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的童年故事就像一本画册,今天打开一瞧,让我惊羡不已——
第一版
画面上弯弯的小河像一条玉带伸向远方。这条小可就是爷爷和伙伴们嬉水的天堂。爷爷水性最好:扎猛子,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踩水,似观音坐莲,上半身露出水面纹丝不动;仰泳,如海狮肚皮远离水面。时而潜进藕塘深处,跟着荷叶、荷花摇首弄姿;时而钻进水边倒扣的木船,探出头来看水:朝阳处水呈鹅黄色,背光面浅绿变深绿。虽非“半江瑟瑟半江红”,却也是“半船瑟瑟半船黄”。小河结冰了,爷爷就往冰面上甩瓦片,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十分动听。
哈,够刺激吧?好想身临其境!
第二版
那时候最奢望看露天电影。“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天气,爷爷狂奔十几里看第二遍《南征北战》。踩进秧田,跌入沟坎,半道大雨绝不回头。浑身像泥猴似的他赶到放映场,唯有两根柱子迎接他。场管大爷劝道:“孩子,不知道下雨不放电影吗?快回家吧!”爷爷流着泪,失望而归。
唉,这么执着?令人匪夷所思!
第三版
爷爷的课余活动不是“盖房子”(用一只脚将瓦片在地上画好的方格里移动,不能碰线),就是敲砖(画两根线,一头竖一块砖,另一头用砖击倒了就赢);不是抽“蒋秃头”(砖头磨成的陀螺),就是推铁环。一到晚上就在小巷里玩“红军捉俘虏”(躲猫猫)游戏。爷爷最想当“俘虏”了:爬上树,贴墙角,进草堆,钻水泥桶……甚至躲回家。同伴继续捉,爷爷都躲藏了,是不是很惬意?同样,他们躲着,爷爷不“捉”了,回家睡觉,想来不也很亢奋?你别说,的确有人躲着躲着就睡着了,真把“游戏”当游戏了。
呵呵,不守规矩吗?本就游戏而已!
第四、第五版……
爷爷扯根芦叶成笛子,拿把稻草编手枪,找块木头做军舰,取张废纸折小兔;养蚕、养稻鸡、养小鸟;捉蟋蟀、捉纺织娘、捉萤火虫;拾麦穗、放泥渣、捡粪蛋……无所不能。
嘿,太神奇了吧?好生景仰!
纵观画册,爷爷那时候没有手機,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更没有儿童乐园,却比我拥有很多很多。我看似什么都不缺,却好像又缺了许多。到底缺什么?你知道吗?
总评
小作者以翻阅画册的构思形式叙述爷爷的童年生活,很有新意。虽是五六十年代的陈年旧事,却令今天的儿童望尘莫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习作画面感强烈。画册每一版插进“哈,够刺激吧?好想身临其境!”等议论,不光增进层次感,更洋溢羡慕之情。羡慕爷爷无所不能的同时,思考自己“看似什么都不缺,却好像又缺了许多”,抛出“到底缺什么”的疑问,引人深思。
【作者系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三水校区五·8班学生,指导并置评:朱龙贵】
第一版
画面上弯弯的小河像一条玉带伸向远方。这条小可就是爷爷和伙伴们嬉水的天堂。爷爷水性最好:扎猛子,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踩水,似观音坐莲,上半身露出水面纹丝不动;仰泳,如海狮肚皮远离水面。时而潜进藕塘深处,跟着荷叶、荷花摇首弄姿;时而钻进水边倒扣的木船,探出头来看水:朝阳处水呈鹅黄色,背光面浅绿变深绿。虽非“半江瑟瑟半江红”,却也是“半船瑟瑟半船黄”。小河结冰了,爷爷就往冰面上甩瓦片,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十分动听。
哈,够刺激吧?好想身临其境!
第二版
那时候最奢望看露天电影。“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天气,爷爷狂奔十几里看第二遍《南征北战》。踩进秧田,跌入沟坎,半道大雨绝不回头。浑身像泥猴似的他赶到放映场,唯有两根柱子迎接他。场管大爷劝道:“孩子,不知道下雨不放电影吗?快回家吧!”爷爷流着泪,失望而归。
唉,这么执着?令人匪夷所思!
第三版
爷爷的课余活动不是“盖房子”(用一只脚将瓦片在地上画好的方格里移动,不能碰线),就是敲砖(画两根线,一头竖一块砖,另一头用砖击倒了就赢);不是抽“蒋秃头”(砖头磨成的陀螺),就是推铁环。一到晚上就在小巷里玩“红军捉俘虏”(躲猫猫)游戏。爷爷最想当“俘虏”了:爬上树,贴墙角,进草堆,钻水泥桶……甚至躲回家。同伴继续捉,爷爷都躲藏了,是不是很惬意?同样,他们躲着,爷爷不“捉”了,回家睡觉,想来不也很亢奋?你别说,的确有人躲着躲着就睡着了,真把“游戏”当游戏了。
呵呵,不守规矩吗?本就游戏而已!
第四、第五版……
爷爷扯根芦叶成笛子,拿把稻草编手枪,找块木头做军舰,取张废纸折小兔;养蚕、养稻鸡、养小鸟;捉蟋蟀、捉纺织娘、捉萤火虫;拾麦穗、放泥渣、捡粪蛋……无所不能。
嘿,太神奇了吧?好生景仰!
纵观画册,爷爷那时候没有手機,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更没有儿童乐园,却比我拥有很多很多。我看似什么都不缺,却好像又缺了许多。到底缺什么?你知道吗?
总评
小作者以翻阅画册的构思形式叙述爷爷的童年生活,很有新意。虽是五六十年代的陈年旧事,却令今天的儿童望尘莫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习作画面感强烈。画册每一版插进“哈,够刺激吧?好想身临其境!”等议论,不光增进层次感,更洋溢羡慕之情。羡慕爷爷无所不能的同时,思考自己“看似什么都不缺,却好像又缺了许多”,抛出“到底缺什么”的疑问,引人深思。
【作者系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三水校区五·8班学生,指导并置评:朱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