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平台+岗位”、引入“双导师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2 1”模式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2 1”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系列课程;产学研;双导师制;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大体有四种:[1]第一种是学校企业型,即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需要实习时定期把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学生很少动手。这种模式目前仍为不少高校采用;第二种是学工交替型,即按分段式教学的方法,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实训,往复多次;第三种模式是学校工程型,即学校和某一工程项目结合,学生学完一定的理论课程,然后参与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后回学校总结。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被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等类高校采用;第四种模式是“2 1”或“N 1”型,即两(或N)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生产现场实习、实训。相对前三种模式,第四种运行模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更具有本质意义,但此种模式实施起来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实施难度较大。这种模式需要学院、企业领导、企业各级人员有更高的认识水平,需要学院与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部分投入,需要企业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二是“2”阶段教学设计定位不明确。“2”阶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岗位针对性,同时,课程内聚度较低、课程间耦合度偏高,导致课程系列连贯性差,教学内容交叠现象严重。三是“1”阶段教学设计缺乏一定的保证,导致该阶段的实践存在事实上的空虚,不能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的提出及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该模式是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该模式的实践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模式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出把用户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确立和建设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及以特色取胜的理念。
第二,该教育模式是专业素质教育的载体。实施该模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施该模式的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较大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而这套体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素质教育这条线。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岗位系列课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在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推动下,积极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于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已取得明显效果和成果,形成了“平台 岗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效果良好。
岗位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岗位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拓展的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编码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每一岗位的技术(技能)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2~4门理论课程加1~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的构建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形成适应计算机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发展素质平台。
“2 1”人才培养模式
“2 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载体。从内涵上讲是指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一年在企业重点进行职业特长能力训练。“2 1”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实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其本质特征是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训练,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
(一)总体框架
“2 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即运作系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2+1”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总结已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论证,引入“双导师制”,构建了一个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岗位”的“2 1”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详细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实践总体思路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据“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4253”新的教学计划,其核心内容为“2个并重、4个体系、2个阶段、5个步骤、3个结合”,具体说明如下:“2个并重”:指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4个体系”:指用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术技能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2个阶段”:指三年高职教育分为两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2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即第3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5个步骤”:指按照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设置五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阶梯,包括公共基础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特长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3个结合”:在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
(二)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的“2”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实践总体设计思路,利用当前实践中的“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体系”,即面向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教学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
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电子商务网站系列、图形图像处理系列、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等)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模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体育等);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专业能力模块(ASP应用程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拓展模块(职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综合素质模块(社会服务、假期实践)。面向职业岗位(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软件编码员)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与政策的认识、社会责任感、言行的自我约束与自觉规范、职业道德等)、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调适力、情绪情感控制等)、文化素质(知识行为意识、法律、语言规范表达等)、职业素质(熟知专业理论、掌握专业特长技能、了解市场行情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自我意识与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等)。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能力。
(三)基于“双导师制”的“1”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所谓“双导师”,即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对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首先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实习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了解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再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并对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临岗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划分等级,达良好标准的,给以学分认定。
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学生顶岗实习,置身于岗位中,学的都是用得着的东西,学习效果好,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切身感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另外,“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校方的经济支持,对企业导师实行“双薪制”,即校、企双方共同支付企业导师工薪。只有具备有力的经济保障,才能保证“双导师制”的切实实施。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外视质量观”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和判断教育教学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着力改革学校评价的内容、方式,需创造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2 1”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
总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产学研合作办学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打造自身办学特色,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围绕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积极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尚处于探索中,但愿本文能给当前“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振东.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评估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陶剑文(1973—),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系列课程;产学研;双导师制;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大体有四种:[1]第一种是学校企业型,即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需要实习时定期把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学生很少动手。这种模式目前仍为不少高校采用;第二种是学工交替型,即按分段式教学的方法,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短期实习实训,往复多次;第三种模式是学校工程型,即学校和某一工程项目结合,学生学完一定的理论课程,然后参与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后回学校总结。这种教育模式往往被建筑、水利、电力、铁道、石油等类高校采用;第四种模式是“2 1”或“N 1”型,即两(或N)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生产现场实习、实训。相对前三种模式,第四种运行模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更具有本质意义,但此种模式实施起来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实施难度较大。这种模式需要学院、企业领导、企业各级人员有更高的认识水平,需要学院与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部分投入,需要企业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二是“2”阶段教学设计定位不明确。“2”阶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岗位针对性,同时,课程内聚度较低、课程间耦合度偏高,导致课程系列连贯性差,教学内容交叠现象严重。三是“1”阶段教学设计缺乏一定的保证,导致该阶段的实践存在事实上的空虚,不能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平台+岗位”课程体系的提出及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模式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该模式是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该模式的实践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模式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出把用户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确立和建设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以及以特色取胜的理念。
第二,该教育模式是专业素质教育的载体。实施该模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实施该模式的专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较大的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而这套体系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素质教育这条线。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
“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即职业岗位基础平台 岗位系列课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在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推动下,积极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于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已取得明显效果和成果,形成了“平台 岗位”的课程体系和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效果良好。
岗位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3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岗位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拓展的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编码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每一岗位的技术(技能)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2~4门理论课程加1~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
职业岗位基础平台的构建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形成适应计算机类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平台与职业发展素质平台。
“2 1”人才培养模式
“2 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载体。从内涵上讲是指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一年在企业重点进行职业特长能力训练。“2 1”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实质上是理论教学与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其本质特征是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开发岗位上接受训练,寓教学于实际生产、科研之中,达到学有所长、一专多能、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职业教学目标。
(一)总体框架
“2 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主要由三个系统组成,即运作系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2+1”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实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总结已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论证,引入“双导师制”,构建了一个能反映“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平台+岗位”的“2 1”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详细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践过程。
(一)实践总体思路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据“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4253”新的教学计划,其核心内容为“2个并重、4个体系、2个阶段、5个步骤、3个结合”,具体说明如下:“2个并重”:指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4个体系”:指用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技术技能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2个阶段”:指三年高职教育分为两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2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即第3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5个步骤”:指按照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设置五个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阶梯,包括公共基础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特长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3个结合”:在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
(二)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的“2”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实践总体设计思路,利用当前实践中的“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体系”,即面向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教学体系、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
基于岗位系列课程(电子商务网站系列、图形图像处理系列、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列等)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模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体育等);专业基础(技能)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专业能力模块(ASP应用程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拓展模块(职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综合素质模块(社会服务、假期实践)。面向职业岗位(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软件编码员)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与政策的认识、社会责任感、言行的自我约束与自觉规范、职业道德等)、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调适力、情绪情感控制等)、文化素质(知识行为意识、法律、语言规范表达等)、职业素质(熟知专业理论、掌握专业特长技能、了解市场行情等)、创业素质(创业意识、自我意识与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等)。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体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能力。
(三)基于“双导师制”的“1”阶段教学设计实践
所谓“双导师”,即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对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首先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实习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了解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再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并对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临岗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划分等级,达良好标准的,给以学分认定。
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学生顶岗实习,置身于岗位中,学的都是用得着的东西,学习效果好,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切身感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另外,“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校方的经济支持,对企业导师实行“双薪制”,即校、企双方共同支付企业导师工薪。只有具备有力的经济保障,才能保证“双导师制”的切实实施。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从“外视质量观”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审视和判断教育教学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着力改革学校评价的内容、方式,需创造一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2 1”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系统、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
总之,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产学研合作办学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打造自身办学特色,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围绕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积极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尚处于探索中,但愿本文能给当前“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振东.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与科研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评估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陶剑文(1973—),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