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家长走向教育的前台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的发展不停步?我们认识到,“活”的教育应与孩子的真实生活密切联系。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互动、主动的参与、直接的感知,而不是所谓的“空中课堂”。另一方面,疫情让家长拥有了难得的陪伴孩子的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发挥亲子互动的教育价值,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我们没有变身空中课堂主播,而是在各班开展了“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孩子成为主角,分享自己在家的生活、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主动参与到与同伴、教师的在线交流活动中。在家园共育方面,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支持家长走向教育的前台,支持家长观察孩子、与孩子互动,让家长从“看到”孩子到“看懂”孩子,从“陪同”孩子到“陪伴”孩子,由课程实施的协助者变成课程实施的重要参与者。
   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教师、家长、幼儿建立了特殊的三角陪伴关系。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在我们的支持下,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澄清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教育的策略。对教师而言,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不仅在家园沟通上更为顺畅了,在教育观念上更加一致了,而且对家长的很多想法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不是居高临下地指挥家长,而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家长,帮助家长出谋划策。家长的成功和成长,也增强了我们的专业自信。
  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史力元 柳 倩 周梦如
   居家期间,我们开展了“我是小老师”的活动,每个孩子都可以自愿报名当小老师,和班上小朋友分享好玩的游戏或自己学会的本领。那天,小花妈妈一直到晚上才把小花“我是小老师”的视频发给我们,内容是背诵和解释古诗《咏柳》。小花背诵得很完整,清楚地解释了每一句诗的意思,妈妈还特地配上字幕,用心剪辑。
  要不要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这一视频呢?如果分享,其他家长是否会以为教师在倡导孩子背诵古诗?而事实上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并不提倡他们背诵古诗。一番思考之后,我们决定先了解一下小花背诵古诗背后的故事。
  当天晚上,我们和小花妈妈用微信聊天。我们问:“表演古诗是小花自己决定的吗?小花喜欢这首古诗吗?”小花妈妈说:“表演古诗是我们一起讨论决定的,她想分享一首跟春天有关的诗。之前每次教她背诵古诗,都是我教一句,她跟着念一句,但我都会解释每句诗的意思。”看来家长把背诵作为孩子学习古诗的主要方式,但孩子真的理解所背诵的古诗内容吗?小花能如此流畅地背诵并解释整首古诗的行为背后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在和小花妈妈进一步交流后得知,这首古诗是小花在一周前就开始学的,但要完整背诵仍比较困难,所以录制了近10次才成功。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和反复背诵恰好说明小花并未真正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古诗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合适。接着,我们向小花妈妈客观分析了小花学习古诗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古诗的接受程度,帮助她意识到古诗学习中的教育问题。
  那么古诗究竟能否成为小班幼儿的学习内容?如果可以,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呢?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为家长提供更具体的教育支持,于是我们和其他班几个同事通过微信就幼儿学习古诗进行了探讨,发现中班有一个小名叫小蘑菇的孩子也对古诗感兴趣,但他妈妈没有直接教他背诵,而是引導他在生活中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还在“时光迹”App里记录了和孩子学习古诗时的互动过程。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请中班教师将小蘑菇妈妈的记录分享给我们。第一首是骆宾王的《咏鹅》,听妈妈朗诵和逐字解释后,小蘑菇萌生了自己画大白鹅的想法,妈妈就引导孩子将诗和绘画结合起来,这样孩子经过绘画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难以形容的意境了。第二首是小蘑菇最喜欢的王维的《画》,他对王维为什么是写“画”而不是画“画”很好奇,于是对诗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妈妈分享了画中美丽的山水、小鸟等。第三首是杜甫的《绝句》,小蘑菇对黄鹂的叫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妈妈便找来智能语音播放器播放黄鹂的叫声,一家人听了一个下午,小蘑菇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基本的感受。由此看来,小蘑菇妈妈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诗音画结合、多感官体验来帮助孩子感受古诗的魅力的。
  为了给家长具体的教育支持,第二天一早,我们将小蘑菇妈妈的做法分享给小花妈妈,希望通过“家长教家长”的方式,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适当的改变。小花妈妈看了小蘑菇学习古诗的案例后很受启发,意识到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告诉小花妈妈,如果孩子对古诗感兴趣,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孩子感受和学习。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就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总之,只要孩子有兴趣,万物皆可“教”。怎么“教”?与其由大人“教”,不如让孩子自己“感受”。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兴趣出发,运用诗音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亲身体验及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所以,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大自然观察、感受,让孩子说一说、听一听、画一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可以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小花妈妈表示认同。
  我们趁热打铁,鼓励家长进行新的尝试。小花妈妈给小花看了小蘑菇的画,小花很好奇:“这画的是两只大白鹅在玩游戏吗?”这时,妈妈把《咏鹅》朗诵给小花听,告诉小花答案就藏在诗里。小花说:“我知道了!是两个大白鹅好朋友在唱歌!”妈妈问:“那你再想一想,它们唱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小花说:“很开心!”接着,小花好奇地问:“‘曲项’是什么?”妈妈开始耐心地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讲完之后,妈妈对小花说:“你想不想也画一画大白鹅的故事呢?”小花兴奋地拿起画笔开始创作。她运用粗略的线条以及红色和绿色的涂鸦表现了诗歌中的一些元素,从侧面反映了小花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初步理解。后来,在和小花妈妈的微信聊天中,我们肯定小花妈妈能够追随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展开对话,通过绘画帮助孩子感受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希望她继续尝试。   我们通过家长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还有一些孩子在学古诗,如果将这个“家长教家长”的案例分享给全班家长,就有可能帮助更多的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于是,我们请小花妈妈将小花学习古诗的案例在“时光迹”中分享,让家长明白学习古诗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感受生活中的美。除此之外,我们向全班家长阐述了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让家长知道学习古诗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在思考与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
  【分析与思考】
   在和家长线上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见了孩子的发展需要,也看见了家长的闪光点和误区。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寻找合适的策略与家长沟通,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推动孩子的发展。
  1.发现问题,捕捉教育契机
  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习透过教育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度挖掘问题的价值,因势利导,帮助家长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自己的教育误区。
  2.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
  教师要坚持基本的教育原则和理念,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感知、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为解决教育问题奠定基础。
  3.通过“家长教家长”,启发家长在实践中思考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解决教育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纯地通过专业化的语言来劝导家长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将某些家长好的教育案例分享给其他家长,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还要支持、鼓励家长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尝试,以引发更多的教育思考。
  4.正面强化,促进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改变
  当家长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跟进,保持和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梳理和分析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适时给予支持,从而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优化。
  抓住契机进行个别教育
  严 欣 何 可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断延长的假期,让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教师与孩子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线下陪伴转变为线上陪伴,从直接教育转变为以家长陪伴为依托的家园共育,从面向集体的教育转变为更加关注个别教育。在这不一样的陪伴中,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孩子。
   一、西西的故事
   4岁的西西活泼好动,身手敏捷,个性鲜明。在幼儿园午睡时,西西像小猴子那样灵活,睡在下铺的她会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往上铺爬,然后在教师看到她的一瞬间迅速跳下地。
  疫情期间,西西妈妈向我们诉说了她的苦恼:“西西在家总是做危险的动作,我家里常备一把戒尺,当西西不听劝阻时,我会打她的手心,但只有当时管用,过后她仍然喜欢做危险的动作。打她手心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我该怎么办呢?”我问西西妈妈:“西西有什么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吗?”她说:“特别喜欢听我讲绘本故事,可我只是偶尔陪她。”我们建议道:“每天多抽出一点时间陪西西阅读绘本,或许她会带给我们惊喜。”
  于是,西西妈妈开始每晚陪伴西西阅读绘本,一般都是3本起步。某一天因为妈妈同意讲5本绘本,西西高兴地从椅子上往下跳,妈妈指出这个动作很危险,要扣掉2本。西西为了听故事,保证以后再也不做危险的动作了。渐渐地,西西的兴趣不在冒险上了,妈妈也开始关注西西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并且愿意花精力陪伴孩子做喜欢的事情。
  一天,西西妈妈与我们分享了西西在家洗水果的趣事。西西洗了3颗圣女果,理由是家里3个人1人1颗。可是3颗水果都被表姐吃了,西西只好再去洗,这次她说自己洗了10颗,妈妈吃4颗,她和表姐各吃3颗。我们告诉西西妈妈,西西对数字比较敏感,建议西西妈妈运用“吃货学习法”,让西西数一数吃了多少,还要多少。果然,“吃”和“数学”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西西对数字愈发敏感了。
  某一天,西西妈妈开心地告诉我们,晚上睡觉时她会和西西一起数羊,西西能够数到50了!我们给西西妈妈出了两个小点子:(1)数羊时进行接龙,西西和妈妈轮流数数;(2)在情境中学习加减法,例如“草原上有5只羊,又来了2只羊,现在有几只羊?”“草原上有6只羊,大灰狼吃掉了2只羊,还剩几只羊?”西西果真对“花式数羊”很感兴趣,每晚数着玩着就进入了梦乡。
  西西渐渐表现出了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悟性。某一天晚上,她不断念叨着“3个3就是9……”,妈妈问她在说什么,她兴奋地说:“3个3就是9啊,1、2、3,1、2、3,1、2、3,我数给你看啊。”她指着卧室里的九格柜说道:“1、2、3、4、5、6、7、8、9,3个3不就是9吗?”生活中果然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契机,西西妈妈收获了用心陪伴的果实。我们将西西妈妈的教育方法分享给全班家长,班级里掀起了一股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热潮。
  在妈妈一天天的陪伴和教育下,西西不断回馈妈妈惊喜。有一天,西西妈妈向我们分享了陪西西看风景的事情。西西说:“外面刮风了。”西西妈妈问:“你怎么知道?风在哪里?”西西说:“你看,风在树上,在跳舞呢。风在水里,在哗啦哗啦。风在我的心里,我在感觉。”西西妈妈惊讶于西西能够说出这么充满诗意的话。我们告诉西西妈妈:“生活中蕴含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只要用心便能够抓住。”
  二、蛋蛋的故事
  内敛的蛋蛋是个习惯被“照顾”的孩子。他喜歡追随别人游戏,却总是跟不上队伍;喜欢美妙的音乐旋律,却羞于上台参与律动表演;每每穿脱衣裤,总会向教师投来求助的目光;最先进入盥洗室,却总是最后一个出来……
  假期前,我们约谈了蛋蛋妈妈,分析了孩子的发展状况:蛋蛋由于祖辈家长的包办代替,导致动作发展和肌肉力量均低于同年龄幼儿的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他做事速度慢,在同伴面前不够自信。我们希望家长利用假期关注蛋蛋的动作发展以及自理能力培养。蛋蛋妈妈表示非常愿意配合我们,但孩子与祖辈同住的现实情况让她不知如何实施,这令她格外焦虑。   线上“茶话会”时,许久未见的孩子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有蛋蛋保持着一贯的“淡定”。这时,我们发现蛋蛋身后挂着他妈妈之前在“时光迹”中记录过的元宵节动物花灯,这可是蛋蛋与妈妈花了近一个小时粘贴制作的,对此他一定有话可说。果然镜头前的蛋蛋很兴奋,爬上爬下摘下了所有灯笼,如同分享宝贝般地介绍起来。“你们猜这是什么灯?”“恭喜你,答对了!”“贴这个眼珠和胡须的时候要小心一点。”教师的鼓励和同伴的羡慕让蛋蛋与同伴之间有了连续的互动,害羞的蛋蛋第一次在镜头前找到了自信。
  平时在幼儿园不善于表达的蛋蛋在线上“茶话会”中的这次突破,让我们意识到熟悉的家庭成员和轻松的家庭氛围对幼儿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进一步联系了蛋蛋妈妈,希望她陪伴和鼓励孩子做一些感兴趣或擅长的事情,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同时,考虑到蛋蛋妈妈对孩子动作发展的担忧,我们还有针对性地推荐了发展动作协调性和肌肉力量的小游戏,如小袋鼠绕圈跳、纸杯多样玩、木头推推推等。
  接下来,我们与蛋蛋和他妈妈进行了多次连线。起初,接到我们的视频电话,蛋蛋只是倚在妈妈身旁有些害羞地听着;后来,当妈妈提到他在家里玩的游戏时,他会打断妈妈的话,自己介绍起来;再后来,他一与我们进行视频通话,就迫不及待地展示双脚跳、骑平衡车、单手抓物等运动技能。虽然蛋蛋做动作时有些摇摇晃晃,甚至会出现小失误摔倒在地,但他不再惧怕运动了,还常常笑着说:“再来一次吧!”
  “我当小老师”活动报名前,蛋蛋妈妈向我们发来求助信息:她非常想利用这个在集体中展示的机会让蛋蛋得到锻炼,但蛋蛋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我们告诉她“小老师”不一定要表演才艺,可以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挑选孩子最近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享,激发孩子在集体中展示自我的热情。果真,在“我当小老师”活动中,大家惊喜地看到了不一样的蛋蛋,他展示的竟是自己最不擅长的体育游戏。蛋蛋妈妈在地上用即时贴贴了可以持续使用的“跳房子”格子,这一环境创设有利于蛋蛋平时主动练习。这次,镜头前的蛋蛋虽然动作还不太规范,但肢体的协调性及控制能力相较于上学期有了明显进步,面对镜头时也显得勇敢和自信了,他在班级微信群里推荐的体育游戏还吸引了其他小朋友一起锻炼。
  蛋蛋在动作发展方面的进步,让蛋蛋妈妈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与祖辈家长产生了分歧。老人觉得孩子还小,每天蹦蹦跳跳、磕磕绊绊的,太危险;加之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老人担心孩子因运动量增大而出汗生病。考虑到孩子与祖辈家长同住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蛋蛋妈妈在锻炼蛋蛋大动作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他的小肌肉发展,在生活场景中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可以缓解祖辈家长的担忧,也可以让祖辈家长参与到对蛋蛋的教育中,直接体验到“蛋蛋有能力做好”,从而减少包办代替。
  几周后,我们在“时光迹”中看见蛋蛋妈妈记录了孩子和外婆一起挖土种菜的事,祖辈家长也在慢慢地尝试放手,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蛋蛋除了敢于尝试一些之前不敢尝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还主动帮外婆摘菜、洗菜,自己洗袜子、晾袜子等。在与蛋蛋妈妈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蛋蛋妈妈与老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其焦虑情绪也缓解了。
  【分析与思考】
  许多家长焦虑的根源是没能从陪伴孩子这件事上获得积极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家长换位思考,与孩子多沟通,在共同生活、游戏中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孩子的发展和进步中收获静心陪伴孩子的成就感,最终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家庭氛围的融洽。
  1.线上互动为个别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线上互动为教师关注和支持个别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教师通过小组连线和一对一连线的方式与孩子开展互动,并给予家长育儿指导,以便有针对性地支持与帮助个别孩子发展。线上互动还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集体互动中关注到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在与教师的个别沟通中习得教育策略,从而更加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家园共育。
  2.积极看待幼儿是缓解育儿焦虑的良方
  家长的焦虑来源于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角色负担和角色冲突,家长忙于工作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教师正好可以利用疫情期间居家的时机,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和发现孩子的兴趣及优势,积极对待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在这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孩子的多面性,帮助家长深入分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水平。这样,教师从家长的现实情况和真实需要入手,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建议,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
  3.合力捕捉生活教育契机,促进幼儿成长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如果家长能及时捕捉并合理利用,便能润物细无声地助力孩子成长。案例中的两位妈妈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不断转变看待孩子的视角,在生活中保持一颗跟孩子同频共振的童心,展开良好的亲子互动,学习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陪伴孩子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习回归生活。
  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幼儿
  林 琳
  由于疫情影响,幼儿园无法正常开学,家长因此可以和孩子朝夕相处。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让家长学习观察、理解孩子的好机会。在假期初期,通过班级微信群、“时光迹”等平台,我们了解了家长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出现的种種“困难”,于是,我们让家长进一步利用“时光迹”记录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这样,一来可以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能力发展状况,二来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科学解读孩子的行为,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孩子。
  一、尝试放手的小童妈妈
  为了与孩子们讨论在家的生活安排和有关疫情的内容,我们组织了多次线上聊天的活动。我们希望家长能够陪着孩子共同参与,了解教师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观察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童妈妈经常帮助小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催促他回答。小童有点紧张,从而更加不愿意回答了。小童妈妈可能是觉得小童不会,或者害怕他比别的小朋友差,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帮助”对小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小童当时没有积极表达,也许是因为对当时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还没有想好。对于孩子来说,能够有时间和空间自主自信地表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我们在小童妈妈再次催促小童回答的时候,立即与小童妈妈私聊:“没关系的,我们可以等一等,让小童先想一想再说。”我们希望小童妈妈多放手,相信小童有自主表达的能力,多给小童一点时间去组织自己的语言。
  小童妈妈接下来没有再催促小童,和我们一起等待小童回答。过了一会儿,小童慢慢说出了自己在家做的一些事情和了解的有关疫情的内容。我们及时给予鼓励,通过正向的行为影响家长。小童妈妈因为看到了小童有自主表达的能力,在后面几次讨论中没有再帮助小童回答问题。
  二、学习倾听的小倪爸爸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和孩子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家长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吗?为此,我们经常在班级微信群里提醒家长多和孩子聊聊天,让家长意识到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增进亲子关系,而多鼓励孩子表达,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表达和倾听的能力等。有的家长表示自己不太善于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支持家长和孩子更有效地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看到孩子在积极思考。我们意识到线上聊天的形式很好,因此在每次線上讨论结束后,我们都会请家长和孩子在家继续聊一聊线上讨论的内容,并把聊天的过程记录在“时光迹”里。小倪爸爸在“时光迹”里记录了自己和孩子聊天的过程和感受,让我们非常感动。
  小倪一向比较安静,在线上聊天时也大多是默默地听,不主动表达。小倪爸爸在陪伴孩子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看到了小倪的这一表现,有些着急,在教师的建议下,他在线上聊天结束后尝试和孩子进一步沟通,耐心地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小倪爸爸重新问小倪几个教师问的问题,没想到小倪都能完整、清楚地回答。小倪爸爸很困惑,问小倪为什么线上聊天时不回答。小倪说:“我有点害羞,不好意思讲话,如果下次还有机会参加,我一定不这样。”小倪爸爸听到孩子这么说,觉得自己不应该责备孩子。
  我们从记录中看到了小倪爸爸的变化,也为他们父女之间的交心谈话、相互理解而感动,因此我们把小倪爸爸的记录分享在班级微信群里,肯定了小倪爸爸的做法,正面强化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行为,也希望通过“家长教家长”的方式让其他家长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三、乐意记录的小彤妈妈
  在看家长分享的观察记录时,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把“时光迹”当成微信朋友圈,仅仅记录孩子在家的生活趣事,而我们更希望家长能通过观察、记录的手段理解孩子的表现,支持孩子的学习,促进孩子的成长。于是,我们思考:如何让家长真正去看见幼儿,发挥“时光迹”的教育功能?在寻找学习资源时,我们偶然发现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成长》,它讲的就是孩子们写诗的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表达,并将这些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语言看到孩子的发展。于是,我们将这个记录片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观看,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写诗并记录孩子的表达。家长一开始对孩子写诗持怀疑态度:“孩子能理解诗歌这样的文学体裁吗?”“我们自己都不太会写诗,孩子真的会写诗吗?”为此,我们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些孩子写的诗和相关文章,帮助家长通过诗歌看到孩子的学习。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学会写诗,而是希望以诗歌为载体,读懂孩子的表达,看到孩子的发展。小彤妈妈在看了我们分享的儿童诗《秋天》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在家里尝试记录孩子的语言,并分享在“时光迹”里。小彤画了一幅自己骑在小鸟身上的画。妈妈帮她记录了诗一样的语言:“我在小鸟身上滑行/它走啊走啊才飞起来/我的手紧紧地抓在小鸟的身上/我在它身上看下面的风景/实在是太好看了。”
  我们发现小彤妈妈通过亲身经历看到了孩子的能力。她说:“以前我觉得孩子写诗这件事很不靠谱,在看了老师的分享并亲自尝试后,我发现孩子就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她的语言听起来天马行空,其实有自己的逻辑。看到孩子居然能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为她感到骄傲。”
  小彤妈妈的记录意识在逐渐增强,从一开始不知道记录什么、不会记录,到慢慢地主动记录,记录的内容也从当初成人视角的简单描述,慢慢地转变为真正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分析与思考】
  我们经常说,教师要放下主观判断,倾听孩子的声音;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现。这些原则对于家长也同样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怎样“教”孩子,而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引导家长放手、倾听和记录对于他们重新认识孩子具有重要的价值。
  1.放手,发现幼儿的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经常会“帮助”孩子做一些事情,其初衷是为孩子提供支持,但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要引导家长学会放手,相信孩子,多给孩子尝试和表现的机会,孩子必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展现巨大的潜力。
  2.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
  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看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看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但面对孩子的一些表现,家长会有一些刻板印象,容易对孩子产生一些误解。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孩子都在默默努力和成长,家长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学习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
  3.记录,见证幼儿的成长
  “时光迹”是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载体。教师将那些有意义的记录分享给全班家长,既肯定了那些家长,也给了其他家长参考的范本。家长渐渐在自己的记录中增加了真情实感,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思考。他们还自发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真正成了一家人。   从“我不会”到“我要画”
  姜佳佳 朱 娇
  受疫情影响,家长们有了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的家长对怎样与孩子和谐共处感到苦恼,有的家长则对居家生活中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感到无助……我们的体会是,教师的介入是提升亲子互动质量的关键因素。麒麟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她和原本不喜欢画画的麒麟一起开启了绘画创作的探索之旅。
  一、“我不会,我不玩”
  麒麟是一个年龄偏小的小班孩子,入园初期曾出现过短时间的焦虑,他不喜欢尝试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事情,喜欢旁观其他孩子游戏。尤其对美术区的游戏,麒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会,我不玩”。麒麟妈妈对于麒麟不喜欢参与美术活动一直很担忧,多次在和教师的沟通中提及。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麒麟的个体特征,与麒麟妈妈进行了交流。首先,麒麟刚进入幼儿园集体,正处于逐渐熟悉环境、同伴和教师的阶段,每个孩子对环境的适应速度和接纳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能把年龄较小的麒麟与其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其次,小班初期,孩子的绘画水平处于涂鸦期,孩子很享受涂鸦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运动快感,以及纸上出现各种各样线条所带来的视觉上的满足。所以,我们应该多给麒麟创作的机会,让他体会到绘画的快乐。再次,绘画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麒麟目前不想画画,主要是没有表达的欲望,家长可以借助麒麟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和具体的生活经验,鼓励他用绘画表达、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假期里,我们和麒麟妈妈分享了麒麟1月20日在幼儿园完成的一幅作品。麒麟用红色笔和绿色笔反复画了一些圆圈和涡形线。他是这样解释的:“房子,怕冷的时候就住进去。这是一个红色的蒙古包,在绿色的草原上。”假如我们没有听到他的解读,这幅作品就是一些没有美感的線条,但在倾听他的想法后,这幅作品瞬间有了灵魂。
  在交流之后,我们和麒麟妈妈达成共识:不过多关注孩子作品的内容、技巧和美观程度,更多地关注作品背后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绘画、操作,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探索与成长。
  二、把孩子的想法记下来
  麒麟妈妈通过“时光迹”,在2月5日第一次上传了麒麟创作的作品《病毒坏家伙》。这幅作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麒麟因为对病毒有真切的体验,便有了表达的冲动。画面上有一些简单的圆圈、线条,还有小手以及妈妈添画的人脸五官,下方有妈妈记录的文字“白细胞在和它战斗,已经进入它的肚子里”。
  当成人对幼儿的作品表现出兴趣并认真倾听幼儿的解读时,幼儿会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重视的和有价值的,他们会对画画更加感兴趣和有信心。所以,我们通过“时光迹”里的评论反馈,肯定了麒麟妈妈和麒麟一起绘画、记录生活的行为。我们建议麒麟妈妈继续陪伴孩子绘画,坚持倾听并记录孩子画面中表达的故事。
  三、把生活中的故事画下来
  随着假期的延长,麒麟妈妈逐渐摸索出引导麒麟积极参与绘画的方法。她每天坚持陪麒麟一起绘画,将画画变成一种日常表达、交流的方式。画画的机会变多了,麒麟便不再排斥画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麒麟妈妈发现麒麟很多时候不是“不会画”,而是不知道“画什么”。于是,麒麟妈妈开始以麒麟的生活为切入点,捕捉他感兴趣的事物,鼓励他画出自己的感受。当麒麟妈妈意识到画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达方式时,她似乎找到了帮助麒麟喜欢上画画的钥匙。于是,麒麟妈妈开始引导他画画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当画画的内容源于生活时,他的画画兴趣和表达欲望都有明显提高。比如,作品《蜗牛》源于他在雨天捉了一只蜗牛并带回家饲养。他用黄色的涡形线表示月亮,用绿色的线表示草,用粉色的线画蜗牛,还在左上角画上黑色表示黑夜。他这样解释:“现在是晚上,黄色的是月亮。小蜗牛吃完草就直接回家了。这是蜗牛女孩,有长长的头发。”
  从不喜欢画画到愿意画画再到喜欢画画,麒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步。麒麟妈妈的做法是分享孩子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借助作品与麒麟互动。一方面,她借助“时光迹”让班级的家长、小朋友和教师看到麒麟的作品,这样大家通过点赞和评论就可以和麒麟的作品互动起来。她将这些反馈告诉麒麟,让麒麟知道自己的作品是被很多人关注和喜欢的。另一方面,她有时借助微信语音功能带麒麟一起和我们进行线上交流分享,我们则有意识地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鼓励麒麟,并邀请他开学以后把作品带来在集体面前分享。麒麟在收获很多关注和称赞后,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喜欢画画了。
  四、珍藏孩子的赤子之心
  在教师和妈妈的鼓励下,麒麟画出了很多作品。妈妈很用心地记下了麒麟对每一幅作品的表达,并且写上日期,发布到“时光迹”里。一段时间后,麒麟的作品越来越多,画面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
  班里其他家长被麒麟的作品和他妈妈的用心触动,纷纷效仿。窝窝妈妈也开始尝试去观察孩子的作品,倾听孩子自己对作品的表达,并记录画面中的故事。比如,窝窝画了一些长直线和圆圈,他说:“一条轨道通向湖北,一条轨道通向南京,然后切蛋糕,一直切一直切,一起吃蛋糕咯。蛋糕里面有个太阳,还有草莓、甜甜的果冻,有个小人,吃饱了!”显然,他已经从大人的聊天中慢慢感知到湖北发生了一些事,自己所在的南京会和湖北一起努力渡过难关,迎来太阳,然后一起吃蛋糕。窝窝妈妈在“时光迹”里写道:“也许温暖有爱的人,才会发现并珍藏小孩子的赤子之心吧!”
  受到麒麟妈妈的影响,更多的家长愿意去观察、倾听孩子,在记录和解读孩子作品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增长。
  【分析与思考】
  麒麟在疫情期间所创作的一系列绘画作品,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地帮助家长提升亲子互动的质量?
  1.帮助家长增强参与意识
  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长应扮演观察者、学习者、支持者、教育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麒麟妈妈一开始更多地是作为旁观者,通过麒麟一些外显的行为和作品简单地评价孩子。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和麒麟妈妈沟通交流,帮助其增强参与意识,鼓励其不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发展需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2.帮助家长树立教育信心
  家长因为缺少专业的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知识,有时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正确感到迷茫甚至焦虑。麒麟妈妈一开始对麒麟不喜欢画画的行为感到焦虑,不知从何引导;在寻找到以生活为切入口时,麒麟妈妈又担忧孩子美术技能没有提高。此时,教师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家长坚持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教育信心。
  3.帮助家长获得正面反馈
  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正面的反馈。在特殊的日子里,教师利用“时光迹”在线观察评估平台,及时点评家长上传的作品和记录,并成功引发家长之间的关注和评论,让家长获得了成就感。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逐渐看到孩子的成长,在记录的过程中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反馈。
其他文献
[摘要]面部表情识别是情绪理解的重要方面,是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方法测试了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表情的命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面部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他们对积极表情的命名能力显著优于对消极表情的命名能力,对害怕表情的识别在3~5岁这个年龄段中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必要的情绪理解教育将有助于其
“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新增的教学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尝试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感悟数与形的广泛联系,同时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显然,数学思想的感悟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然而,教师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凡此种种都值得深入地探索与思考。  一、在深入的数学思考中感
经过本刊读者Email及电话、信函投票,张雅文的非虚构《妈妈,快拉我一把》荣获2018年第五站“《当代》最佳”稱号。
小宝,你走路怎么一瘸一拐的?哦,原来是鞋子里进了一粒沙子。  小小的沙子,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它们还是巨大的岩石,但是经过风吹、雨淋、日晒。  岩石不断剥离,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就变成了沙子。  别看只是小小的一粒沙子,它跑进眼睛里,眼泪就會流个不停;  跑进鼻孔里,鼻子就会好痒好痒;  跑进米饭里,会硌得牙好疼;  可是,跑进河蚌的身体里,却能变出好看的珍珠。  许多沙
“小学数学教学网”的“论文交流”栏目于2015年8月27日录入的一篇题为《经历特征构建过程 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文章,其中有一教学片段是“直观体验,建立体与面的联系”,内容是这样的:  课始,教师拿出一张A4纸。  师:可以把这张纸看成什么图形?(长方形)是的,这张纸很薄,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面,而不考虑这张纸的厚度,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现在老师增加几张,再继续增加一些(教师拿纸演示),现在它是
一 秋雨淅淅沥沥飘了一天,潮润的空气里弥散着秋的寒意。  我突然记起儿时的这样一个黄昏,也是秋雨淅沥,母亲去抱柴禾准备一家人的晚饭,那时的农家就怕这样的日子,因为柴禾会返潮,湿湿的,总是点不着火。可在粥菜当作半年粮的年月,晚饭若不喝上一口热粥,漫漫长夜是很难捱的。母亲顶着一块由装化肥的塑料袋子改成的雨披,出门去找干柴,憋闷了一天的我,也顶着一顶破草帽,跟在母亲身后跑进雨里。  母亲抱着柴禾进屋时,
案例中的教师困惑于幼儿为什么没有问题,我不禁思考,幼儿是真的没有问题吗?未必。幼儿之所以看起来“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问题是基于实践提出的,幼儿虽然实践了,却没有机会梳理和表达自己的实践过程,没有充分地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没有发现问题;第二,幼儿关注的问题或许不是教师觉得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被教师忽略了。那么,幼儿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回顾此案例,幼儿收获
“我坚持不住了。”“再坚持一下,一定要坚持住,大家都已经帮忙报警了,消防人员马上就到。”2019年10月28日凌晨,西安昆明路华洲城领誉小区一期3号楼14层一住户家起火,一名小女孩站在阳台上呼救,不少小区住户站在附近阳台上,高声提醒她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往下跳。在大家的劝说和消防人员的紧张营救下,女孩最终脱离危险。  我们的生活处处与火打交道,但火又给我们带来很多危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火灾的安全与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就是忘记“除以2”,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老师刚教完还好一些,如果隔了一段时间,忘记‘除以2’的同学就更多。”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一堂探究性较强的课,学生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探究方向及探究时间。要想在一堂课内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常常会出现少数优生的探究结果替代其他学生的探索过程;教师为了
初等几何研究的立体图形包括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等。其中圆柱、圆锥、圆台都是旋转体。以长方形的一边或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分别叫作圆柱和圆锥。不仅如此,利用平面图形和它的运动,可以方便地定义相关的概念。旋转轴是它们的轴,在轴上的这条边叫作它们的高,垂直于轴的边旋转成的圆面叫作底面,不垂直于轴的边旋转成的曲面叫作侧面,无论旋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