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与就业率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模式也由传统的分配就业转向自主择业。提升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力和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解分析,认为提高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而要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需多方协力共同完成。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学生;多方协力;就业力;就业率
  就业率的高低不仅是政府、企业及社会作为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指标,同时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生存发展以及检验院校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业力决定就业率,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必须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一、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的理解
  1.就业力的概念
  国内外关于就业力的定义和描述各不相同,目前无统一说法。ESECT(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将就业力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的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定义中的成就不仅包括学术成就,还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如工作经验或职场经验等。ILC(国际劳工大会)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DFEE(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CBI(英国工业联盟)认为,就业力是个体拥有能够满足雇主和顾客不断变化需要的特征和胜任力。ACER(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力不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国内对就业力的相关研究是在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难,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扩大和就业率指标管理弊端状况凸显的背景下提出的:要求学生应具有识别就业机会、获得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不同组织间转换时重新获得就业的综合能力。我国现代劳动关系词典对就业力的解释为:要求就业的人自身的素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程度。劳动者的就业力包括身体素质、思想品质和文化科技素质三个方面。郑晓明认为:就业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贾利军、徐韵把高校学生就业力界定为“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2.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的构成
  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在2001年提出的就业力模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力构成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力由学科理解力、个人特质和从业技能三个相互影响的部分共同组成。学科理解力指的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个人特质是指有利于就业的人格和态度,如压力承受能力、责任心等。从业技能是就业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技能。我国学生就业力由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差异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构成,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础性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是就业的基础。专业性能力包括职业岗位上所需的特殊技能、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是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就业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一定差异性能力,才能充分就业。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自身职业期望、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等,是就业的保证。
  二、对高校学生就业率的理解
  就业率,就是当年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占当年全体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就业率作为一项指标来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以便我们对某专业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对教育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毕业生更符合市场要求。
  目前,人们普遍把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每年都有媒体、院校报道学校当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这种报告对家长今后为子女选择要报考的学校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学生家长这样认识固然可以理解,因为孩子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而政府、院校不能简单地把高就业率看成一份政绩,单纯用高就业率作为指挥棒去指挥院校的就业工作。如果所有开展的工作都是为实现高就业率服务,长此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就歪曲了就业率概念引入的初衷。我们知道,就业率是一种现象,它表现的是学生实现就业的情况,而就业力才是真正让学生实现就业的力量。
  三、对就业力与就业率中间关系的分析
  1.就业力是就业的本质
  就业率和就业力虽一字之差,但其意义不同,就业率反映的是一个数字,一种现象,而影响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大小。通常来说,总体就业力越强,就业率就越高,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历都有相应的要求,究其原因,大家普遍认为受过教育的人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而这种教育所形成的素质在就业过程中被称为就业力,所以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力的人才更加符合当今人才市场的要求,才可能更好地在人才竞争中实现就业,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就业率就越高。所以就业力是就业率的前提和保障。
  2.就业率是就业的表征
  就业力是能够很好地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并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它不仅是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就业力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的质量和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就业率对我们考察一个群体总体的就业力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力与就业率的关系在个体上并不是特别有效,因为这里包括很多个体因素,如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但从总体上来说,就业率高的群体,就业力肯定强,因为就业率高表示这个群体所具备的素质符合人才市场方面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求,而这种素质就是就业力的综合表现。   四、对多方协力提升就业力的分析
  构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的工作体系,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需要院校制订合适的培养计划,需要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以及反馈建议,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身就业力。
  1.政府:制定面向职业教育过程的就业政策
  (1)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赋予院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权利。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院校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院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一是对院校提出的提升就业力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支持,对推行就业力教育成绩显著的院校进行奖励,并推广其成功经验;二是对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三是给企业予以补贴,以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3)制定就业力测评标准。建立如“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力技能标准与测评方法”“学生职业倾向标准量表与参照值”等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以明确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建立国家级“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数据库”,强化对产业发展所需就业力的预测与调查,跟踪评估毕业生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以这些信息为依据,职业院校能够及时有效地调整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也能够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2.职业院校:构建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现职业指导全程化。将职业指导教育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始终,并结合不同专业,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第一阶段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引导为主,第二阶段以学业导航为重点,第三阶段以升学和求职为主,第四阶段以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为重点,每个过程都要紧密结合政治思想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力。
  (2)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指导人员的数量,有计划地对职业指导队伍进行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和能力拓展,实现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满足学生求职需求,为学生就业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3)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形式上主张多样化,以教师教授为主,结合现场模拟招聘、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指导效果。
  (4)重视职业指导个性化。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求职帮助。
  (5)完成职业指导全员化。高校应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就业的氛围,共同促进高校学生提升就业力。
  3.企业:就业力提升的协助者和参与者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提升,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一是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协助学校评价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产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二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帮助其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实践工作经验,并把实习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纳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应该主动走进高校,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合作建立实习实训项目,推行仿真化的职场体验课程,把毕业生从“原材料”变成“备用件”。三是配合政府和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就业相关调查,为人才供需预测和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基础信息来源。有了企业的参与和配合,学生就业力的提高将更容易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有了更为扎实的落脚点。
  4.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力
  职业院校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及扎实的专业技能,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充分的人文精神,还要注重个人品德、性格、心理健康等。其次,职业院校学生在新形势下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正确认识自己,全面了解职业,实现人职高度匹配。同时,在职业要求与自身胜任特征、职业资源与自身价值追求之间进行衡量选择确立适合自身的就业目标,积极主动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在岗位上创新发展,争取自主创业,为社会提供新岗位。另外,职业院校学生还要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和求职技巧,明确签约注意事项,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还要学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参考文献:
  [1]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体勤,江岩.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7).
  [3]顾倩.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养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4]刘小平.国外可就业能力的理论及其实践[J].生产力研究,2005(1).
其他文献
摘 要: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通过“担当起本职工作来学习”或者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替别人当班来学习”。顶岗实习是中职人才“工学结合”培养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占到了三年制教学计划的1/3。顶岗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笔者长年工作在就业指导第一线,通
期刊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坚持教书育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育人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德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切实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努力挖掘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教育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因为农村的教育问题不但关系到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实施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了素质教育改革,特色化的教育方式、全新的课程改革等都促使教育模式发生改变。校本位课程教育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各
期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鼓励,成年人尚且如此,更遑论学习成长中的中学生。恰当的赞赏与鼓励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但是一味地滥用这种方法,也会导致学生自满情绪膨胀,甚至会得赞赏依赖症。这时,有效的、艺术性的批评可以缓解甚至治愈上述症状。恰当地运用批评的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有足够的承受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乐于迎接挑战的社会栋梁之才。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廉政与廉政文化的定义及内涵,强调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推进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强化  一、企业廉政与廉政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何为廉政?简单来讲就是廉洁从政、廉洁施政的意思。关于廉洁从政,传统说法中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则是指不贪财肥
期刊
摘 要: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跳远技术的发挥和比赛的胜利。而我国许多有实力的选手常常由于助跑准确性差而失去夺冠或取得好名次的机会,事实证明,助跑成功率低,严重妨碍我国跳远成绩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提高跳远助跑踏板准确性的研究,分析了影响跳远助跑准确性的几个因素,并得出改进和提高成绩的方法。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跳远助跑踏板准确性和运动成绩。结果表明,跳远助跑踏
期刊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是指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学习经典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国学知识和修养,开发智慧潜能,促进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国学经典;素质教育;联系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
期刊
摘 要: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品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然而多年来,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效果不佳。本文从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是指对于灾难的自觉警惕。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期刊
人之反思,古今皆有之,它是一种个体成熟与理智的标志,古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之言,今有“反省”“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反思,首先是思想和知识关于科学研究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后来移植于教育教学,产生了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这种移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众说不一。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是“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究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文明修身价值内涵进行了阐释,通过对高职生加强文明修身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指出了加强高职生文明修身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职学校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使学生在仪容﹑仪态﹑语言﹑行为和礼仪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同时让学生在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都有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高职;文明修身教育;素质教育  一、文明修身的内涵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
期刊