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师要准确洞察,有机匹配,强化交融,借助迁移策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应用。
[关键词]准确洞察;有机匹配;强化交融;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85-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其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师在深入把握、积极激发、准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准确洞察,在紧扣联系中链接原始经验
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是课堂学习的起点,是实现新的学习目标的坚强后盾。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探寻迁移点的过程中,让新的学习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顺利地发生,从而为学生主动建构全面的数学体系提供支撑。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课前教师分析了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把握与理解的情况及学生能否借助拼小棒的方法自己动手拼出三角形,是否清楚在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分析了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后,教师再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原始经验进行调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资源,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开绿色通道。只有基于這样细致的调研才能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梳理,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有机匹配,在精确探寻中定位原始经验
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准确评估,是学生“正迁移”活动经验的必要保障。学生的数学基本经验一旦被激活,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学生理顺新知识铺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对于“任意”一词无法理解。为此,教师出示练习题:1.分别用4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条线段围三角形;2.如果将其中最长的线段变成7厘米、9厘米或10厘米,能否围出一个三角形,从中能发现什么;3.如果将最长的线段变成5厘米,或4厘米,或3厘米,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通过增加及减少三角形中最长边的长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中发现两条短边的和不能等于(9厘米)或小于(10厘米)第三边。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一发现,最终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紧扣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逐层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适当地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在学生对新知不理解时,及时降低学习的难度,采用搀扶的方式引领学生前行;在学生已掌握新知时,采用放手的方式让其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只有教师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匹配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出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交融,在知识链接中重建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打破新旧知识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基于学生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要求学生计算 ,显然之前学习的计算分数加减时分母是相同的,这次的分母不一样。对于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及时肯定并提出:“是不是可以想办法使它们的分母相等呢?”“对,我们可以通分,使它们的分母相同。”新的知识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迸发,学生将原有的通分经验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有效联接,构建出新知识的轮廓。教师在必要时引导学生将原本形成的数学基本经验进行扩展,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开发、提炼及重组,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体现,是获得数学思想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知,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韦 迪)
[关键词]准确洞察;有机匹配;强化交融;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85-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其中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师在深入把握、积极激发、准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准确洞察,在紧扣联系中链接原始经验
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是课堂学习的起点,是实现新的学习目标的坚强后盾。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探寻迁移点的过程中,让新的学习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顺利地发生,从而为学生主动建构全面的数学体系提供支撑。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课前教师分析了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把握与理解的情况及学生能否借助拼小棒的方法自己动手拼出三角形,是否清楚在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分析了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后,教师再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原始经验进行调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资源,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开绿色通道。只有基于這样细致的调研才能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梳理,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有机匹配,在精确探寻中定位原始经验
教师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准确评估,是学生“正迁移”活动经验的必要保障。学生的数学基本经验一旦被激活,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学生理顺新知识铺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对于“任意”一词无法理解。为此,教师出示练习题:1.分别用4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条线段围三角形;2.如果将其中最长的线段变成7厘米、9厘米或10厘米,能否围出一个三角形,从中能发现什么;3.如果将最长的线段变成5厘米,或4厘米,或3厘米,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通过增加及减少三角形中最长边的长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中发现两条短边的和不能等于(9厘米)或小于(10厘米)第三边。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这一发现,最终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紧扣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逐层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适当地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在学生对新知不理解时,及时降低学习的难度,采用搀扶的方式引领学生前行;在学生已掌握新知时,采用放手的方式让其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只有教师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匹配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出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交融,在知识链接中重建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打破新旧知识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基于学生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要求学生计算 ,显然之前学习的计算分数加减时分母是相同的,这次的分母不一样。对于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及时肯定并提出:“是不是可以想办法使它们的分母相等呢?”“对,我们可以通分,使它们的分母相同。”新的知识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迸发,学生将原有的通分经验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有效联接,构建出新知识的轮廓。教师在必要时引导学生将原本形成的数学基本经验进行扩展,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开发、提炼及重组,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体现,是获得数学思想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知,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