敢当捉狼》。那是在甘肃环县举行的全国皮影戏调研会上,祖孙搭档获了一等奖。
不过最让范正安高兴的事,还是自己成了老师,有了徒弟。
范正安父子二人带着泰山皮影已经走进过不少各地中小学、大学,宣讲、表演“十不闲”绝活。如今的范正安,已是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山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客座教授,还收了5个大学生做学徒。
“听着他们师父、老师地叫着,那滋味你是不知道啊。用我们泰安话说就是,太“恣”了!范正安笑得合不拢嘴。
每周五晚上,茶馆都会对学生免费开放,“只要孩子们喜欢,就有传承的希望。”范正安说。那也是范正安表演最起劲的时候。
2008年夏天,在中韩两国共同举办的饮食文化节上,泰山皮影来到韩国首尔,引起很大的反响。范正安兴奋地说:“连洋学生都央求着要拜我为师呢!”
“一天不看影,三天犯魔症”
泰山皮影距今已有可考察的600多年历史,中间虽经历了称得上是衰败的时期,但今天看来,民间“一天不看影,三天犯魔症”的谚语像是又要回来了。
在2007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观看了范正安的“十不闲”表演,还特意到影布后面悄探究竟。
范正安嘴里念着词,时而山东大鼓、时而地道的泰安方言,手里不停摆弄着操纵皮影的木棍,脚下颇有节奏地踩着鼓点。情节、场景、包袱、笑点,可谓应有尽有,引得场下观众时而入神时而捧腹大笑。温总理看得惊叹不已。等范正安发现了身后的温总理,表演已经结束了,刚刚张扬、自如的范正安一时变得局促不安。温总理说,这可是一门中华绝技,不能失传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也称赞范正安是“真专家”,还跟范老幽默了一下:“老范,你交税吗?”范正安有点慌了,说,“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我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达不到交税标准。”李长春哈哈一笑,说:“我是告诉你,你所从事的行业是完全可以免税的!”
2010年9月,泰山皮影随中国文化部,走进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这门“中华绝技”登上更大的舞台。国际友人无不被范正安栩栩如生的表演感染,更因这种不可思议的“十不闲”感叹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
为了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范正安每年都会推出几出新戏,在保持泰山皮影的灵魂和整体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吸收一些当代的流行元素。这大概就是范老表现出来的求同存异了,更是种“市场”思维。
儿子范维国说:“单纯靠政府保护泰山皮影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融入到市场里面,靠市场来保护,靠市场来发展,这才是泰山皮影保护的最终道路。”
“弄影轩”茶馆集曲艺表演、民俗研究、旅游接待于一体,已经接待过不少世界各地的客人。但对泰山皮影的第七代传人范维国来说,“弄影轩”只是泰山皮影挺进市场的一小步,他希望建设一个泰山皮影主题公园,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题酒店、其他门类的民俗工艺品展销、杂技表演等,一应俱全。
“咚咚锵锵”一阵锣鼓点后,《石敢当大战恶狼精》开演了:“妖魔哪里走!——石敢当来,俺上泰山,山中有妖他欺负我来……”
这“影”,是已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泰山皮影,也叫“十不闲”。
“妖怪”砸出个皮影迷
1954年夏天,泰安十二连桥河滩的一棵柳树底下上演了一出泰山皮影——《东游记》。刚9岁的范正安跟着小伙伴一起溜进了皮影棚,就坐在观众堆里。有力的锣鼓点下,神仙和妖怪打得正欢,妖怪见快要落败,一翻跟头,扔出个宝贝来,竟把神仙打倒了,气得那神仙火冒三丈:“啊!俺的亲娘哎,竟敢砸俺头,看俺怎么收拾你个小妖怪!”
上边打得酣畅,下面的范正安也看得出了神。“那时候觉得,妖怪在皮影布上还能往外扔宝贝,真是稀奇。第一眼就爱上皮影这个行当了。”范正安说,他也是从那时起下了要学皮影的决心。
于是范正安着了迷一般,一有皮影戏,就偷偷溜进皮影棚里过过瘾。他还找到演皮影的刘玉峰家,没事就去对着那些皮影的行头问东问西。刘玉峰脾气温和,又看这孩子确实兴趣浓厚,就给他——解答。
范正安说:“别看那时候年纪小,真了解了皮影这个行当,也知道它不是那么容易干的活。一般的皮影戏都是好几个人演一台,俗话说:‘七紧、八松、九消停’;我们这的泰山皮影却只有一到两个人演,词儿、曲儿、人儿、锤儿,都得照顾着,所谓‘十不闲’。不过看着那些皮影里的人物那么活灵活现,这点困难就算不了什么了。”
范正安后来决定自己做几个“人子”出来练练手,可他没钱买做皮影用的牛皮。范正安灵机一动,去百货公司捡了一些鞋盒子回来,倒也是做皮影的上好材料。然后,红色、黑色的墨水就是他的染料,小人书上的图就是他的模型,再加上他自己对各种人物的情感、喜恶,一件件夸张写意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小伙伴们羡慕得不行,范正安俨然成了那时的小明星。
1958年,刘玉峰代表泰安曲艺队到范正安的学校挑人,范正安立马拿出自己这几年的“成果”,刘玉峰看了欣慰不已,收了范正安做自己的徒弟。范正安求艺心切,刚三年级就打算不再上学了,要跟着师傅到全国各地演出。
虽说那时候教育不算普及,但这种居无定所、四处卖艺的生活总不是什么正经的出路,范正安的家人并不支持。但没人能压住范正安的那股子倔劲儿,他跟着师傅上路了。
看老范“弄影”
范正安第一次登台,是拜师一年以后的事了。那次他跟师傅去济宁演出,师傅在外面意外耽搁了没能按时回来,他只能临时救场。在范正安的记忆里,那是他这辈子都难以释怀的经历。
“台下二三百号人,我—上台脑子全蒙了,浑身打哆嗦。当时演的《猪八戒背媳妇》,可是没唱几句,猪八戒就被媳妇压得站不起来了。台下的人给我喝倒彩,把我从台上轰下去了。”
不过,这次难堪也激励了他。从那以后,范正安开始把皮影当做必须踏踏实实干的事业,而且不仅仅是爱好。他在自家搭起了皮影台子,把左邻右舍叫来当免费听众,表演技艺一次好过一次。
从师4年以后,范正安从师父那学来了几乎全部技艺。《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还有《泰山石敢当》,范正安张口就来。他也算得上是“十不闲”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了。
“那时候,皮影戏没有剧本,靠得是口口相传。我脑子不灵,就是做梦都想着戏词,一出戏没有二三十遍也记不下来。师父脾气好,我一遍一遍地问,他就一遍一遍地答,不过遍数多了,总是要烦的。”想起当年学戏的不易,范正安有太多话要说,“做皮影也是个苦差事,一件作品怎么样也得3000多刀才行,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那样的耐心了。”
1965年,范正安去广东某部当兵。他顺应当时局势自编自演了一部叫做《越南游击队员智斗美国大兵》的皮影戏,很受士兵们欢迎。范正安也从此名声大噪,时常带着他的皮影去各个连队演出。
等范正安退伍回到泰安,当初的曲艺队已经解散了,皮影戏也被“文革”归在“四旧”里,很多器具、剧本都被销毁。范正安不能不改行去了肉联厂成了司机,但他对皮影的热情丝毫未减。
师父刘玉峰去世后,范正安接过师母竭力保存下来的皮影戏器具和部分剧本。这时的范正安默默地感觉到,泰山皮影传承的重担已然落在了自己的肩上。于是,他一有机会就亮亮自己的皮影戏,婚礼、节日、聚会……虽比不上学艺时候一年200多场的光景,当着司机的范正安一年也能演出上二十几场,这门手艺算是没落下。
1994年,范正安办了内退,开始一门心思研究皮影。
他发现,对于演“独角戏”的自己,用手同时操作皮影人物和乐器,就会顾得上伴奏顾不上人物,顾得上人物顾不上伴奏,整个演出氛围时常出现中断。这样不够连贯,也不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他于是有了把伴奏从手上转移到脚下的想法,并且开始做着这种尝试。
这一试,就花了5年。不过,他最初的想法最终变成了现实,让“十不闲”名副其实。
当老师的滋味
“文革”之后的泰山皮影,一直没从萧条里走出来,随着各种国外文化的迅速流入,像很多传统文化一样,泰山皮影被渐渐淡忘。加上这种“十不闲”的技艺要求艺人至少得有七八年的功底,却没有几个钱赚,愿意学的人就更少了。
就是范正安的儿子范维国,一开始也不怎么看得上父亲辛苦留下来的手艺,只管上自己的美术学院,做自己的美术老师。
范正安掐指头一算,“十不闲”这门手艺已经只剩自己一个传人了。他更觉出自己身上这份担子的重量,只是时常心生感慨。
“那几年,孤独的滋味是有的。但心里头喜欢,就什么都不怕了,何况这也算是家里的一个经济来源,也就坚持下来了。”范正安讲起这些年的日子,好像格外轻松:“我就知道,这么好的东西,政府不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正像范正安期待的那样,政府最近几年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泰山皮影。2007年,泰山皮影被收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不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儿子也慢慢意识到“十不闲”的文化价值,他利用自己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识,在皮影制作工艺上进行了改良,比传统制作时间节省了足足五分之一。
作为小学美术老师,儿子范维国还把泰山皮影搬进了小学课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范维国也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第一人”。现在,泰安市已经有超过3000名学生在学习泰山皮影了。
这真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情。
范正安的小孙子范方一也已经开始学习皮影戏了,还和爷爷一起登台表演过《石敢当捉狼》。那是在甘肃环县举行的全国皮影戏调研会上,祖孙搭档获了一等奖。
不过最让范正安高兴的事,还是自己成了老师,有了徒弟。
范正安父子二人带着泰山皮影已经走进过不少各地中小学、大学,宣讲、表演“十不闲”绝活。如今的范正安,已是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山东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客座教授,还收了5个大学生做学徒。
“听着他们师父、老师地叫着,那滋味你是不知道啊。用我们泰安话说就是,太“恣”了!范正安笑得合不拢嘴。
每周五晚上,茶馆都会对学生免费开放,“只要孩子们喜欢,就有传承的希望。”范正安说。那也是范正安表演最起劲的时候。
2008年夏天,在中韩两国共同举办的饮食文化节上,泰山皮影来到韩国首尔,引起很大的反响。范正安兴奋地说:“连洋学生都央求着要拜我为师呢!”
“一天不看影,三天犯魔症”
泰山皮影距今已有可考察的600多年历史,中间虽经历了称得上是衰败的时期,但今天看来,民间“一天不看影,三天犯魔症”的谚语像是又要回来了。
在2007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观看了范正安的“十不闲”表演,还特意到影布后面悄探究竟。
范正安嘴里念着词,时而山东大鼓、时而地道的泰安方言,手里不停摆弄着操纵皮影的木棍,脚下颇有节奏地踩着鼓点。情节、场景、包袱、笑点,可谓应有尽有,引得场下观众时而入神时而捧腹大笑。温总理看得惊叹不已。等范正安发现了身后的温总理,表演已经结束了,刚刚张扬、自如的范正安一时变得局促不安。温总理说,这可是一门中华绝技,不能失传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也称赞范正安是“真专家”,还跟范老幽默了一下:“老范,你交税吗?”范正安有点慌了,说,“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我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达不到交税标准。”李长春哈哈一笑,说:“我是告诉你,你所从事的行业是完全可以免税的!”
2010年9月,泰山皮影随中国文化部,走进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这门“中华绝技”登上更大的舞台。国际友人无不被范正安栩栩如生的表演感染,更因这种不可思议的“十不闲”感叹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
为了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范正安每年都会推出几出新戏,在保持泰山皮影的灵魂和整体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吸收一些当代的流行元素。这大概就是范老表现出来的求同存异了,更是种“市场”思维。
儿子范维国说:“单纯靠政府保护泰山皮影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要融入到市场里面,靠市场来保护,靠市场来发展,这才是泰山皮影保护的最终道路。”
“弄影轩”茶馆集曲艺表演、民俗研究、旅游接待于一体,已经接待过不少世界各地的客人。但对泰山皮影的第七代传人范维国来说,“弄影轩”只是泰山皮影挺进市场的一小步,他希望建设一个泰山皮影主题公园,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博物馆、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题酒店、其他门类的民俗工艺品展销、杂技表演等,一应俱全。
“咚咚锵锵”一阵锣鼓点后,《石敢当大战恶狼精》开演了:“妖魔哪里走!——石敢当来,俺上泰山,山中有妖他欺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