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现阶段我过食品卫生安全总体状况,探讨食品卫生现代化检测技术的运用。方法:以事实调查研究为基础,总结、分析、发现我过现阶段食品卫生安全总体状况,再进一步探讨蛋白质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原子荧光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运用。结果: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主要是原材料质量无绝对保证,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和微生物寄存较严重等问题,随着现代化检测技术的运用,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一定保障。结论:我国目前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在食品原材料控制质量,生产加工加强管理,卫生部门严格检测等方面加强,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关键词:食品卫生;安全状况;现代化;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3-02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强盛,因而利益的最求使得食品安全标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削减,对食品的口感和质感最求较其安全和营养等方面的考虑意识减淡,从而给商家提供更多不顾食品安全的机会。但随着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以及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进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但也在逐步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来自济宁市、洛阳市、温岭市、烟台市及渝北区5地的调查平均数据[1-5],涉及熟肉制品类、奶类、调味品类、纯净水、糕点类、冷食类6大类日常重要消费食品进行分析。
1.2 方法
检测时各类食品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执行,还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及DB 11/519-2008《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的水产品执行标准。检测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改5个不同地区的6大类食品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均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运用常规检测方法,对5地随机抽样的6大类食品进行合格率检查,执行国家相关食品卫生相关标准。温岭市及烟台市的抽样合格率总体较低,洛阳市的合格率较高;对于不同食品来说,合格率最高的是糕点类,可能与其销售存留时间有关系。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经统计学分析,5地的6大类食品均有差异(P<0.05)。
随机对5地抽样结果检测,济宁市、洛阳市、温岭市、烟台市及渝北区的合格率分别为89.99%、91.94%、86.92%、90.95%和92.95%。经统计学分析,5地之间的检测结果P<0.05,之间均有差异。总体分析,5地之间的食品合格率相差不多,基本在90%左右。
3 讨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国内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施虐欧洲的二恶英事件,疯牛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6]。控制食品安全,主要在于控制食源的安全。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摄入人群遭受微生物侵袭,危害身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不仅仅在原材料方面要加强控制,在市场监管中,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主要是微生物检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检测技术多种多样,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逐渐运用,比如蛋白质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原子荧光技术等等。
蛋白质芯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具有高通量、高敏感和所需样品少的显著特点,改技术能较系统地分析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可以认为蛋白质芯片将在食品科学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免疫磁性分离方法,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与样品中被检致病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载有致病微生物的磁性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向磁极方向聚集,弃去检样混合液,是致病微生物不但得到分离,而且也得到浓集,该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和食品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是关系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要做到食品安全,就需要生产厂家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生产标准,控制食品安全隐患源头,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建立销售与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开发食品卫生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标准和信息系统。只有通过对整个食品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检测制度,才能是食品真正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大良, 仝志琴.2005-2006年洛阳市部分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3):263-264.
[2]李惠,孔祥峰.济宁市任城区不同种类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365-366.
[3]陈健.温岭市2005-2007年食品卫生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7):39-40.
[4]王茂波,丁晖.烟台市10年食品卫生检测数据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21(4):540-542.
[5]龚志华,胡迪,樊军.渝北区2005年食品卫生检测结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7):835-836.
[6] 宋丹萍,刘泽勤.探讨国内外食品卫生检测手段及相关标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152-155.
关键词:食品卫生;安全状况;现代化;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23-02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强盛,因而利益的最求使得食品安全标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削减,对食品的口感和质感最求较其安全和营养等方面的考虑意识减淡,从而给商家提供更多不顾食品安全的机会。但随着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以及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进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但也在逐步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来自济宁市、洛阳市、温岭市、烟台市及渝北区5地的调查平均数据[1-5],涉及熟肉制品类、奶类、调味品类、纯净水、糕点类、冷食类6大类日常重要消费食品进行分析。
1.2 方法
检测时各类食品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执行,还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及DB 11/519-2008《生食水产品卫生要求》的水产品执行标准。检测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改5个不同地区的6大类食品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均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运用常规检测方法,对5地随机抽样的6大类食品进行合格率检查,执行国家相关食品卫生相关标准。温岭市及烟台市的抽样合格率总体较低,洛阳市的合格率较高;对于不同食品来说,合格率最高的是糕点类,可能与其销售存留时间有关系。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经统计学分析,5地的6大类食品均有差异(P<0.05)。
随机对5地抽样结果检测,济宁市、洛阳市、温岭市、烟台市及渝北区的合格率分别为89.99%、91.94%、86.92%、90.95%和92.95%。经统计学分析,5地之间的检测结果P<0.05,之间均有差异。总体分析,5地之间的食品合格率相差不多,基本在90%左右。
3 讨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国内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施虐欧洲的二恶英事件,疯牛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6]。控制食品安全,主要在于控制食源的安全。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摄入人群遭受微生物侵袭,危害身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不仅仅在原材料方面要加强控制,在市场监管中,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主要是微生物检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检测技术多种多样,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逐渐运用,比如蛋白质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原子荧光技术等等。
蛋白质芯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具有高通量、高敏感和所需样品少的显著特点,改技术能较系统地分析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可以认为蛋白质芯片将在食品科学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免疫磁性分离方法,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与样品中被检致病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载有致病微生物的磁性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向磁极方向聚集,弃去检样混合液,是致病微生物不但得到分离,而且也得到浓集,该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和食品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是关系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要做到食品安全,就需要生产厂家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生产标准,控制食品安全隐患源头,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建立销售与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开发食品卫生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标准和信息系统。只有通过对整个食品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管和检测制度,才能是食品真正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大良, 仝志琴.2005-2006年洛阳市部分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3):263-264.
[2]李惠,孔祥峰.济宁市任城区不同种类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365-366.
[3]陈健.温岭市2005-2007年食品卫生检测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7):39-40.
[4]王茂波,丁晖.烟台市10年食品卫生检测数据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21(4):540-542.
[5]龚志华,胡迪,樊军.渝北区2005年食品卫生检测结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7):835-836.
[6] 宋丹萍,刘泽勤.探讨国内外食品卫生检测手段及相关标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