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高中历史教学要达成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 课堂上更多地运用史料已是必然趋势, 不过,在学生缺乏史料证据意识的情况下, 在高中课堂上该如何处理史料? 笔者认为必须根据教学实际, 经过通读、补充、设问、归纳等环节才能有效发挥史料的作用。
  一、通读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史料, 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 都应组织学生通读。在学生欠缺史证意识的情况下, 要求通读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史料并初步获得史料信息。在实际教学中, 把史料呈现给学生之后, 不少老师为了赶进度, 或是自认为所用的史料简单, 经常不组织学生通读, 或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史料, 这是错误的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史料, 才能使史料的作用更好地发挥, 因此, 在给学生呈现了史料之后, 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史料上,而组织学生通读史料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 把注意力集中到史料上的有效途径, 同时通读还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史料的内容, 为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二、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 经常会碰到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出现困难的情况,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究其原因, 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不足, 又受限于自身年龄的理解能力。因此,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史料的具体情况来做适当补充,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史料的细节也是必要的。重点补充两个方面:
  一是标注读音、解析难懂词语等。在教学中运用的史料都产生于过去, 不少史料的年代还比较久远, 多少会有一些生僻字或学生对其意思不太好把握的词语, 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给学生顺利地阅读和理解史料造成了困难。例如,笔者在讲授“新思想的萌发” 时,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洪仁玕对西方的态度, 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史料: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 邦法宏深, 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旱地, 恐百姓罕见多奇, 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 教导我民, 但准其为国献策, 不得诽谤国法也”——《资政新篇》
  当时, 学生对其中“技艺”、“邦法”、“旱地”、“牧司”、“国法” 分别指什么有疑问, 我及时指出它们分别指“技术”、“法律制度”、“内陆地区”、“管民政的官”、“太平天国的政策法制”, 学生很快就弄懂了史料的内容。因此, 历史老师要改变观念, 不要认为注读音和解析词语是语文老师的事, 遇到学生对读音和词语理解困难的情况,应及时补充, 以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知识积累不足而造成的史料理解障碍,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是适当提示和解析表达意思转折的词句。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出现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断章取义, 歪曲史料原意的状况。学生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 很多时候是由于忽视了史料的某个关键词或某个句子, 例如, 笔者在讲授“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时, 为解决“相持阶段到来后, 日本侵华政策调整” 的问题, 选了如下材料:
  “帝国海陆军已攻克广东、武汉三镇, 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 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 则帝国决不收兵, 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 更换人事组织, 取得新生的成果, 参加新秩序的建设, 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 年11 月日本近卫内阁的《声明》
  一些学生在阅读材料以后, 对材料信息有些拿不准,我及时提示要注意“然而”、“如果” 这两个词, 得到启发后, 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十分到位, 归纳出材料的信息: 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 伸出诱降之手。因此,教师及时提示和解析史料中表达意思转折的词语或句子,将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更容易把握史料表达的真实意思,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 通常是通过让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来实现史料的学科能力培养功能, 因此, 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发挥史料作用的重要保证。
  实际教学中, 针对史料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需要, 更是开展学科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由于个体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 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收获, 能力都得到提升, 兴趣都得到发展, 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问题不能总是过于简单或太难, 简单和复杂的题各占一定的比例, 这样才不会照顾一部分学生而忽视了另一部分; 设计的问题要源于史料又不局限于史料,不能仅让学生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要通过从多角度来设计的问题, 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切实得到锻炼。例如, 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时, 利用教材的史料:
  “凡分田, 照人口, 不论男妇, 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分多, 人寡则分寡, 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 分三人好田, 分三人丑田, 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 则迁被处, 彼处不足, 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朝田亩制度》
  针对这一史料, 如果我们根据史料仅设计两个问题: ①材料中规定分配土地的原则是什么? 具体分配方法是什么?②材料中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 学生解答问题时仅重复材料的内容即可, 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不足, 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如果我们在第①、②题之后, 再设计第③、④个问题: ③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④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体现的思想有何不同。与第①、②题相比, 这第③、④题的解决, 学生不仅要读懂史料的内容, 还要结合已学知识, 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加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在课堂上把这四个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了立体结构的问题同时呈现给学生, 就可以给具有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都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总之, 在课堂上运用史料这种历史学科特有的素材,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而学生解答问题是发挥史料学科能力培养功能的主要形式, 因此, 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的重要一环。
  四、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 在指導学生完成了问题的探讨之后, 还不能忽视一个环节——归纳。通过对运用史料过程的归纳, 可以起到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缺乏史料证据意识是当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它对史料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 在堂教学中运用史料, 不仅要把史料作为实现某一知识目标的教学资源, 更要通过每一次史料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对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的过程进行归纳, 将加深学生对史料作用的认识, 让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历史结论都不能凭空猜测, 是要讲究真凭实据的,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史料证据意识, 养成“求真”、“求实” 的科学精神。
  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学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他们学好一个学科知识的关键。把整个史料的运用过程做一个归纳, 可以再次让学生看到史料分析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有哪些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 哪些关键词句可能包含想要的信息, 还有哪些标点符号可能提供什么信息, 等等。因此, 归纳的过程就是再次告诉学生如何分析史料的过程, 是向学生展示如何从史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是帮助学生掌握学法的过程。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 并结合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对史料做适当的处理, 认真落实通读、补充、设问、归纳等环节, 避免史料运用流于形式, 从而更好地发挥史料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提出应加大实验室投入, 完善实验室设备及管理, 使之充分利用于教学, 让实验室成为学化学的重要场所。    现今, 有的学校仍存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简陋、管理措施不完善、投资被一再压缩、实验常常被删去等现象; 也有些学校实验室设施较好, 但没有被利用起来, 实验室形同虚设。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 实验室的重要性仍没有引起学校及教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 主要是:   1.学化学的目的局限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全国各个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也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更是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小学较为偏僻, 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 信息相对闭塞,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学生思维与积极性的发展, 与当前素质教育相矛盾。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摘要】国内外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基于国情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模式, 但不管具体的教育模式如何, 都必须立足于产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作为高校动漫教育, 应及时根据产业对人才类别、层次的不同需求确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定位,从技术竞争力环节为产业提升内在驱动力。    动漫产业是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产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直接决定了公司和产业的成败。国外从业人员质量来源于高校的培养, 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也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众所周知, 不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都离不开教育这一基础, 而课堂教学又是教育的“主战场”。因此, 中职英语教学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适应社会和中职教育的飞速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摘要】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索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该如何具体实施, 提出了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与实施途径, 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的意义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 幼儿生活活动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及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有公开课,我对上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印象颇深,感触也颇深。  当时学科组长安排课后通知我说:“你的课安排到第三周星期四,在初一11班上。”一听到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关于时间我并无异议,但这“初一11班”是全年级出了名的“捣蛋”班,学习的孩子只有三五个,其他几乎都厌学,也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睡觉、说话、传纸条,干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听讲。几乎所有的老师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维持,我也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的新理念, 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 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 文课的最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 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走进语文课堂, 我们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 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 朗读教学还是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下面我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
每次批改孩子们的作文, 我总觉得孩子们和标点符号仍很陌生, 很多时候仍不能很好地与它进行和谐地交谈。为此, 我精心地准备一节课, 让孩子们真正地了解一下这位朋友。  上课伊始, 当孩子们听说今天要学习标点符号, 顿时,眼睛里闪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色。我听到了孩子们窃窃私语的声音:“五年级了, 还学习标点符号, 是不是太小儿科了吧?” 我决定引导孩子们去会一会这位老朋友。  一、初识标点符号  我首
【摘要】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常规的教学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次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和反思,力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 反思 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近现代史具有深远影响,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冒险精神以及坚信科学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绝好素材。遗憾的是,以前笔者的老师怎么讲,并
【摘 要】教师用书中对《散步》的主题的概括为: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看似中肯无疑,实则掩盖了作品更具价值的思想蕴含。  【关键词】阅读 散步 有感    我在反复阅读《散步》后,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新的概括: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对母子三代人幸福和谐生活的赞美,更在于对人性中真善美品格的赞颂。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交代了散步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