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副业新面貌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农业与副业生产是支撑农民生存的两条腿,传统的农村副业生产没有脱离农业生产的框架,扎根于泥土,仍是以体力同大自然进行能量和时间的交换。调查显示,当下的农村副业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副业收入的途径由依靠体力转向凭借技术,农民副业收入的半径呈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农民副业收入的角色出现逆转,突破了农业生产的局限,呈现出新的面貌。
  [关键词] 副业生产;劳力型;技术型
  [作者简介]罗金莲(1987—),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政府经济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农村副业在小农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商品化以及货币化的巨大生活压力之下,唯有靠农业和副业两条腿,才能前行。正如费孝通所言:“如农民的生活是吃用各半的话,那么副业满足了农民除吃粮之外的另一半生活需求,吃靠土地、用靠副业。”[1]
  
  一、 传统的乡村副业
  二、
  农村副业在农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传统的乡村副业却摆脱不了乡村农业的特征。费孝通指出:“在乡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在乡下住,种地是农民最基本的谋生手段。”[2]种地这种谋生手段,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传统社会意味着要靠体力借助于生产工具去征服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料。这种通过体力与大自然做交换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获得收入的形式。即使人们离开土地,从事不与泥土相接触的手工业,甚至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圈定着人们的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土地之后,仍然以在土地上谋生的方式即依靠体力来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资料。
  湖北省某县市彭冲村,小丘陵地形,雨热充足,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2005年以来开始发展果木种植,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之前的彭冲村历年来以水稻种植为主,超过九成的农户以水稻种植为唯一的收入渠道,副业收入十分有限。副业生产的渠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采寻初级大自然产品。村庄的人通过体力劳动,从山上采蘑菇,从池塘边挖泥鳅等变卖,村民将之形象地称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二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极少数农户前往外省务工,成为“农民工”的一员。如孙立平所言,“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时候,并没有从事投资经营的资本,他们有的只有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些危险性的工作。”[3]三是以木工、泥瓦匠为主的手工业,其效用主要为补贴家用。如张柠所言,“农村手工业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经济体系。他们仅仅是用时间和体力换取报酬。农民用汗水和体力直接跟土地发生交换,手工业者通过跟土地上的其他资源发生交换。通过资源再利用,增加木头和石头的使用价值。”[4]
  综上可知,该村的副业收入渠道历来十分狭窄,副业生产的方式和思维没有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人们依然是以负荷极重的体力向大自然寻求基本的生存资源,与大自然进行体力与实践的交换。
  20世纪上半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初期,农民有自己的自留地,可以自由选择种植粮食之外的经济作物,作为集体分配不足的重要补给,这对农民的正常生活至关重要。但是合作化运动发展到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的留存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害怕被扣上资本主义帽子的压力之下,自留地统统上交集体,从此,集体单一的农作物生产成了农民生存、生活的唯一资料来源。即使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国家重提家庭副业,经历了合作化运动的人们,出于回避风险,对副业生产的兴趣和投入都十分有限。
  
  二、乡村副业的新貌
  
  随着户籍制度的瓦解,城乡的界限逐步打破,农村农业以及副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通过入户走访发现,该村的纯农户已经少之又少,仅有60岁以上的部分留守老人是一般意义上的纯农户。传统的务农收入即种植业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货币化需求,农民种植水稻只为了保证基本的吃饭需求,种植收入占据农民总收入的部分十分有限。该村的农业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水稻种植转向“果树+沼气+猪+鱼”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的副业收入逐渐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副业收入的形式呈现多样性。
  第一,生产与货币收入的象征——生产工具角色之变。生产工具是衡量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角色突出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耕牛为例,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单个农户家庭很难拥有单独的耕牛,因而耕牛作为生产工具的同时,更是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牛、骡、驴、狗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受到特殊对待,农民对牛最有感情,因为失去这种动物会危及整个家庭的生计。牛的优劣反映了家庭的社会地位。”[5]甚至男女相亲,女方都要偷偷到男家打探牛的情况。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农民普遍高涨的积极性之下,农民的收入迅速增长,单家独户拥有耕牛显得较为普遍,此时耕牛由财富地位的象征性角色转变为了纯粹的生产工具。而当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型,机械生产工具引入,耕牛的生产性功能退居其次,养牛的户数减少,其饲养目的不是生产,而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通过其产仔,喂养变卖,获得货币收入;其二,出租给他人使用,获得货币收入。显而易见,耕牛已经成为副业生产的重要来源,为人们的生活缓解货币压力。
  第二,体力型到技术型——副业收入途径之变。农民逐渐改变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开始靠自己的技术获得收入。果业的发展为该村的村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邻村的村民在看到该村的迅猛发展之后纷纷效仿,发展果树种植,该村的村民就以向他村提供果园管理的技术,例如修剪果树枝条、果木嫁接等技术,获得货币化的副业收入。由此,农民在自己的家乡,通过转让自己的技术,提供服务,也获得了货币收入。这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靠体力,甚至是在自己陌生的行业也要通过体力来获得货币收入的传统。由于在自己熟悉的生产、交往范围之内,农民也能获得可观的副业收入,农民务工途径的选择出现了转变。
  第三,“离乡”与“离村”——副业收入半径之变。彭冲村本身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在历经产业转型后,村民重新规划土地的使用,大力发展桃树和橘树种植,引起副业收入半径的收缩。其一,务工半径的季节性收缩。五月和十月都是该村水果收获的季节,该村的果树小户以及邻村的农民,自发组成采果队,为果农提供服务,收取采果费。其二,务工半径的常年性收缩。在发展果木种植之后,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副业收入选择更倾向于生产、务工两不误,于是农民的务工半径收缩到间歇性地在村庄周围的乡镇、县市务工,所选择的职业有罐头厂的工人、道桥建设工人、房屋建筑工人等。其三,被动务工角色的转变。少数乡土能人转变为县市工程建设的接头人,由他们来带头组建相应的施工队伍。继而,农民务工角色发生戏剧性逆转——农民由向城市被动求职,转变为城市建设者向农民的工程接头人求寻农民劳动力。
  第四,“闲人”到“正业”——副业收入形式之变。传统乡土社会产生了散落于乡土的乡村艺人,他们或是擅长唢呐,或是擅长腰鼓,或是擅长长号。在传统缺乏流动的乡村,其封闭性决定了他们各自只能在自己的熟人圈子之类活动,范围甚至不超过一个生产小队。在村民家有红白事的时候,或是助兴或是唱丧。虽是有偿劳动,但因其活动范围有限,收入极为可怜。因而,这部分乡土艺人,往往被人称为“闲人”,意指其不务正业。然而当下,这部分乡土艺人,凭其技艺,却源源不断获得十分可观的收入。略述其缘由:其一,国家政策客观上对乡土丧葬资源进行了整合。国家出台政策规定农村实行墓地集中丧葬,由丧葬公司牵头,将散落于乡土的艺人整合。由于丧葬公司拥有所需的全套设备,能够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因而也为乡土艺人带来了更为稳定的货币收入。其二,农民交往范围的扩大。乡土艺人提供服务的范围超出了小组的熟人圈子,超出村庄,走向乡镇,甚至远涉县市。这使得乡土的文艺爱好也成了农民的副业收入的来源。
  第五,务工与留守——副业收入之代际差异。邓大才教授提出了三代农民打工者不同的行为动机,“农民外出打工的动机基本上有三个:为温饱而打工,为用钱而打工,为离开农村而打工。打工的目标有三个:生存最大化,货币收入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打工的逻辑也有三个:饥饿逻辑、货币逻辑、前途逻辑。打工的伦理有生存伦理、货币伦理和身份伦理。”[6]这一逻辑在该村的第三代外出务工者身上得到印证,尽管该村在走向生态农业之后,农民的收入大幅上升,收入的渠道更加广阔,收入的劳力投入逐步减轻,但是只有第一代以及第二代打工农民的副业收入的半径收缩到村庄范围,第三代务工农民仍以利益化为导向,毅然背井离乡,走向沿海,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此一来,农村生产的可持续性如何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证,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三、结语
  
  彭冲村作为一个个案,代表着土地资源丰富的这一类型的村庄的发展趋势。由于农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民的自身努力下,建立了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其带来的较高收入令那些远离故土,到城市寻求谋生手段的农民又返回家乡。而此时,农民开始了依靠生产资料的价值,依靠生产技术的转让,依靠文化技能的服务来获取货币收入。农民的副业生产终于冲破了农业生产的框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志在富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孙立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演变[J].转型与发展,2005,(1).
  [4]张柠.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M].东方出版社,2005.
  [5]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邓大才.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8,(6).
  [责任编辑:李志敏]
其他文献
鹅公镇大风村位于定南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庄。全村有357户农户,1617人,劳动力815人,党员39名,村干部3人。耕地面积1053亩,山林面积8739亩,水面面积1000多亩。由于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信息不灵以及村民生产技能低下等原因,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生产低效。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789元,当年被列为“十一五”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根据省
期刊
[提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游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赣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在人口统计变量、客源市场特征、游客旅游偏好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旅游行为特征;江西;乡村旅游;建议  [作者简介]周 叶(1965—),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研究项
期刊
[提 要] 法国著名汉学家的葛兰言,对作为异文化的《诗经》进行剖析,从道德教化及歌谣溯源的角度颠覆了传统注释家关于《诗经》的道德教化使命的观念。他将《国风》作为远古情歌看待,并把它们与古代全民节庆联系起来。本文试图通过对葛兰言所强调的《国风》的民间性、非道德化以及所涉及的狂欢节庆的探讨来理解《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对诗经的研究及其方法。  [关键词] 国风;民间歌谣;道德教化;狂欢节庆  [作者
期刊
[提要] 本文从时代背景、内容、意义等各方面对刘清荣、高玫的《农村工作方法》一书进行了较全面的观点和评价。认为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将大有禅益。  [关键词] 农村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简介]上官涛,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7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
期刊
情系灾区 大爱无疆 万众一心 万载有爱 万载县民政局举办即开犁赈灾福利彩票销售活动    为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美德,筹集更多的赈灾公益金,支援灾区建设,使灾民早日安居乐业,经县人民政府同意,万载县民政局于10月1日起在县城沿河西路(烈士纪念馆)举办即开型赈灾福利彩票销售活动。本次活动发行计划规模500万元,面值二元,其中一级5名,奖金数额为现金25万元。为确保赈灾福利彩票发行销售
期刊
万载县仙源乡双溪村地处赣西北边陲,东邻茭湖的东江村,西接仙源乡的新市村。南靠茭湖的槽头村,北与仙源乡的横岭村交界,地势北高南低。全村下设12个村民小组,除4个分布在四个自然村庄外,其余8个小组分别分布在山冲岭排上。全村302户,有村民1300人,劳力694人,党员32名,村干部3人。耕地面积1665亩,山林面积7365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0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
期刊
[提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伟大目标和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安定、和谐,这一点与资产组合理论的思想非常吻合。为此,本文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一个全新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即增进社会的多样性。证明通过增加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环境和谐;通过增进产业的多样性可以实现产业和谐与区域和谐。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增进社会多样性可以实现一个地区的
期刊
【提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是以生态与经济为发展轴心,推动鄱阳湖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远发展,本调研组以新干县为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设生态经济的优势与劣势。新干县具有一定的产业区位优势,工农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生态经济建设上还存在不足,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等。针对以上这些的问题,本调研组通过
期刊
2010年lO月17日是第1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缩小贫穷与体面工作之间的差距”,意在呼吁各国关注就业,努力创造更多、更体面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贫困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
期刊
[提要] 本文对王俊文博士的《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纵向与横向同时并进、继承与创新更迭展现、人文关怀与发展视野相互纽结,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充分肯定了该专著所具有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贫困;反贫困;人文关怀;学术难题   [作者简介] 俞思念(1948—),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00)    邓小平同志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