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激发学习动机、发展理性思维、提倡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参与意识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讨论了如何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
关键词:微生物学;STS教育理念
《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同时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及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的英文单词缩写。STS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科学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教学内容与技术和现代社会的联系,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认识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两面性影响。STS教育的主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教育,还包括明确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此,STS教育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
教师可采用讨论式、辩论式、角色式、野外考察、实验、个案研究、调查报告、采集数据并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STS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信念。在学生进入课堂前,教师要预料到学生可能会拥有的动机信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那些有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及时纠正不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知悉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录像、阅读剪报、讲故事等活动,突出强调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
在讲授“SARS冠状病毒”时,笔者在课件中播放了CCTV“接种非典疫苗第一人兰万里”的新闻报道。在首批参加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4个人中,兰万里第二个走进注射室,却成为我国接种非典疫苗的第一人——第一名受试者注射的是安慰剂。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接受注射的志愿者有的编到了安慰剂的组,有的是疫苗的组。兰万里注射疫苗之后,没有任何不适,而另一位志愿者又是腹泻又是发热,怀疑自己接种疫苗后有不良反应了。学生都对“非典”(后称“SARS”)记忆犹新,这段报道使学生对“SARS冠状病毒”饶有兴趣,也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2003年,笔者就从“SARS冠状病毒”名称的转变开始,讲述病原体逐渐明了的过程及其他相关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出引导性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的核心作出回答,鼓励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的过程和心得。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共性规律,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发展了理性思维,收效甚佳。
在讲授“肉毒梭菌”时,笔者不提细菌名称,先举了两个实例:贵州山区有一户人家,在中秋节食用了自家腌制的豆豉后,出现程度不等的肌肉无力、麻痹的症状;青岛市李女士在某美容机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之后,出现眼睑下垂、看东西时感觉重影、后来眼睛出现了斜视现象、头昏等症状。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例子之间的共性。學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他们都有肌肉麻痹的表现。”有的说:“豆豉里有细菌,美容用的肉毒毒素就是从这种细菌里提取出来的。”此时,笔者总结,在调制或储藏豆腐乳、豆豉、甜面酱、腊肉、罐头、火腿肠等食品时,如果原料或成品污染了自然界中广为分布的肉毒梭菌,可能会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肉毒毒素,导致肌肉麻痹;而在给患者用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发现面部皱纹线得到了改善,于是在美容外科肉毒毒素广泛用于美容除皱。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分析,将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主要致病机理、临床表现等内容掌握住。笔者最后又提了一个问题:从刚才的例子中,你们还得到哪些启发?课堂气氛更活跃了:“食品一定要卫生检疫”、“美容要到正规医院”、“自然就是最美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有个体差异”……会听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学生对这堂课印象颇为深刻,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也是STS教育理念之一。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我国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将“科学精神”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第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第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后来,他把上述三点归纳为两个字:“求是”,认为求是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
在讲授“新型肠道病毒”时,笔者就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病”,给学生讲述了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晓琳的事迹。刘晓琳是阜阳EV71感染疫情的最初发现者,在2008年3月28日的交班中,面对连续死亡的婴儿,她连夜用电话将情况上报。而刘晓琳也是四年前阜阳劣质奶粉喂出“大头娃娃”事件的举报者和反映者。四年间,作为一名50岁的癌症患者,她两次做出惊世之举,成为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发现者、举报者。刘晓琳的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纯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于异常现象的好奇及锲而不舍的探究。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刘晓琳的事迹,学生都很佩服刘晓琳,认为她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成千上万婴幼儿的生命,“大头娃娃”得以救治,让可能被误诊的患儿赢得了生机,而支撑着她善于发现、敢于说出真相的,正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新的病原,又认识到要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服从真理、不能盲从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了解到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医学常识的义务。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学习“抗生素”时,笔者让学生将身边常备的抗生素带到课堂,让几位学生念了不同抗生素的说明书后展开话题。大家公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青霉素首先被发现,当时在外科预防术后感染非常有效,但如今90%以上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而大家生活中存在一个误区,感染病毒性感冒时,每次必用杀灭或抑制细菌的抗生素,这不但对治病无益,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不治疗也会好转。我们的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高热、头痛或者是咽喉疼痛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感冒一周好了,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我国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是:许多医生不做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不当、静脉用药过多,以及某些医生受利益驱动开“大处方”,即滥用昂贵的广谱抗生素,而药师、护士只负责配药、用药,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疗效成反比且产生多重耐药。笔者力图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现实,教育学生必须遵循用药规则,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病毒学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病毒,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我国HBV感染者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HIV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微生物学》教学对将来从事护理、药剂、医疗美容等职业的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意义重大。HBV知识的难点是乙肝“两对半”,有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解答“大三阳”包含哪些项时,回答成4项,有的学生以为“有阳性就不好”。以往讲授这些内容时,虽循序渐进从抗原讲到抗体,从每项抗原、抗体的意义讲到几项结果阳性的判断,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在亲戚、邻居或同学中做调查,在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将做过乙肝“两对半”(不是肝功能)检查的朋友的化验单借来一用。笔者请搜集到有“大三阳”、“小三阳”化验单的学生讲述其检查结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对乙肝“两对半”结果判读的理解也更进一步。比如,知道自己接种过疫苗,应该是表面抗体(HBsAb)一项阳性,而不再会做血清学检查后看到结果有阳性就害怕。每年12月1日,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宣传HIV的传播途径,用已学的知识向身边对HIV一知半解的家人、朋友宣传HIV的相关知识。参与调查和宣传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不但促进了学习,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正任,李凡,等.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贺会玲.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7,(1).
[3]蒙妮奎·博卡尔兹.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J].刘瑛,译.远程教育杂志,2006,(1).
[4]王蕊,董华.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俞敏(198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关键词:微生物学;STS教育理念
《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同时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及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的英文单词缩写。STS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科学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教学内容与技术和现代社会的联系,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认识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两面性影响。STS教育的主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教育,还包括明确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此,STS教育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
教师可采用讨论式、辩论式、角色式、野外考察、实验、个案研究、调查报告、采集数据并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STS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信念。在学生进入课堂前,教师要预料到学生可能会拥有的动机信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那些有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及时纠正不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知悉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录像、阅读剪报、讲故事等活动,突出强调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
在讲授“SARS冠状病毒”时,笔者在课件中播放了CCTV“接种非典疫苗第一人兰万里”的新闻报道。在首批参加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4个人中,兰万里第二个走进注射室,却成为我国接种非典疫苗的第一人——第一名受试者注射的是安慰剂。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接受注射的志愿者有的编到了安慰剂的组,有的是疫苗的组。兰万里注射疫苗之后,没有任何不适,而另一位志愿者又是腹泻又是发热,怀疑自己接种疫苗后有不良反应了。学生都对“非典”(后称“SARS”)记忆犹新,这段报道使学生对“SARS冠状病毒”饶有兴趣,也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2003年,笔者就从“SARS冠状病毒”名称的转变开始,讲述病原体逐渐明了的过程及其他相关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出引导性问题,并且针对问题的核心作出回答,鼓励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的过程和心得。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共性规律,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发展了理性思维,收效甚佳。
在讲授“肉毒梭菌”时,笔者不提细菌名称,先举了两个实例:贵州山区有一户人家,在中秋节食用了自家腌制的豆豉后,出现程度不等的肌肉无力、麻痹的症状;青岛市李女士在某美容机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之后,出现眼睑下垂、看东西时感觉重影、后来眼睛出现了斜视现象、头昏等症状。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例子之间的共性。學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他们都有肌肉麻痹的表现。”有的说:“豆豉里有细菌,美容用的肉毒毒素就是从这种细菌里提取出来的。”此时,笔者总结,在调制或储藏豆腐乳、豆豉、甜面酱、腊肉、罐头、火腿肠等食品时,如果原料或成品污染了自然界中广为分布的肉毒梭菌,可能会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肉毒毒素,导致肌肉麻痹;而在给患者用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发现面部皱纹线得到了改善,于是在美容外科肉毒毒素广泛用于美容除皱。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分析,将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主要致病机理、临床表现等内容掌握住。笔者最后又提了一个问题:从刚才的例子中,你们还得到哪些启发?课堂气氛更活跃了:“食品一定要卫生检疫”、“美容要到正规医院”、“自然就是最美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有个体差异”……会听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学生对这堂课印象颇为深刻,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也是STS教育理念之一。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我国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将“科学精神”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第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第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后来,他把上述三点归纳为两个字:“求是”,认为求是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
在讲授“新型肠道病毒”时,笔者就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病”,给学生讲述了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晓琳的事迹。刘晓琳是阜阳EV71感染疫情的最初发现者,在2008年3月28日的交班中,面对连续死亡的婴儿,她连夜用电话将情况上报。而刘晓琳也是四年前阜阳劣质奶粉喂出“大头娃娃”事件的举报者和反映者。四年间,作为一名50岁的癌症患者,她两次做出惊世之举,成为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发现者、举报者。刘晓琳的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纯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于异常现象的好奇及锲而不舍的探究。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刘晓琳的事迹,学生都很佩服刘晓琳,认为她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成千上万婴幼儿的生命,“大头娃娃”得以救治,让可能被误诊的患儿赢得了生机,而支撑着她善于发现、敢于说出真相的,正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新的病原,又认识到要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服从真理、不能盲从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了解到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医学常识的义务。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学习“抗生素”时,笔者让学生将身边常备的抗生素带到课堂,让几位学生念了不同抗生素的说明书后展开话题。大家公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青霉素首先被发现,当时在外科预防术后感染非常有效,但如今90%以上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而大家生活中存在一个误区,感染病毒性感冒时,每次必用杀灭或抑制细菌的抗生素,这不但对治病无益,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不治疗也会好转。我们的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高热、头痛或者是咽喉疼痛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感冒一周好了,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我国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是:许多医生不做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不当、静脉用药过多,以及某些医生受利益驱动开“大处方”,即滥用昂贵的广谱抗生素,而药师、护士只负责配药、用药,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疗效成反比且产生多重耐药。笔者力图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现实,教育学生必须遵循用药规则,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病毒学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病毒,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我国HBV感染者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HIV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微生物学》教学对将来从事护理、药剂、医疗美容等职业的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意义重大。HBV知识的难点是乙肝“两对半”,有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解答“大三阳”包含哪些项时,回答成4项,有的学生以为“有阳性就不好”。以往讲授这些内容时,虽循序渐进从抗原讲到抗体,从每项抗原、抗体的意义讲到几项结果阳性的判断,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在亲戚、邻居或同学中做调查,在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将做过乙肝“两对半”(不是肝功能)检查的朋友的化验单借来一用。笔者请搜集到有“大三阳”、“小三阳”化验单的学生讲述其检查结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对乙肝“两对半”结果判读的理解也更进一步。比如,知道自己接种过疫苗,应该是表面抗体(HBsAb)一项阳性,而不再会做血清学检查后看到结果有阳性就害怕。每年12月1日,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宣传HIV的传播途径,用已学的知识向身边对HIV一知半解的家人、朋友宣传HIV的相关知识。参与调查和宣传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不但促进了学习,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正任,李凡,等.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贺会玲.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7,(1).
[3]蒙妮奎·博卡尔兹.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J].刘瑛,译.远程教育杂志,2006,(1).
[4]王蕊,董华.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俞敏(198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