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于1999年调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海日报》社,2005年又来到内蒙古日报社工作一直到现在,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奔波了十多年。期间,当过记者、编辑,一直没离开过新闻业务的实践——采访、编辑、组织报道。
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人们收听收看新闻、阅读报纸,越来越倾向于信息量大且能快速浏览的媒体,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把新闻报道写的短一些、再短些,把时效性强、鲜活的新闻奉献给读者。因此,笔者觉得,短新闻最能符合广大读者的这一要求。那么,要写好短新闻,应注意哪些环节呢?
培养新闻敏感
短新闻之“短”是新闻“新、快、活”的特点决定的。在信息爆炸时代,捕捉新闻要靠速度、要靠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永远是一个“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现在进行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大事多留心,小事不放过的习惯,凡事在脑子里过一遍,想一下这其中是否有新闻线索,信息是否有新闻价值,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报道,可不可以尝试用新型写作方法进行采写,等等。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多看、多问、多想,新闻点就时有出现,有时还应接不暇。
让新闻更有现场感
业界有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时下,我们的信息源非常广泛,采访的途径、渠道也多种多样,听会议、看材料、打电话,甚至搜网络,都可以获取新闻素材,掌握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但是,这些都难以支撑新型写作。因此,在有了新闻线索后,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做实地采访。实地采访,耳闻多、目睹广、感受深,每次都有很多收获。实地采访写出来的东西及时、新鲜、实际、生动,受众读了,如身临其境,很有现场感。而那些“不着地”的“遥控”和“远程”采访,则会让你心中无底,唯恐挂一漏万,什么都想写上去,这样就越写越长;反之,现场采访,会让你心中有数,就能大胆取舍,做到要言不烦。
短新闻要有充实感
由新闻素材到新闻成品,是一个转化过程。如何将“新型采访”的理念变成一篇篇可读性强的鲜活的新闻,需要基于新闻素材的提炼、打磨等深加工和精加工。要做到下笔有言,言之有物,行文流畅,必须先做到胸有成竹或心中基本有数,此之谓“打腹稿”。在这一阶段,要对所有素材认真研究,细致的筛选,然后再决定取舍。从主题到主体,从文体到篇幅,从标题到段落都反复琢磨。短新闻的主题要单一化,主体要集中化,文体要与内容相适应,构思框架时就要考虑篇短而精。我们反对长而空,更要反对短而空。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会精当,短而充实。构思出几种框架,甚至列出提纲,然后优选,进入成文程序。
短文要有浓缩感
“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矛盾化,人物个性化”,是人们对新型新闻写作的一种描述方式。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要努力朝这个方向靠拢,用短导语,短句子、短段落,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但重要的情节要写细,让人物“出场”,让故事感人。写成初稿后并不就此了事,交给编辑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反复修改,字字推敲,句句雕琢,能用一个字表意的,绝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明的,绝不用两句,进一步浓缩精华,实现文章的短而精。
标题要有新鲜感
“文好题一半”。在新型写作已成大势,读题时代、网读时代、简读时代、俯读时代以及悦读时代为主导的当今,新闻标题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对此,从消息到通讯,从言论到新闻图片,都要花些气力制作标题,努力用最短的文字反映最抢眼的新闻点。首先让标题在编辑眼前一亮,然后才有可能有机会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精心打磨标题,既要虚实结合,也要动静结合,还要点面结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如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人们收听收看新闻、阅读报纸,越来越倾向于信息量大且能快速浏览的媒体,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把新闻报道写的短一些、再短些,把时效性强、鲜活的新闻奉献给读者。因此,笔者觉得,短新闻最能符合广大读者的这一要求。那么,要写好短新闻,应注意哪些环节呢?
培养新闻敏感
短新闻之“短”是新闻“新、快、活”的特点决定的。在信息爆炸时代,捕捉新闻要靠速度、要靠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永远是一个“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现在进行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大事多留心,小事不放过的习惯,凡事在脑子里过一遍,想一下这其中是否有新闻线索,信息是否有新闻价值,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报道,可不可以尝试用新型写作方法进行采写,等等。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多看、多问、多想,新闻点就时有出现,有时还应接不暇。
让新闻更有现场感
业界有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时下,我们的信息源非常广泛,采访的途径、渠道也多种多样,听会议、看材料、打电话,甚至搜网络,都可以获取新闻素材,掌握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但是,这些都难以支撑新型写作。因此,在有了新闻线索后,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做实地采访。实地采访,耳闻多、目睹广、感受深,每次都有很多收获。实地采访写出来的东西及时、新鲜、实际、生动,受众读了,如身临其境,很有现场感。而那些“不着地”的“遥控”和“远程”采访,则会让你心中无底,唯恐挂一漏万,什么都想写上去,这样就越写越长;反之,现场采访,会让你心中有数,就能大胆取舍,做到要言不烦。
短新闻要有充实感
由新闻素材到新闻成品,是一个转化过程。如何将“新型采访”的理念变成一篇篇可读性强的鲜活的新闻,需要基于新闻素材的提炼、打磨等深加工和精加工。要做到下笔有言,言之有物,行文流畅,必须先做到胸有成竹或心中基本有数,此之谓“打腹稿”。在这一阶段,要对所有素材认真研究,细致的筛选,然后再决定取舍。从主题到主体,从文体到篇幅,从标题到段落都反复琢磨。短新闻的主题要单一化,主体要集中化,文体要与内容相适应,构思框架时就要考虑篇短而精。我们反对长而空,更要反对短而空。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会精当,短而充实。构思出几种框架,甚至列出提纲,然后优选,进入成文程序。
短文要有浓缩感
“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矛盾化,人物个性化”,是人们对新型新闻写作的一种描述方式。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要努力朝这个方向靠拢,用短导语,短句子、短段落,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但重要的情节要写细,让人物“出场”,让故事感人。写成初稿后并不就此了事,交给编辑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反复修改,字字推敲,句句雕琢,能用一个字表意的,绝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明的,绝不用两句,进一步浓缩精华,实现文章的短而精。
标题要有新鲜感
“文好题一半”。在新型写作已成大势,读题时代、网读时代、简读时代、俯读时代以及悦读时代为主导的当今,新闻标题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对此,从消息到通讯,从言论到新闻图片,都要花些气力制作标题,努力用最短的文字反映最抢眼的新闻点。首先让标题在编辑眼前一亮,然后才有可能有机会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精心打磨标题,既要虚实结合,也要动静结合,还要点面结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